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毗达摩讲要(中)四、八大欲界果报心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0-07-07

 讲了八种欲界善心之后,接着讲八种欲界果报心(kàmàvacara-vipàkacittàni)。善心有八种,与善心相应的果报心也有八种,它们是欲界善心的果报。这些心称为“有因心”,以区别后面将会讲到的无因心。有因心里可能有无贪、无瞋两种美因,也可能有无贪、无瞋、无痴三种美因。这八种果报心与欲界善心一一对应,它们是:1. 悦俱智相应无行一心;2. 悦俱智相应有行一心;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5. 捨俱智相应无行一心;6. 捨俱智相应有行一心;7. 捨俱智不相应无行一心;8. 捨俱智不相应有行一心。这些心只是果报,并不会造业,它是过去所造的善业带来的果报,在体验这些果报时,生起的就是果报心。相信在座每一位的结生心(生命的第一个心)和有分心一定是这八种心的其中一种。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我们能投生为人,是由于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人是善趣,想要投生到善趣需要善业,只有善业在前生临终时成熟,今生才可以投生为人,导致投生为人的心即是善果报心。阿毗达摩讲要(中)34有些人是无因结生的。为什么说在座没有无因者呢?因为无因结生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出来,例如天生瞎眼、耳聋或哑巴,天生小儿麻痹、缺手短脚,先天弱智(智障)、先天性疯狂,或是两性人,这一类人都是无因结生者。在一期生命当中,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同一类心,不会改变。例如某人过去生曾经造了善业,拿着袈裟到寺院供咖提那(kañhina),在造此善业时是欢喜、主动的,并且相信业果法则,这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心”。他在前一世临终时,想起供咖提那衣的善行,或者这种善业即将成熟,于是供咖提那衣的影像即浮现于意门,那时其心即缘取供养袈裟时的影像为所缘,然后死去。因为供养咖提那衣时生起的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善心”,所以临死速行心(生命的最后一个心路心)也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善心”,紧接着今生投生为人的结生心即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所以,在今生只要在没有心路发生的时候,生起的有分心都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换言之,在没有看听嗅尝触想,以及熟睡无梦时,生起的心就是“悦俱智相应无行果报心”。同理,如果造的是二因善业,例如前一世所造的一种智不相应善业成熟而投生为人的话,今生的结生心就是二因,没有“无痴”心所,称为“二因结生”。这一类影响一生的果报心,我们在后面讲到业果法则、死亡与投生之间的规律时会更详细地讨论。

五、八大欲界唯作心唯作(kriyà)的意思是只是作,英文为 function。我们在经典里可以看到,佛陀也要托钵,接受信徒的供养,以及为弟子们说法等等,佛陀生起的这些心就是“唯作心”。欲界唯作心(kriyàcittàni)一共有八种,它们与八种欲界善心也是一一对应的,分别是:1.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2. 悦俱智相应有行心;3. 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4. 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5. 捨俱智相应无行心;6. 捨俱智相应有行心;7. 捨俱智不相应无行心;8. 捨俱智不相应有行心。这八种心唯有佛陀、独觉佛与断尽一切烦恼的圣弟子才能够生起,一般人是不可能体验这些心的。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世间速行心都是唯作心。佛陀与一切阿拉汉圣者都不会再造任何的业。只要造了业,就会留下称为“业力”(kammasatti)的潜在影响力,一旦遇到因缘成熟,业因就能带来果报。同时,心还必须获得烦恼直接或间接的支助才能造业。阿拉汉圣者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即使他们也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也要托钵、吃饭、大阿毗达摩讲要(中)36小便,也会听法、说法,也会持戒、禅修,也会布施,把所得到的必需品供养僧团或其他比库等,但是他们不会再造业。凡夫和有学圣者在造作这些行为时是善业,因为还会留下业的痕迹。阿拉汉圣者同样会造作这些行为,但是不会留下业的种子。正如《法句》93 偈和《长老偈》92偈中这样说:ßYassàsavà parikkhãõà, àhàre ca anissito;su¤¤ato animitto ca, vimokkho yassa gocaro;àkàse va sakuntànaü padaü tassa durannayaü.û “彼漏已尽,不依于食;空与无相,彼解脱境;如鸟飞空,踪迹难知。”犹如天空中飞过的鸟儿不留下任何的痕迹,同样地,阿拉汉圣者所做的这些行为纯粹只是造作而已,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无论是凡夫、有学圣者还是阿拉汉圣者,都会造作以上这些行为。不过,由于凡夫还没有断除烦恼,而有学圣者只断除了部分烦恼,特别是还没有断除无明(痴),因此,他们所生起的速行心还有可能受到烦恼的污染。只要还有烦恼,速行心里的思心所就还会造业,并留下业的痕迹。正如一个人走过沙地会留下脚印,又如脏脚走过白布会留下脚印,有了烦恼就会留下业的影响力,即业力或业因。当业因遇到适当的条件(缘)即会成熟,从而带来相第 11 讲 欲 界 心37应的果报。佛陀、独觉佛和阿拉汉皆称为漏尽者(khãõàsava),即已经断尽一切烦恼的人。漏尽者都会经过两个阶段的般涅槃:有馀依般涅槃和无馀依般涅槃。这些圣者们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在还残留有五蕴身期间,称为有馀依般涅槃。“馀依”(upàdisesa)是还残留着这一堆五蕴,“般涅槃”(parinibbàna)是完全灭尽,即烦恼的完全灭尽。当这些圣者的生命走到终点,死后五蕴不会再重组,不用再受生了,此时称为“无馀依般涅槃”,即五蕴的完全灭尽。例如,佛陀 35 岁在菩提树下证悟正自觉时,即称为“有馀依般涅槃”。他那时虽然已经断尽一切烦恼,但是还有这一堆五蕴,因此,这个躯壳还要承受过去所造之业的果报,还要遭受身体的痛苦。当佛陀 80 岁在古西那勒城的沙喇双树下般涅槃时,即称为“无馀依般涅槃”。阿拉汉圣者断尽烦恼之后,并不等于说不食人间烟火,就连佛陀也还需要托钵进食以维持色身,还要说法教导众生。在表面行为上他们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们都是出家人,时时保持正念,而且不会生起善和不善心,也不会再造善和不善业。因为一切不善心都称为烦恼,既然没有烦恼就没有不善心,所以阿拉汉圣者不会生起不善心。阿拉汉圣者也不会生起善心,虽然他们生起的心与善心相像,但这种心不能称为善心,因为善心和造业有关联。阿拉汉圣者已经不阿毗达摩讲要(中)38会再造业了,所以这些心是唯作心。已经学习了欲界的善心、有因果报心和唯作心,这些心都依乐受或者捨受、有没有智及主动或被动而分为八种,即:八种善心、八种果报心和八种唯作心,这二十四种心称为美心(sobhanacittàni)。sobhana 是好的、美的,庄严的、光辉的、纯净的意思。因为这些心的本质是好的,所以称为美心。美心的涵义比善心要广泛得多,既包括善心,也包括大果报心、大唯作心,还包括色界心、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图表 5:欲界二十四美心

我们也可以在这三组心前面加一个“大”字。例如,八种欲界善心可以称为“大善心”(mahàkusalacittàni)。为什么称为“大”呢?因为这些心的名法数目比较多,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心有八种,所以称为大。还有八种欲界有因果报心称为“大果报心”(mahàvipàkacittàni);八种欲界唯作心称为“大唯作心”(mahàkiriyacittàni)。这二十四种心统称“欲界美心”。

下一节,38页,六、十八无因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