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建鸿 | 梨花满地不开门

 默默7qrvsleytp 2020-07-06


《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

(连载十二)

作者:秦建鸿





//

第二章  柔软的情怀

//

一、爱别离(下)

梨花满地不开门


引子:

我渴望思索未知的苍茫,
种子渴望落入埃尘。
此刻相同的等待,
浮上心头……
一一《爱的隐忧》叶芝

重启《摩诃摩耶》一一
上篇开卷一个困惑?
一一罗耆波为什么要进去?
下篇开卷又是一个反问?
一一罗耆波怎么可能不进去?
如果说,《摩诃摩耶》上篇叙述凤凰涅槃的爱。
那么,下篇激起生命源力的爱。
重读《摩诃摩耶》,一个命题值得探究:自然、人性、及命运的相互关系。
泰戈尔的不朽将这个柔情万般、缠绵悱恻的“爱别离”的故事,置于诗化的自然中,通篇之美浓得化不开。



这是寂静世界的交响曲,由鸽子、啄木鸟、蜥蜴风声混合奏响的自然的本色之声,夹着牧童的短笛形成一组视听画卷,仿佛来自天外梦幻的音乐,美不胜收。
泰戈尔笔下的惊艳,将人与自然交融,没有等级,这种相互关联的系统如同巨大的磁场,散发无尽的审美意味。
泰戈尔没有代替罗耆波叙述他的心声,而是将他置于现实世界,突出自然中的人性。罗耆波想对摩诃摩耶有所表白,但又能说什么呢?
无以言状的爱,此情此景罗耆波的焦虑、急切、柔情化作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一夜,寂静的月色,闷热的森林把一种特殊的香气和蟋蟀懒洋洋的低鸣一同送进了罗耆波的房间。
他瞭望着,见到已经入睡的小池塘在闪闪发光,好像一个擦亮的银盘……”
百年前的泰戈尔颇具现代意识,仿佛运用4D技术,将香气、声音、色彩综合一体,造成强烈震撼的动感美,摄心扉……
谁能抵挡?
罗耆波屈服了,一切古老律法都被抛在了一边。
那一夜又显得特别寂静、美丽庄严,正像昔日的摩诃摩耶一样……
罗耆波的心朝着某一个方向奔驰——
像森林一样送出阵阵香气,
像黑夜一样发出一声声蟋蟀的低鸣。


泰戈尔将人性糅合在自然的秀色中,产生一种沉醉之美,最原始的,最本能的人性,消解于跌宕起伏的命运。
刹那间,罗耆波打破了幸福的幻像。
尽管罗耆波答应过摩诃摩耶不进她的卧室,但此刻,罗耆波像一个梦游人似的走了进去……
罗耆波含糊叫声惊醒了摩诃摩耶,她立刻把面纱遮上,昂然起立。
摩耶没有说一个字,甚至走出房间时头也没回。
摩诃摩耶又走了,真的走了。
摩诃摩耶因为心底的爱,深深的爱,必须离开……
摩诃摩耶再也没有回来,相守的缘已尽。
爱别离。
应验了佛说的人生八苦之一。
现在,摩诃摩耶走了,罗耆波再也无法追赶。
罗耆波该是无怨无悔,他已经拥抱了摩诃摩耶!
罗耆波与摩诃摩耶擦肩而过的躯体,而获得了精神之爱。

于是提问学生:
假如是你,会进去吗?
百分之百的男生回答是肯定的,接着他们哄堂大笑。
笑声中裸露出人性的隐秘。
自然中的人性是一颗纯真之心,一种激情在灵魂深处涌动,是爱的萌发亦是生命源力的呼唤。
正是这种激情,人类的灵魂会被触动,生生不息。
摩诃摩耶走了,却留在罗耆波的生命里,铭心刻骨。
惊叹泰戈尔的伟大,罗耆波的窒息与渴望,同样诉说今天的爱,感受爱的召唤,流淌百年至永远。
《摩诃摩耶》爱的礼赞!爱的咏叹!








作者简介

秦建鸿教授,上海作协会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担任《读者导报》社记者编辑,负责阅读评论版面的工作。

讲课之余从事美学及社会文化领域方面的研究。

出版专著:《曲阜三孔》、《路上的一面镜子---文本审美》、《自在生活---与美同行》。

发表论文系列论文:文化守恒及其审美。关于文化守恒项目,经多年的致力研究,雏形理论框架。此理论价值普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升人的精神内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