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武术如何在未来走向复兴之路,功夫应该回归本质

 小飞云 2020-07-07

传统武术强调内修外练,技击为重,兼以武德限制武术技击的使用。竞技武术在外在形式上源于传统武术,却又在价值取向、技术形式、发展内容、传承制度等方面与传统武术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存在的既矛盾又互补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发展定位加以解读,以期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传统武术,再无大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功夫需要的是:千练百打一用,也就是练习需要环境,需要科学,需要系统,而很多大师并没有这个过程,只是自顾自的在小圈子里打转转,像是小毛驴拉磨一样;百打更没有了,很多大师只是理论和拆招换式讲的好,多数只是慢动作演示,比电影的慢动作还要慢;最后这一用更没有了,几十年没打过架,没打过擂台,而且玩的也是熟悉的人,生怕跟陌生人动手栽了面子,从此名声扫地,然而没有经过风雨大师,如何称为大师呢,在武术段位定级时候,是不是单纯的套路表演,或者根据影响力判定的,为什么不增加一个实战环节,哪怕是带护具的实战,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的某些体能考核等等,一群人看了一个套路就定了段位,岂不是跟笑话一样。

一、前言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是目前武术发展的两大形式。传统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佛家、道家、兵家等多种文化和思想。主要强调攻防技击,一招制敌。竞技武术则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按西方体育竞技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武术形式。它弱化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以艺术表现为主要功能,追求武术技术的“高、难、美”,以取得竞赛胜利为主要目的。由此看来,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因时代背景不同,各成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区别

2.1、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价值取向上的区别

传统武术追求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攻防技击、止戈为武,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也都是围绕这一价值取向练习过程中的一种延展。竞技武术的价值取向则是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获得比赛的胜利,同时由于其强调艺术性、观赏性,使其具备了艺术表演价值和擂台赛的对抗娱乐价值。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导致其不断弱化传统武术的技击性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体育运动项目。

2.2、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在技术上的区别

传统武术注重技术动作的技击性,见招拆招,招招都攻击对手的要害,目的就是尽快制服敌人,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但受儒学思想影响,传统武术又十分讲究武德。讲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武德约束技术的运用,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危及对方生命。强调一招制敌却又强调武德克制,这两者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了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

竞技武术注重的是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追求技术动作的“高、难、美、新”,技击实战的效果很弱。在技术学习上,传统武术注重长期的内修外炼,要达到较高的武术水平需要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修炼。而竞技武术有明确的规则和练习目标,经过短期的技术练习就可以在比赛中获得荣誉,具有竞技体育鲜明的功利性特点。

2.3、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在发展内容上的区别

传统武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内容极为丰富,发展出了摔法、打法、踢法等方面的多种武术技巧。不光外在形式讲究“手、眼、身法、步”,内在还要修炼“精神、气、力、功”等内容。竞技武术内容上是在传统武术外在形式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竞技体育规范化的要求,使其动作不断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弱化了技击的功能,更注重动作的艺术性和表演性。竞技武术在保留了传统武术的外形动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动作规范、难度系数、创新度等的量化评比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比赛规则,制定更细化的评分标准。武术散打运动员甚至还会根据体重分级分组进行比赛。这些细致量化的西方竞技体育的规范让竞技武术的技击性更加淡化,不断向体操化、艺术化、表演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竞技体育项目。

2.4、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在传承制度上的区别

传统武术以师徒传承为其固有的传承方式。收徒拜师有着严格的程序和传统。练习时主要以历代掌门人对本派武学规律的总结为学习纲领,传承时间较长,形式单一。有的武术门派甚至存在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传承弊病,影响了传统武术的普及,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比武形式经常是私下比武或擂台比武。竞技武术参照了西方体育竞赛模式,不存在门派的问题。学员在武术学校、体育院校中通过教练教授的方式进行学习,练习时间较短,内容易于学习。竞技形式主要是参加国内外的各项体育比赛。这种传承形式相比传统武术有一定优势,对于扩大武术的学习人群,提升武术的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3.1、武术文化传播上的互相补充

