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撞击是创造生命的关键一步?

 大科技杂志社 2020-07-07

从古自今,人类始终没有停止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可惜,我们对于生命的发生史只能猜想,却不能实证。或许,科学家最热衷的就是在实验室创造原始生命的各种“零件”了。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要属1953年的“米勒实验”,一种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的实验。在实验中,米勒得到了多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这个实验向我们表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可能的,氨基酸便是电闪雷鸣后的产物。而现在,科学家们又提出,碱基同样可以像氨基酸一样在实验室中造出来,它可能是天体碰撞后的产物。

提起陨星,我们对它的印象一直不怎么好。古代人看到陨星坠落,往往会联想到某个人的死亡,或者某个王朝的衰落。而现代人看到陨星坠落,尤其是听到有陨星朝向地球飞驰而来时,经常会把它视为摧毁地球万物的“终结者”——几乎人人都知道陨星在6500万年前对地球造成的巨大灾难,那次浩劫是所有恐龙的一场噩梦。

然而,事实上,陨星并不一直都是生命的“终结者”。倘若把时钟拨到几十亿年前,生命诞生的时候,陨星的角色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几十亿年前的某一刻,它曾经是生命的“创造者”。

在地球早期历史上,正是陨星与地球的撞击为后来地球生命的生生不息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地球诞生初期,曾有过一段特殊的时期,可以称之为“大撞击时代”。那时,年轻的地球“年龄”不过才5亿岁左右,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大量陨星疯狂向地球砸来。这些与地球相互碰撞的陨星为地球带来了后来形成水热系统的关键物质。巨大撞击不仅融化了厚达数百千米的岩层,为地球提供了大量的热量,而且,撞击还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它们渐渐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地表水体系和降雨天气。

由于生命起源可以追溯到陨星等天外来客的身上,科学家一直试图在实验室重复地外天体与地球撞击的场景。现在,捷克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在实验室重演了这一过程,而且,他们首次在实验室得到了构建生命关键物质RNA的四种基本碱基。

众所周知,天体撞击地球时,产生的能量将非常巨大。为了在实验室获得巨大的能量,研究人员使用了长约152米的激光器。该激光的功率相当高,能在不到十亿分之一秒内的时间输出可达十亿千瓦的高能能量,相当于几个核电站能量的总和。然后,他们把高能量激光对准名为甲酰胺的化学物质汤,一种被认为存在原始地球上的液体。化学汤的温度瞬间升高到4200℃以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最终,研究人员在生成物质中发现了组成RNA的四种相关碱基——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和U(尿嘧啶),其中前三种也是DNA的碱基。

我们都认为生命是各种偶然的集合,但米勒实验和撞击实验告诉我们,生命诞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原始地球与周围环境作用的直接结果。

而且,陨星也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终结者”。在某种意义下,它是真正的“上帝”。撞击带来了生命,又带走了生命。或许,这便是“陨星上帝”制定的一种宇宙规则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