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欢花

 退休工程师 2020-07-07
合欢花

故乡村西头曾有一棵合欢树,每年夏天绒绒的红花开满枝头,非常好看,我们把这合欢树开的花儿叫“绒花”。因为人口的膨胀,原本只有一条街道的村庄变成了三条街道,村的东西两头也逐渐被拉长,合欢树所在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村民的住宅,合欢树也不见了踪影。不过那盛开的绒花,时不时还是会出现在我的梦中。

电影《芳华》的主题曲《绒花》中的绒花,指的就是合欢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作绒花的花,只有合欢树所开的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合欢花虽然颜色粉红,但满树开花,远看也有“鲜血染红”的意境。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最初是1979年电影《小花》的主题曲,电影讲述了一个生世可怜小姑娘成长为战士的感人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在河南的桐柏县,而合欢树在河南的山区广有分布。我的家乡虽然不属于河南的山区,但太行山的余脉离我们很近,著名的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距离我们只有20公里,所以山区的很多树种在我们家乡都有。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树是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树干高大,高可以达到15-16米。合欢树有三奇:

一是叶子独特。认真观察过合欢树叶子的人,都会惊讶于合欢树的叶子,是如此的整齐细密,初看像槐叶,是对生的,但仔细看,却巧夺天工。一片叶子上又细细密密地生出对生的无数齐整的小叶,以至于你都不知道这合欢树的叶子,到底是叫做枝还是叫做叶。在现代植物学中,这样的树叶叫做羽状复叶,对生。

出自东汉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这样写道:“客从远方来,以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这首诗,是“如胶似漆”成语的来源,也是“合欢”的第一次出现。合欢树又叫夜合树,它的叶子具有暮合昼开的特点。随着夜幕徐徐降落,两侧的叶片会渐渐合拢;随着朝阳冉冉升起,两侧的叶片又会渐渐分开,正如《中国药学大典》所说:“小叶两列,日暮相叠如睡,及朝,又渐分离,故有合欢、夜合之名。”据有人考证,这首诗中所讲述的“合欢被”,并非是在丝绸上绣合欢花,而是按照合欢树的叶子那样做成的合欢被。丈夫在千万里之外,将绣有鸳鸯的丝绸托人带回家乡,送给自己的爱人,妻子被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牵挂和深情所感动,不愿意将其随意地裁剪,于是就充分利用它,像两片合欢树叶一样折叠,做成类似于今天我们用的被套,在四周打上密密的手工结带,做成合欢被和合欢结。

唐代李商隐有《相思》一诗:“相思树上合欢枝,紫凤青鸾共羽仪。肠断秦台吹管客,日暮春尽到来迟。”诗的前两句说,那合欢树上的枝枝叶叶,像极了我和你的恩爱,如同最华贵的鸾凤,一起展开羽毛,在太阳里晒着那美丽的翅膀,在夜晚一起安眠。你看,最打动国人的,是合欢树的叶子所呈现出来的晚上合拢在一起,叶子与叶子紧紧拥抱,白天则尽情地舒展开来,充满着奔放和自由的特征,它们就像相爱的人,枝枝成双,叶叶成对,牵绊相思,形影不离,秀出不离不弃的厮守和恩爱。“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明代李东阳的这首《夜合欢》,就暗喻着相亲相爱,以及忠贞的爱情。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树的叶子

二是花儿璀璨。合欢花又叫绒花、马缨花。到夏季,枝梢出花梗着花,呈红色,有黄绿色的花萼和花瓣,花萼和花瓣都很短小,头状花序。绽放的花儿像张开的扇子,雄蕊是象线一样舒展着的一根根细细的花丝,花丝的下边浅浅白白的,上面粉红粉红的,粉红的、淡白的细丝花瓣一朵朵、一团团地铺在纤纤翠叶上,在绿叶的衬托下酷似凤凰涅槃。那一簇簇粉红色的花朵,像一束束红缨,像鸟儿的羽毛,像绯红的烟霞,像打开的折扇。微风吹过,花儿随风摇曳,古代少女穿着细丝裙在枝头翩翩起舞,令人怦然心动。说它“生如夏花之绚烂”,应该是不为过的。

合欢花的形态唯美。季羡林在《马缨花》一文中写道:“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像是一团红雾”,给人娇柔得一弹即破、嫩软得一吹便飞之感,花儿素雅而绚丽,花影婆娑。合欢花会散发出绵绵不断的香味,不是很浓烈,也不过于清淡,有股特别清心的芬芳,香气揉碎在微风里,暑热自消,沁人心脾,这或许就是中医认为合欢花能够“静心安神”的缘故吧。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树

