分享

综艺与竞技体育如何双向突破?《我要打篮球》探索跨界方法论

 娱乐硬糖 2020-07-06
 
在8月14日的发布会上,《我要打篮球》官宣了将于8月21起,在每周三晚20:00在腾讯视频独播上线。李易峰、邓伦、林书豪、杜锋将在节目中组建两大阵营,网罗全球篮球少年,打造中国篮球偶像与此同时,节目还和CBA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并与姚明的姚基金达成独家公益合作。
 
《我要打篮球》对“球商”和“星商”的双重打造,无疑是在制造“综艺+体育”的跨圈层篮球偶像。优秀篮球运动员难得,篮球偶像更难得。是不是能让综艺受众和体育受众对于偶像的评判标准通过篮球握手言和?这正是《我要打篮球》所要探索的跨界方法论。
 
篮球市场新发布
 
2018年《中国篮球产业白皮书》中数据显示, 篮球运动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篮球在年轻圈层中有着巨大号召力。特别是随着篮球赛事逐步商业化和超级球星的不断产生,篮球逐渐从纯竞技圈层向时尚娱乐领域延伸,球星同款屡屡掀起带货热潮。而今年又值男篮世界杯年,当下力推篮球综艺,可谓恰逢其时。
 
14日发布会上的一则故事小短片,为我们揭开了《我要打篮球》的神秘面纱。健身教练、媒体从业者、程序员、小男孩都因为“打人”而被社区大妈询问。李易峰、邓伦、林书豪、杜锋化身特派员进行调查。原来,被“打”的不是人而是篮球。尽管篮球可能让人流血流泪,他们依旧不改热爱。
 
小短片更像是《我要打篮球》内核的微浓缩:以篮球人的故事,去传递那份单纯的热爱,进而点燃整个篮球市场。正如腾讯视频版权业务中心副总监周悦所说:“希望大家通过节目能看到,充满热情热爱的篮球人,看到他们的拼搏热爱,不负我们的篮球好时光。
 
除了最精彩的比赛、球技,《我要打篮球》还有丰富的故事。经过四年的潜心了解,节目将精神内核定位在“热爱”二字。篮球人们懂得拼搏、懂得奋斗、懂得坚持,这无疑是现代年轻人的应有的特质,也是节目想要传递出的精神力量。
 
《我要打篮球》总导演朱玲的分析展露的正是节目的初心,她谈到节目创作秉承的原则是,专注在篮球本身,同时聚焦人物成长。运用多种节目制作手法,让所有观众爱上篮球,并了解篮球人背后的故事。最顶配的领队、最顶配的合作伙伴、最顶配的赛事体系,以及最顶配的制作团队服务的都是球员本身。“因为我们只想呈现出‘最篮球’的内容。每个球员都是MVP,每个领队都是奇迹的缔造者。
 
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战力值”,它是《我要打篮球》的最强概念创新。它的作用,既不同于职业比赛中球员的赛季综合表现分,也不是漫画中的人物战斗值,而是节目创设的一种新型评价指标。根据“战力值”,领队可以在比赛过程中有策略地布局,“因为这个节目不单单是一个球员、一场比赛,更是一个故事完整体。”因而在呈现效果上,观众将更加体会到战略感和布局感。
 
想要成就一档好综艺,除了广泛的受众,精准的内核,专业的制作,还需要最顶配的合作伙伴。CBA与《我要打篮球》的合作,绝非简单的跨界,而是对篮球梦想的助力。CBA联盟赛事运营高级总监方伟也提到:“希望所有人秉承着匠心打造的精神,不忘初心,我们一定会不负汗水给所有的篮球梦想一个机会,你们的篮球未来不设限。
 
体育综艺强对话
 
《我要打篮球》的独创玩法,在于将体育竞技的不可控性与综艺节目的故事性有机结合,使选手球员的晋级过程变得跌宕起伏。当李易峰+杜锋,邓伦+林书豪的组合摆在面前,就问你,这教练你怎么选?
 
