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郜永华《运营现场》:“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郜永华 2020-07-07

“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2018年接近末尾的前5天,也是我在我公众号上写下那一年的最后一篇,甚至连标题我都写作《这一篇作为2018年的结尾》,我在文中谈到了微信公众号的那一次变化,整篇都在分析产品之变之后的不看好。2019年《运营元素》出版之时,我将这一篇的部分内容收录其中,集中在谈产品的研发与运营。

“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彼时,微信公众号将“点赞”变成了“在看”。我说:

“以前大家写公众号,右下角按钮是点赞,点赞在我看来一直都是鼓励为多,并不代表文章写的有多好,而“在看”要求就高太多了——文字要好看,观点要有趣。所以,从更新那一刻起,右下方的数字应该不会好看......鼓励一下你,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鼓励的,就像你拿出一个创意问别他人好不好,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好,因为赞美不要钱,这就是公号点赞按钮的效果。现在,你给对方说,那好吧,花钱买下来吧,马上就有人会放手了,这就是“在看”这个按钮......人们善于鼓励,却不善于买单......虽然都是心理行为,但心理与心理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产品设计,本就是“人性”使然。 ”

“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我已经超过两个礼拜没登录过微信公众号了,就如我最近经常跟朋友们聊天时所言,总感觉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就是没有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精神干劲。当再次登录,就发现微信公众号上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多了几乎三个功能:“标签”、“分享”和“点赞”。

“标签”功能,指文章关键词,本质是专题功能。如果你做过网络编辑就清楚,标签功能是后期为了专题或者相关阅读准备的。当你点击作者给出的“标签”就能发现,其进入到了一个文章聚合页,而且均与这个关键词相关。专题功能的最大特点在于,流量未必是最大的,但解析一定是深度的,而且是多角度多方位的,这也为信息的交互提供了流量互导的可能性,也符合了微信公众号的气质,微信公众号玩碎片化玩时效,一定是弱于今日头条和新浪微博的,但要是玩深度,微信公众号还有那么一丝丝可能性,所以,标签功能的设计是个好功能。

“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分享”功能。分享一直都存在在公众号右上角点开那里,只是不够明显,而本次就显得特别明显,且还是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算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碎片化的时代,只有评论和转发分享才能有大流量。之前的设计虽则有,但总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总是羞羞答答,想要让用户去分享,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太有文人感了,这次设计的够直接,就是希望读者分享,以此提振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下滑的趋势,既给公号写作者信心,也让微信公众号平台运营者提供信心源泉。

“点赞”仍与上面说的一样,是简单的鼓励,与“在看”相比,有了保护隐私的意味,毕竟从隐私的层面讲大多数人不太想让某些人看到你正在看的内容,这是人之常情。是关于朋友圈隐私的一项。

“相关阅读”设计,是本次微信公众号改版之前就已经有的功能,顺带着在这里也进行简单分析。“相关阅读”功能与“标签”功能有相似之处,唯一的区别在于,相关阅读是系统经过大数据分析提炼和推荐给本篇阅读者,而“标签”功能则是由写作者本人根据文章的主旨自行添加的,就相当于上了双保险,系统能提炼一部分,再行根据作者的“标签”两相对应,把隐藏的未曾发现的文章再行专题一次,大有在阅读量扶持上实现“雨露均沾”的味道。

在这4个小细节设计方面,最鸡肋的设计仍然是“在看”,它冒犯了隐私;“点赞”这个功能,在“分享”和“标签”出来之前,算是一种进步,一旦与标签和分享放置到一起,你就会发现,也有了画蛇添足的味道,虽然它相比“在看”保护了隐私,但世易时移,一旦错过那个时间段,这个功能能否再次发挥异彩就是另外一回事;“分享”是个好功能,之前的分享设计的太过神秘,对于大部分的手机用户而言,他不是不知道,他只是不顺手,本次设计中将“分享”按钮明白无误的体现出来,也是用了心。至于标签,我说过了,这都是为后期的公众号平台运营做准备的。从本次的公众号设计来讲,的确有了进步,至少公众号平台想要的方向和期望用户想做的动作都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标签、分享、点赞、在看”齐上阵,微信公众号改版意图是什么?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一次简单的改版,每一次改版的背后,都体现了产品运营思路,这是对“动机”的解读。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微信公众号可谓每况愈下,而在移动时代,腾讯新闻与所有的门户一样,今日头条成了压垮风光门户的最后一根稻草,谁能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谁能最大程度的对内容进行分发,让内容创作者体会到“名利(有钱有流量)”的价值,谁就能取得“信息创造价值”的价值最大化。无疑,微信作为手机的标配,本身拥有强大的先天优势,由于过于爱惜羽毛,结果导致了在内容的创作和分发上滞后于今日头条,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当反应过来,希望把门户时代那一套搬到移动场景下,以拯救每况愈下的阅读量,吸引更多的内容创作者似乎有点晚。在竞争和入局这件事上,一直都是先入入驻最先进去且坚持的那批都很容易成功。越往后越难,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国家崛起是这样,电商是这样,就连今日头条的早期入驻也是这样,不服不行。

微信也清楚自身的不足,那就是碎片信息化对微信这个封闭系统而言,想要让每一条信息都获得大量阅读是不可能的,大量阅读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实现,比如像今日头条和新浪微博,所以,微信就只能在公众号内容创作的深度上想办法,并尽可能通过信息的交互设计以及鼓励阅读者转发分享,以此来提振微信公众号创作者和公众号平台的信心,让深度成为内容的标签,就如网易新闻的特点,不在于新闻本身而在于评论和盖楼一样。

本次微信公众号的改版来看,更多了有了网络编辑和网络新闻运营的影子,至于这种感觉是否正确,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而曾经的门户们,如果没有移动时代的媒体王牌产品,毫无疑问都将沦为二三流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很努力扶持自家自媒体平台的重要原因。那么背靠腾讯的微信公众号,势必要承担起腾讯的新闻媒体转型,如果是,那么这次的设计既试探还可能是先头部队,只不过,率先给内容创作者带来流量和曝光,抓住内容创作者,是微信公众号本次改版的直接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