国人把合欢花看作是吉祥之花,自古以来有在宅第园池旁栽种合欢树的习俗,认为它“合欢蠲(音jun,免除)忿(消怨合好)”,寓意夫妻和睦,家人团结,对邻居心平气和,友好相处。正如唐代陆龟蒙的《庭前》一诗:“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人们常将合欢花赠送给发生争吵的夫妻,或将合欢花放置在他们的枕下,祝愿他们和睦幸福,生活更加美满。朋友之间如发生误会,也可互赠合欢花,寓意消怨合好。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萱草解忧,合欢蠲忿,皆益人情性之物,无地不宜种之。……凡见此花者,无不解愠成欢,破涕为笑,是萱草可以不树,而合欢则不可不栽。”又说:“此树栽于内室,则人开而树亦开,树合而人亦合。人既为之增愉,树亦因而加茂,所谓人地相宜者也。使居寂寞之境,不亦虚负此花哉?”讲到种法,李渔又发惊人之论:“以男女同浴之水,隔一宿而浇其根,则花之芳妍,较常加倍。”最后还怕人家不信,信誓旦旦地说:“假如不信,可以找二本照着上述之法对比种植,以验其孰盛孰衰。”估计李渔是光想着从“合欢”这两个字上做文章了,没有想过合欢树的高度。前面已经说过,此书可以长到十五六米之高,要种在室内,那对建设者要提多高的要求啊!

因为有这样吉祥的寓意,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合欢树都是表达这种意象的载体。《甄嬛传》里果郡王的母亲舒妃娘娘喜欢合欢花,先皇在世时就给舒妃种了满园的合欢,果郡王从小耳濡目染,觉得合欢花是温柔长久的意思,合心喜欢。后来和甄嬛相识,就把这满园合欢转送给了她。甄嬛再次入宫,初识宁贵人就是看见她捡拾这片园子里落下的合欢,然后用丝绢包起来……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也是借着合欢树来怀念自己的母亲,淡雅、朴素的文字里流淌的全是母爱。母亲送他去医院,途中捡回一棵合欢树,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经过母亲料理,“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又过一年,母亲“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史铁生最终回到了生活中,然而他的母亲却去世了。史铁生心灵中开着的鲜花,一定是那粉红色的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缠绵、温情在这合欢树中,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写过《合欢》一诗:“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任他明月能想照,敛尽芳心不向人。”讲述了合欢树的叶子即便在明月的照耀下,也不会轻易伸展身躯,依旧珍藏着芳心,暗喻相亲相爱,忠贞爱情。清代的乔茂才也有《夜合欢》一诗:“朝看无情暮有情,送行不合合留行。长亭诗句河桥酒,一树红绒落马缨。”前两句就合欢树叶子朝开暮合的特点来写送别之情,末两句又巧妙地借合欢花别名马缨花、绒花,再申送别之意。通篇既是写离别之情,又是咏合欢花之诗。二者关合,巧妙自然,自有情趣。

“三春过了,看庭西两树,参差花影。妙手仙姝织锦绣,细品恍惚如梦。脉脉抽丹,纤纤铺翠,风韵由天定。堪称英秀,为何尝遍清冷。最爱朵朵团团,叶间枝上,曳曳因风动。缕缕朝随红日展,燃尽朱颜谁省。可叹风流,终成憔悴,无限凄凉境。有情明月,夜阑还照香径。”这首是魏晋时期孙绰写的《念奴娇·合欢花》,读起来有些忧伤,有些郁郁然。“惆帐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依相思树,总是别时情,那时分明语,判得最长夜,数尽厌厌雨”。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亲自在明珠府植下了两株合欢树。每当深夜,孤独的纳兰都会站在这合欢树下,思念他早逝的爱妻卢氏和他那些归乡、外贬、流放的朋友——“不见合欢花,空依相思树”,正是纳兰性德苦闷、忧郁一生的写照。最终,在一个大雨淋漓的夏日夜晚,在合欢花舒张的夜晚,年仅31岁的、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离世。

合欢花

合欢花

合欢花

   有关合欢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安五脏,和心智,令人欢乐无忧。”从这一记载可知,最初人们对合欢的认识,是在医疗方面。中医认为,合欢花性平味甘、苦,有解郁安神、理气和胃、活血止痛的功效,以解郁作用最为突出,对于腰脚疼痛或跌打伤痛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合欢花也是治疗神经衰弱的佳品,此外它还有清热解暑,养颜祛斑的功效。

合欢花有鲜明的审美意象,是在宋朝之后。“阶前拾得相思子,自结罗囊绣合欢。”宋代陈允平在《春闺》一诗中,对妇女们精美的绣品给予了赞美。但从诗中尚不能判断当时的妇女们绣的是合欢树的叶子还是合欢花,或许这两者同时出现在香囊上也有可能。“合欢花样满池娇。用心描,数针挑”,这显然写的是绣在枕上的合欢花。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花儿,合欢花是比较好绣的,因为它的花型简单,直直的放射状花蕊组成扇形状的花朵。“枉绣合欢花样子,何日是,合欢时。”著名的元朝的戏曲大家元好问,写出了一个春闺绣女,绣合欢花的惆怅心思。

不知看了这番介绍,你是否会有冲动去周边寻找正在盛开的合欢花,以便对它多一些直观的印象?pplo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