在现代和平的年代,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不断被弱化,加之传统武术习练习难度较大,学习时间较长、传承保守等问题,使武术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较为困难。而此时,在西方体育竞技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源于传统武术的竞技武术,弱化了技击性,保留其强身健体的功能,比赛规则更加标准化、艺术化,易于练习和推广,扩大了武术学习的覆盖人群,有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李小龙在传统武术咏春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竞技武术截拳道之后,中国的武术文化才被世界所认知。可见竞技武术因其简化的练习方式,更充分的竞技表现,对于武术文化起到了更强的推广作用。随着竞技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也逐渐引起各国武术爱好者的关注,致力于研习传统武术的人群也得到了相应扩大和增长。因而,从武术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是互补共进的关系。

3.2、价值体系的丰富和互补

传统武术价值取向中的技击功能很容易被现代搏击等竞技体育所取代,强身健体也并非武术独有的功能。武术技巧的复杂性和习练时间较长等因素也影响着练习人群的数量。而竞技武术以更为简易的练习方法、较短的练习时间和规范的比赛规则,让武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竞技体育的舞台上,使其艺术表演、健身体操、竞技比赛等多种实用功能价值被体现和挖掘。这种价值体系上的丰富和互补,更好地推动了武术技巧、练习方法、套路动作等的发展,扩大了武术的普及度、影响力、认可度。如传统武术太极拳,其派别众多,武术套路繁多且各有特点,推广起来难度比较大。1949年传统太极拳被改编为参赛的体操运动,才推动了太极拳在民间健身中的普及。因此,传统武术如果能同竞技武术较好结合,引入其体育竞技模式,势必会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这也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很好体现。

3.3、传承方式的多样补充

传统武术向来以口手相传的师徒制传承,学员数量有限,基本功练习需要长时间艰苦的训练,套路复杂多变没有一定之规,这些让武术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很多限制。竞技武术则没有门派之分,学员可以进入体育院校通过教师的教授进行学习,比赛规则明确,通过标准化练习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获得好成绩。竞技体育的这种传承方式虽然只习得了传统武术的形,没有保留传统武术的内涵,愈来愈艺术化和程序化,但其保留并提升了传统武术强身健体的功能,通过商业运作和各类比赛,让武术走上了国际的舞台,吸引了各国人民关注的目光,让更多人认识、喜爱并学习武术,加快了武术文化的传播速度。因而,从某种意义来说,竞技武术的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四、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定位

4.1、传统武术的发展定位

现在,传统武术受到竞技武术的冲击,发展方向不明朗。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其实从武术传播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没必要和竞技武术一争高下。而是应该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本身的特色,侧重自卫、健身等功能,保持传统的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武德的修炼方式;在传承方式上尝试打破门派藩篱,加强交流合作,扩大学习人群范围。传统的才是世界的,相信传统武术只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发展定位,就一定能发挥好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走好自身传统而现代的武术发展道路。

4.2、竞技武术的发展定位

竞技武术要获得持续的发展,一方面,不能因为各种舆论或争议轻易改变价值定位,混同于传统武术。另一方面,更加不能唯我独尊,不把传统武术放在眼里,把自己当成中国武术的唯一代表,造成与传统武术势不两立的局面。竞技武术首先要认识到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基础和源泉,两者是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其次,竞技武术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体育竞技的道路,充分发挥其强生健体、竞技娱乐、艺术表演的功能。另外,还要明确竞技武术不是传统武术的继承和转型,是源于传统武术的一种体育竞技形式。竞技武术可以向传统武术学习“手、眼、身法、步”等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没必要传承技击技术。竞技体育的出现带有时代的特征,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传播武术文化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竞技武术让武术更快地走向了世界,从而也不断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