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标思维 2008 年,我即将毕业,那时实践能力比较弱,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当时的首要目标就是先找份工作,解决温饱问题,再寻求突破。 2. 排除思维 有了目标之后,我到招聘网站投了很多简历,发现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回音。我对此做了反思,自己用广撒网的方式投简历,效果太差,应该学会聚焦,排除那些明显不适合自己的公司和职位,只保留一个求职方向。 3. 串联思维 通过聚焦,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实际工作中应用,提升工作的效率知识上面。 后来,意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不能只关注技术,还应该培养其他能力,因为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能力结构也是不同的。要获得进步,就要打破原来的能力边界。所以我主动去与业务相关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理解业务的需求和痛点,想办法解决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让数据更有价值。 我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教练型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而不是命令型的控制者和监督者。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自己的能力还有很多短板,但是有了方向,分阶段去学习,把每个阶段学到的能力串联起来,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到达期望的终点。 4. 标签思维 为自己培养一个标签。 5. 平台思维 要有借助平台来进行腾飞的思维。 6. 地铁思维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重复着报表的制作,没有对数据进行思考和分析,不知道数据分析的目标是什么,感觉自己正在逐渐沦为「报表制作的机器」。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连机器都在不断学习,机器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这样发展下去,我想我的职业前途堪忧。 我意识自己应该洞察数据背后有价值的信息,并把信息结构化,变成知识地图,进而让自己对事物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智慧。 7. 行家思维 在《金字塔原理》一书中,有一个 MECE 原则,也就是要做到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归纳思维的时候,可以搭配使用 MECE 原则。 9. 自学思维 建立了知识框架以后,开始一步一步地自学相关的内容。 有了知识框架以后,学习会变成按需学习的模式,针对某个知识点,可能会看好几本书,看看不同作者分别是怎么写的,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还是不明白,就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 10. 木桶思维 一个人的能力木桶由 3 个部分组成,硬能力是底板,软能力是围板,软素质是箍绳。 一个人一辈子的精力,假如只有硬能力,没有软能力和软素质,那么很可能木桶就围不起来,就很难获得合理的回报。 11. 长板思维 在拥有了一个木桶之后,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尽可能把长板变得更长,用心打磨这个标签。 12. 换桶思维 木桶有大有小,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升级换桶的过程。 13. 逆袭思维 在《高效学习 7 堂课》中,有一句比较扎心的话:请不要用工作量的积累,掩饰自己低水平的重复,这样永远不会像高手那样逆袭。 想办法从低水平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更大的目标,才有逆袭的可能。 14. 高手思维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需要 10000 小时的刻意练习,而不是 10000 小时的简单重复。比如说,很多人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绝对超过 10000 小时,但是英语水平低下的人却比比皆是。 在技能练习方面,有一个公式: 快速掌握技能 = 好的练习方法 x 足够的时间 x 合理强度 x 专业教练反馈 好的练习方法,我认为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用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5. 成本思维 学习一项技能,达到专业水平要花 10000 小时,如果每天学习 4 小时,每天学习 250 天,就要花 10 年时间。 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 10 年用来学习啊? 所以,学习也要有成本意识,绝大部分技能,并不需要练到专业级别,只需要用 1000 小时,达到熟练程度,就可以满足工作需要。 16. 教练思维 高水平的教练,懂得控制训练难度,知道循序渐进,并变换自己的训练方案,让人能够坚持进行艰苦的训练。 有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有 15.87% 是新知识时,难度适中,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17. 整合思维 现代社会,时间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如果我们能把零散的碎片时间整合到一个目标上,用知识框架整合碎片时间的学习成果,那么学习目的就会更加明确,注意力就会大大提高,经过日积月累,也能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网络思维 虽然互联网倡导的是网络互联,但是现在很多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考虑到自己的商业利益等因素,实际上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所以不要指望仅靠一个网站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搜索不同类型的内容,建议用不同的网站。 19. 搜索思维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严重依赖搜索思维,每次遇到问题就喜欢搜一下,基本上 80% 的问题都能通过搜索找到答案。 20. 焦点思维 在信息时代,每天的信息就像洪流一样涌现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焦点,就容易感到焦虑。 当看到一条信息时,往往会先想一想,这条信息对自己是不是有用?