赛制设定了四位领队带队,组建起两大阵营展开对抗。“明星领队+球星教练”的组合,显然意在调动综艺圈与篮球圈两大受众圈层,也兼顾了节目的专业性和可看性。赛制则采用了1V1“斗牛”和3V3“团体”的方式,简单易理解,观看门槛低。
 
高对抗性的赛制,让两大阵营比拼看点十足。从选人阶段,李易峰和邓伦就花式抢人。邓伦对选手说:“我梦到你选的蓝色球衣”,李易峰争取:“梦都是反的”。计算战力值,李易峰说看到邓伦在用计算器。邓伦“此地无银”地开玩笑:“我根本就不需要算,给多少算多少嘛”。
 
在这里,“体育与综艺”形成了1+1>2的效果,并通过明星领队、专业球员、素人选手,实现了传播主体多样化。节目中林书豪、杜锋对球员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 李易峰和邓伦则更多负责点燃现场氛围,形成大众与篮球专业性之间的有效串连。
 
《我要打篮球》的突破体现在节目模式和竞技生态两方面。节目模式上,3V3和1V1的组合拳,打破传统尽显体育魅力。相对于传统五人制篮球赛事,选手球员既能展示篮球技巧,张扬个人的独特魅力,又能展现出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能兼容“综艺感”,从而展现篮球竞技比赛“帅、快、燃”的特点。
 
竞技生态上,模拟俱乐部经理的多维考核,完美复制了职业生态圈。《我要打篮球》首次引入了“经理人”概念,从多维度对球员进行考核。明星领队注重考量“星商”,挖掘能够凝聚团队,具备领导潜力的球员;而球星教练考察“球商”,训练球员球技和调动他们的球场智慧。双重创新,既打破了观众对节目的传统印象, 也展现了篮球的特色与魅力。
 
《我要打篮球》无论是赛制设置、节目流程、选人方式、推进比赛等环节上都以篮球赛事为核心。让球员们真刀真枪尽情展示自己的篮球技能,以人物线带动赛事线。节目用全新的方式连接体育与综艺,不仅平衡了体育性与综艺性,还平衡了男女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建立了观众对球员和球队的深度情感连接。
 
篮球偶像探索中
 
《我要打篮球》集结了不同职业年龄的球员, 他们中,既有阔别赛场已久的职业球员、也有青春活力的校园高手、更有永不放弃的街头霸主。强者对抗,火星四溅,有选手高呼“他强任他强,我是大魔王”的口号。女选手郁菲的呐喊,更击碎了球员的性别偏见,“我们会用实力赢得尊重”。
通过激烈的对抗,一方面,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素人球员的经历,提升选手的人气;另一方面,通过球员的励志故事去感染观众,传递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这与许多80、90后信奉的“教练,我要打篮球”极易产生精神共鸣。
 
《我要打篮球》为篮球新星们提供了梦想实现的可能,节目最终的冠军队伍将拥有2020年CBA选秀大会的入场券,MVP更有CBA试训机会。它不仅是一档综艺,更是篮球爱好者的职业跳板。“我们要给所有的篮球梦想一个可以实现的机会,不负汗水。” 发布会上CBA联盟赛事运营高级总监方伟如是说。
 
如何打通线上综艺与线下比赛的隔膜,是体育综艺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如何在中国当下的体育和综艺语境下打造自己的篮球偶像,更是一项技术活儿。它并非通过让篮球运动员多做几个表情包,或者让大牌明星多打几场篮球赛就能实现。在《我要打篮球》中,观众最终与球员建立的是“休戚与共的命运感”。球员们除了背负自己的梦想,更是广大篮球爱好者的愿望投射。不止自己在为梦想而奋斗,更能感染别人一样为梦想而澎湃,或许这就是篮球偶像与普通篮球运动员的最大不同。
 
观众在多维互动中最大程度的参与到体育职业生态中来,是勾连综艺和体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他们不遗余力的为喜爱的球员球队呐喊助威时,《我要打篮球》就构建出了一个职业篮球的“超真实拟态”环境。它一举释放了篮球的潜在巨大市场,为节目找准更普世的共鸣点,成为一种新型的“跨维度综艺”。
 
这也与当下重新开始呼唤“燃”、渴望“热血”的年轻人消费趣味相重合。就像90秒的《我要打篮球》的先导片里,球员所说:“只要我呼吸不止,篮球就不会停”。这个夏天,注定属于热爱,属于篮球,属于青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