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长支招:幼小衔接,务必把握三个关键点

 海阔天空7159 2020-07-07

7月初,北京各区将完成幼升小志愿填报、派位入学。9月,许多小豆包将步入小学校园,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这段时间,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呢?本期,邀请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李淑新校长来分享她的观点。

其实,从幼儿园到学校,从一名幼儿变成一名学生,孩子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适应”,包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适应,更包括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适应。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尽快“适应”,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着手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了解孩子成长特点,储备相关知识

在育人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是我们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重要依据。

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生理发展方面,孩子的骨骼坚固性差,可塑性强,富有弹性,易于弯曲变形和损伤;大肌肉群的发育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由于5至6岁是脑发育显著加速期,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兴奋。

心理发展方面,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待发展,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他们的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还需要提高;还不能正确领会愤怒、恐惧等神情,对情感领会和理解不够完善,在情感的表达上常出现模仿成人的现象;在外力的驱动下,他们能够逐渐确立简单的行动目标,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进步;智力和特殊能力可得到多样化的发展;行为约束能力还比较弱。

根据小学一年级孩子的这些特点,学校会适度安排跑、跳、投掷等体育活动;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完成细小的、准确的动作是困难的这一事实,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细微之处多指导、多帮助;根据一年级学生容易兴奋的生理特点,学生在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时,家长和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多感官调动起来,让学生的肢体去说话,让眼睛、嘴巴、耳朵等一起动起来。

一年级孩子善模仿,家长要树立榜样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随心所欲的教育孩子,要采用科学的育人方法。科学的育人方法体现在尊重规律,特别是尊重人的成长、发展规律。

处在一年级的孩子,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待发,他们的言行以及对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价值观的判断还处在模仿阶段。生活中,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最好的一位教师,是孩子 “学”的榜样。

一位心理学分析师说过,你用“打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孩子就会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这就是孩子模仿的结果。对于处在模仿期的孩子,由于在思维、行为等方面对家长的依赖,他们常常把家长作为模仿的对象。

所以,家长要把“怎么做、怎么说是对的,而怎么做、怎么说是错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等价值观不断重复的展现给他们。不是就事论事地说教,而是在生活中给他们做示范,把对与错、好与坏等信息在他们的大脑中不断累积起来留下深刻印记,最终成为他们价值判断的依据,并支配他们的各种行为。

在学生成长的这个阶段,家长榜样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想告诉孩子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你首先就要热爱阅读,通过“读”的行为告诉孩子阅读的重要性,而不是每天督促孩子去阅读。

入学之初,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与幼儿园相比,学校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容比较多。为此,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守则》。在《中小学生守则》中,列出了可操作的、非常具体的学生行为规则。例如,积极发表见解,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孝父母敬师长,不说谎不作弊,不吸烟不喝酒,红灯停绿灯行,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等。针对以上要遵守的规则,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懂得遵守这些规则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这些规则去做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适应规则、遵守规则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一年级学生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家校密切协作,把这些规则立起来,并帮助学生逐渐成为守规则的人。

一年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内部手段,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去强化。

一年级的学生走进校园时遇到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衔接的起点。例如入学的第一课,学科的第一节课,学生的第一次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学生的第一个赞赏,班主任组织的第一次家长会,班级的第一次集体活动……这些“第一次”与学生在幼儿园时的经历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幼小衔接的起点,也是衔接的重要途径,都等待着学生去适应去应对。

教师要助力他们完成七个好习惯的过渡。由于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小豆包们会很不适应。所以,教师要把学生遵守的规则细化成他们每日的生活、学习习惯,在习惯的养成中学会遵守规则,实现规则的过渡。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有许多,能够每日相伴甚至是伴随一生的是坐、站、走、跑、吃、问、写这七个好习惯。在初为学生这个阶段,把这七个习惯“养”起来,孩子们会享用一生的。

例如养成“问”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要养成“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的好习惯,这是“问”这个习惯的最低标准。渐渐地他们要养成“当家长或老师同学需要帮助时要能够主动上前询问”的好习惯。同时,他们还要养成“问自己、问老师”的习惯。每日问自己:“学到了什么,还需要再学什么”。上课问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想法,我能讲出来吗。”

这些“问”的习惯,从文明行为到每日反思、大胆质疑,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格。养成了这些“问”的习惯,就逐渐遵守了“问”的规则,学生的情感、思维也会得到丰富和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要做好“榜样示范”与遵守规则的衔接,这比知识上的衔接更重要。因为这些直接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备品格的形成,期待家长和老师能够给予高度重视。

待到金秋九月,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开启崭新的小学生活吧。

(策划:王小艾;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