如果没用的话,就采取「阅后即焚」的模式,看完直接删除或关闭。 对于真正有用的焦点信息,尽量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让它和已有的知识产生关联。 21. 台阶思维 从入门到专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走楼梯一样,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想要踏上更高的台阶,前面的阶梯是必不可少的。 22. 结构思维 回顾我早期的学习经历,发现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被动地接收一些零散的知识,不断地收藏和下载新的资料,却很少用结构思维进行吸收内化。 直到搭建了知识框架,才形成结构化的输入和输出,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 23. 拆解思维 学习技能的时候,仔细拆解高手的方法,比自己盲目学习的方法要好的多。 比如说, 一个简单的柱形图,通过对标「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专业杂志的配图,从标题、颜色、字体、坐标轴、网格线、标签、图标等一系列不同的元素进行拆解,上升为「道」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术」的层面,大大提升了图表的专业气质。 24. 联系思维 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都是把事物联系起来的分析思维。 因果分析的代表方法是麦肯锡倡导的「现象 - 问题 - 原因 - 对策」,代表工具是「鱼骨图」,代表步骤是「连问 5 个为什么」,通过追问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发现问题的本质。 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需要,想出互惠互利的方案,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 26. 复利思维 写作具有复利效应,因为写作可以复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工作中写邮件、写方案、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等,学习中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生活中写日记、写书信、微信聊天等。 如果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那么还能带来认同、链接人脉、流量变现等福利。 27. 跃迁思维 要真正实现跃迁,不能总是停留在低水平的输出上,而是要对标专业选手去努力。 在《高效学习 7 堂课》中,秋叶老师介绍了输出的 7 种模式: (1)记录笔记:用笔写胜过用手机拍照。 (2)思维导图:把所学内容的逻辑画出来。 (3)解读文章: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 (4)对外分享:最好的学习就是自己去教别人。 (5)内化实践:到现实中去印证别人的观点。 (6)复盘文章:写出自己的深度心得。 (7)课程研发:做培训课程或编写教材。 这 7 种模式的输出,难度是依次递增的,可以看作是难度由低到高的输出跃迁。 28. 问题思维 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能激发出好的答案。比如要了解数据分析领域,我们不妨先想一想以下 7 个问题: (1)领域涉及哪些概念? (2)发展历史和前景如何? (3)最近两年的报告有哪些? (4)领域最知名的专著有哪些? (5)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6)领域里顶尖的几家企业是谁? (7)业界有什么大的活动? 如果我们带着类似这样一组结构化的问题,去观察、学习和交流,并把信息梳理成知识体系,就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29. 视觉思维 数据分析图表、思维导图、视觉笔记、流程图等,都属于视觉思维的输出形式,如果应用得当,就能明显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30. 清单思维 怎么避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犯下低级的错误? 清单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清单思维就是把执行细节标准化,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行为。 31. 成果思维 学习之后,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列检查清单,都属于学习成果,但最根本的成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学习者之所以高效,往往是因为他利用所学的成果,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用高质量的输出检验能力,而不是用低质量的输出感动自己。 32. 挑战思维 想进步,就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33. 重复思维 我在学习数据分析的时候,往往会把数据分析的思维、方法和模型,重复应用,多次训练,不断去印证、改进和完善,也就是「举三反一」。 34. 套路思维 不同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套路,有时候老套路能够解决新问题。 比如「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试着用来解决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的问题,卸载了手机和电脑大量的软件,专注于那些对自己确实有帮助的信息。 35. 建模思维 建模思维有助于提升「模式识别」的能力,大多数人的模式识别方法过于简单,在没有经过训练之前,很难快速地做出理性的思考。比如专业投资机构,往往是通过数据建模来开展工作,而业余的股民,常常依赖直觉或小道消息买股票,因而后者更容易遭受损失。 36. 合作思维 互惠互利的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合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交易。作为一名公司职员,就是在用自己的技能和时间,获得相应的工资,然后再用工资去购买我们生活所需的其他东西。 在高速变化的商业世界里,你要依靠什么技术,以什么姿态加入分工,以什么效率级别参与合作? 小结 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就是促进能力成长的最佳舞台,关键是要选好方向、搭好体系、请好教练、用好网络,做好总结、强化成果、轻松跨界。 以上就是高效学习的 7 种能力,即: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联机力、复盘力、输出力、迁移力,而这 7 种能力的背后,其实是 36 种思维产生的结果。 本文只作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