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电影的神转折,比主角人数还多

 全球影视频道 2020-07-07

▲《足迹》

灌木织成的大迷宫中央,两个情敌男人碰面了。

原配是久负盛名的推理作家,精力旺盛,脑子灵活,家底厚实,草坪后面的大宅子就是他的。

新欢是个理发师,相貌堂堂。接到老作家的邀请而来,他已经做好了承受谩骂、侮辱和奚落的准备。

然而预想中的一切没有上演。作家说,你和我老婆相爱,祝你们幸福吧,不过她大手大脚惯了,而你没什么钱,日子怕是不好过。

理发师年轻气盛,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接着,作家提出了一个资助方案:理发师伪装成窃贼,从他家里偷走一串价值连城的珠宝,而珠宝是上了保险的,谁都不亏。

巨额诱惑在前,理发师不禁心动。作家不愧是搞推理的,早已深谋远虑,把一切计划妥当。

两人挑选行窃的装备,排练潜入房屋,在卧室翻箱倒柜,到客厅大搞破坏,炸开保险箱,还一本正经表演打斗、留下弹孔……

一切变得像妙趣横生的游戏,理发师也玩性大发,乐在其中。他浑然不知的是,这是在给自己的棺材板钉钉子呢。

写这部电影时,方君想了好几个标题,其中之一是《这部电影的神转折,比主角人数还多》。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足迹》的通篇只有两个主角,所有的场景几乎就是一栋大房子。

而整个故事却抖了好几个出人意料的大包袱,每一个都足够给一部普通悬疑片压轴的。

至于现在的标题,当然是想整蛊一下前阵子自媒体圈的浮夸风,但话说回来,第一次看《足迹》,确实让我“震惊”不已。

两个演员,一所房子,全靠唇枪舌战的对白制造冲突,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锋,非但一点不闷,反而酣畅淋漓。免费电影

当时阅片有限的我非常惊喜:电影可以这样玩,从极小的格局中,玩得一波三折,离奇巧妙。

好几年后我才知道,《足迹》是同名话剧改编,空间有限,台词密集,表演夸张,情节制胜,都是沿用了话剧的形式。

话剧跟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足迹》的编导,在它们之间堪称完美地架起了桥梁。哪怕一开篇稍觉无聊,入戏之后,也足以让人屡屡拍案叫绝。

无论是大宅的地理环境,其中的陈设和装饰,还是主角台词中的机锋、一颦一笑的神情,都透着一股神秘莫测的劲儿,很自然就让人浮想联翩,猜疑不断。

网上常见各种“高智商电影推荐”,动辄十大二十大。但究竟什么是高智商电影,也没见哪个榜单给出标准。

方君觉得,真正的高智商电影,不是艰深晦涩、故弄玄虚,不是存心想摆观众一道,也不是看十八遍才理得清——那些更应该称为另类电影。

所谓的高智商,应该是主创和观众各自对对方智商的高度尊重。

主创努力呈现一个有智力含量又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用高级的方式来呈现。

观众可以选择跟电影比赛智力、挑战谜题,也可以放松下来,享受一次次情节逆转带来的惊讶。

根据这样的标准,《足迹》就是典型的高智商电影。

它在豆瓣评分8.4分,在IMDb得到8.1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名列Top 250,是公认的经典。

一部封闭空间话痨片如此口碑爆棚,除了原作剧本精彩绝伦的构思,还要归功于两位主演火花四溅、炉火纯青的对手戏。

▲“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

扮演老作家的是劳伦斯·奥利弗,好莱坞黄金时期老戏骨,在戏剧舞台和银幕上,演过莎士比亚重要作品中的几乎全部主角,被誉为“莎剧男神”,“莎士比亚戏剧王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员”。

更传奇的是,他在二战时期,曾冒着生命危险担任盟军间谍。

在《足迹》中,奥利弗演出了一个狡诈精明、好胜心强烈、虚荣虚伪又爱装腔作势的文艺老年。

有一段情节,作家在书房中藏了保险柜,算准了理发师找不到。

他先是胜券在握得意洋洋,当理发师注意到机关时,他开始局促不安,眼神闪烁,又强做镇定,被揭穿后短暂沮丧失态,接着又故作大度地自嘲,转移话题……

一连串天衣无缝的神态转变,让这个角色栩栩如生。

年轻理发师的扮演者迈克尔·凯恩,是六七十年代英伦影坛的演技派小生。

他在当时的欧美国家有多受欢迎,打个类比,大概相当于刘德华和梁朝伟在90年代香港那么红吧。

理发师冷静有教养,野心勃勃善于隐藏,强烈的报复心、出色的伪装能力和冷酷的智慧,都被凯恩诠释地丝丝入扣,跟前辈飚戏旗鼓相当。

两位主演也在次年,一同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足迹》在2007年还有一个翻拍版,迈克尔·凯恩在新版饰演了老作家的角色。

新版改变了原来的结局,还加入了卖腐等元素,跟话剧的魅力貌合神离。

虽然片长不到90分钟,却给人感觉有不少闲笔,完全失去了旧版一气呵成的精湛。

也许就像前段时间方君评价《攻壳机动队》一样,《足迹》翻拍版的的最大价值,也是为了证明原版有多经典。

▲新版的年轻情敌由裘·德洛扮演

圈套、机关、罪案、推理,组成一场古典的智力游戏,优雅、讽刺、纯粹而迷人。

重要的是,在我们身处的数码快餐时代,这样的作品越来越难找到它的位置了。

银幕上超能力遍地,颜值即正义,演员和导演的门槛不断踩低……大片不召唤千军万马,不掀翻半个城市,不烧个二十分钟经费,都不好意思卖座。

两个男人喋喋不休两小时的话痨电影,还有几个人愿意买账?

不过这几年,话剧改编倒成了华语电影的一股新风尚,《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票房喜人,《十二公民》、《你好,疯子》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这至少表明,还是有许多观众,厌倦了这个那个IP、一成不变的几张明星脸和堆砌的特效,愿意欣赏电影艺术更朴实的一面。

▲方君非常喜欢的《十二公民》也是封闭空间话唠片

有人批评,话剧电影的银幕感弱,调度手法单调,表演也常常有舞台味,不够“电影”。

这些毛病确实存在,包括《足迹》中也有。但精彩的故事和表演,足以弥补短板,造就悬疑片的翘楚。

也许,观众青睐话剧电影,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出色。

而是因为,在电影越来越同质和肤浅,特效越来越泛滥和廉价的时代,高明的情节,出色的台词,精彩的表演,这些好电影最基本的素质,反而成了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奇观。

很多影迷排斥老电影,但我常常跟他们说:既然你觉得良心新电影太少,不妨去老电影寻宝,多半不会失望。

毕竟,这就是经典存在的意义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