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珠的孔道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7-06

文中的图片有的为小火自己拍摄,有的摘选自网络,在此对图片的原摄影者表示感谢,因为小小的珠子能把孔道拍清楚非常的不容易!

由于年代久远,人类生产力工具不断进步,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对应的变化。探求老珠子的打孔方式和工具变得极为困难,虽说已有出土古人的打孔工具,但是完全复原已无可能。

如今,我们只能看到现象,通过现象的观察总结经验,勉强揣测古人的打孔方式,掌握住老珠子的孔道特征,利用这些经验指导我们的收藏行为。

文中的古珠孔道只是小火本人接触过的类型,或许不能覆盖所有,希望各位藏友给予补充和指导!


一,古珠的孔道形态:

常见的孔道有长孔、短孔、大孔、小细孔几种。

注:千年蚀花红玉髓管珠(长孔)图1

注:千年白玉髓水滴(短孔)图2

接触到的古珠里,最长的孔道有10几厘米,最短的有不到1厘米。

注:巴克特里亚长管珠(大孔道)图3

注:千年蚀花红玉髓管珠(小细孔)图4

注:海昏侯墓出土缠丝玛瑙桶珠(小细孔)图5

通常来说,国外出土大孔道的珠子年份更为久远,例如巴克特里亚珠子(图3)、印度河谷的珠子,年份在距今4000年以上,相对来讲,公元前后的珠子则孔道较细,例如pyu珠(图1,图3)。国内出土的古珠周代(西周、东周)的孔道较大,例如西玛、齐国水晶珠,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珠子孔道相对较小(这些小孔珠很多藏友认为是来自国外贸易,图5)。

那是否就可以认为古代国外的打孔技术优于国内呢?

也就是说古代同时期,外国人可以打出小细孔的珠子,而中国人却只能打出大孔道的珠子呢?

虽然小火也不愿意承认,但是这似乎是个事实。

以上这些信息的总结仅仅代表个人观点。


二,古珠孔道内壁的光气和纹理:

不论珠子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孔道内都要有与珠体同样的光气和包浆的。

因为珠子不论是暴露在空气中,还是埋藏于土中,孔道和珠体的氧化都是同步的进行的。

注:古珠孔道内壁光气

通常观察内壁光气的方法是,在珠子一侧打光,从另一侧观察。

常见的描述为“光滑水亮”,这四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内壁有包浆,第二层则是指孔道的打孔的工艺。

肉眼看古珠的孔道是光滑水亮的,但是放大镜下还有另一番景象。

不但有水亮的孔道,还有一圈一圈的旋纹。

这是钻孔时留下的打磨痕迹,古时候由于工具的限制,珠子的打孔应该是个难题,以目前出土的资料分析,应为研磨方式打孔,用钻头和研磨砂,在打孔的同时完成了对珠子孔道内壁的抛光。

已经证实的钻头分很多种,有单头、双头、管钻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一书,有详尽的介绍。

确实无法想象的是,几千年前先民是怎么完成如此美妙的打孔。

或许大孔道的珠子还好理解一些,那细小孔道的珠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注:钻头断在孔道里的珠子,图6

非常幸运的是去年小火买到了一颗带钻头的珠子,这颗珠子尺寸极小,孔道极细,图片也可以隐约看到水亮的孔道,这个钻头断掉了残留在孔道里。

或许玛瑙材质的珠子在外侧比较难于观察到孔道的旋纹,我们看看白水晶珠子的孔道吧。

注:水晶孔道内的旋纹,图7

注:水晶孔道内的旋纹和乳突,图8

这两颗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水晶珠,在孔道的底部可以清晰的看到旋纹。

图8中的孔底还有打磨孔道时候留下的乳突,也是研磨砂被钻头旋转带动而留下的痕迹。

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老珠子都是水亮孔么?我们来看几个图片:

注:老水晶珠,图9

注:老水晶圆珠,图10

图9、图10中的珠子孔道并非水亮孔,根据珠博的评级断代来讲,水亮孔的被定义到汉,非水亮孔的被定义为辽金时期。

即便孔道不是水亮孔,孔道内壁也是要有光气和包浆的,我们再看一张图片:

注:老水晶多棱珠孔道内壁光气,图11


三,对打孔的误区:

对于古珠是否有直穿孔,一直存在着争议,毕竟相距千年,就像文章开头时候说的,没有办法完全复原。

目前小火接触到的古珠,都是采用对打孔的方式。

假定古珠都是对打孔,反过来对打孔的都是老珠子么?

答案是否定的!

是否采用对打孔,不能作为判定新老的指标。

小火亲身经历咨询打孔的师傅,很多新珠子都是采用对打孔的方式,原因在于钻头的长度,另外直穿打孔有崩裂的风险。

我们可以猜想,古人或许也有这种考虑。

注:古珠孔道剖面,图12

有的古珠看似直穿孔,仔细观察后也是对打孔,只是一侧对打的很浅而已。

注:古珠的对打孔道底部状态,图13

由于采用钻头+研磨砂的打孔方式,且双向对打孔难以对齐的缘故,双向孔道接触的部分容易出现台阶痕,也就是打孔的时候没有对齐。

通过图13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孔道底部不是被钻开,而是被顶开的感觉。

很多朋友误认为,只有老珠子才对打孔,这就大错特错了,很多作伪的珠子正是利用了很多藏友的认识误区。


五,天然孔:

除了人工打孔以外,还有一些天然孔的珠子。

所谓天然孔,就是在玛瑙形成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热流通道(或者称之为晶洞),古代先民在做珠子的时候这样取材或许真的是认为打孔太费事了。

这种天然孔不但只正好出现在打孔的位置,还有很多珠子出现在侧面。

这种带天然孔的古珠,并不作为瑕疵存在,而是算一个特点和特色,增加了珠子的乐趣。

如果这个天然孔恰巧出现在非常合适的位置,那就更有趣了。

注:东周时期玛瑙环,图14

各位看一下图14这个玛瑙环,在平台部分出现了一个天然孔,在佩戴的时候就可以将绳子直接在天然孔穿过去。

很多的玛瑙环佩戴方法是在环子上直接缠绳,而这只环子的穿绳方法就好玩了。

这天然孔是天然形成的,也不能做为新老的鉴定标准,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而已。


www.xiaohuowenwan.com

xiaohuowenwan

xhwws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