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江万年上山

 凡人的书库 2020-07-07

 

20年前,一粒深埋在土壤深处的炭化稻米,几块掺杂了砻糠碎壳的陶片,揭开了沉睡万年的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面纱。从这里开始,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2006年,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至今,浙江已在浦江、义乌、永康等地发现上山文化遗址共19处,构成了中国境内乃至东亚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浦江上山唱响的上山文化,把浙江的历史推进到了万年前,填补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而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木构建筑遗迹和环壕、彩陶等,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以及农业起源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例证。

今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针对“上山文化”“上山之稻”“农业起源”等热议连连。

上山文化有哪些新的考古成果?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核心意义是什么?万年上山为什么是世界稻作起源地?如今,关于上山文化的思考和探索仍在继续。

参观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 拍友 张浩钺 摄

它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三四千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亲历了上山文化发现和研究的整个过程,他感慨:“上山文化让人们跳出了宁绍平原与杭嘉湖平原,窥探到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上山遗址的发现,成为拓展浙中、浙西地区新石器考古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契机。”

199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拟建的杭金衢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前期文物调查,蒋乐平担任领队。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在250多公里的路程内多次往返,发现了古遗址、古墓葬信息数十处。其中,在诸暨市次坞镇发现的楼家桥遗址,是此次调查中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蒋乐平告诉记者:“正是这处遗址的发现,拉开了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考古调查的序幕。”

上山遗址出土的大口盆

2000年,考古调查队一行来到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在这里,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墓地,取名为塘山背遗址。塘山背,是渠南村的旧名,其中包括塘、旧山背、新山背等自然村。蒋乐平回忆:“我们在一个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土丘中清理出良渚文化中期的古墓44座,这也是钱塘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良渚文化墓地。”

对于当时的考古界而言,在浦阳江上游发掘出良渚文化的墓地,为解决良渚文化分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因此,考古队决定把调查范围向周边延伸,这成为上山遗址发现的契机。

在渠南村北边一个叫上山的台地上,蒋乐平等人发掘到了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遗存,出土的遗物中有圆石球、不规则扁长方体的磨棒、形制较大且粗犷的石磨盘以及夹炭陶器等等。蒋乐平表示:“这些出土的器物与当时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器物大相径庭,以上山遗址的代表性器物大口盆为例,它就和楼家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因此,当时我们存在两种猜测——上山遗址或许比已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更为久远;也或者,上山遗址属于'边缘地区’新石器文化,所以落后于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这些'中心地区’。”

2003年1月,谜底被揭晓。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把考古队送来的四片上山遗址夹炭陶片进行年代测定后,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四个测年数据距今11400年至8600年,比河姆渡遗址早了三四千年,比跨湖桥遗址早了两千多年。在蒋乐平看来,上山遗址年代的测定,是上山遗址发现的真正标志。

“2004年,我们在二期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它们'出生’在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蒋乐平告诉记者,陶器、农业和磨制石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标志,而上山遗址中同时存在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也许说明它正处于新旧石器的过渡阶段。

2005年,嵊州小黄山遗址又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了上山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2007年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施了“浙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永康庙山、太婆山、湖西遗址,龙游荷花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等19处上山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这些遗址分布在浙江中南部低山丘陵之间的河流盆地,其中以金衢盆地最为密集。通过碳十四进行年代测定后,这一系列遗址大致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大期,进一步证实了“万年上山”不虚其名。

上山遗址发现的炭化稻米

种植水稻的历史,在这里找到源头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给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人群,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世界考古学界持续不衰的热门话题。而上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早期稻作遗存。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展厅里,挂着一幅“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题词,题写者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10月,蒋乐平拜访袁隆平先生时,指着上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向袁老介绍道:“这就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通过上山文化遗址,我们找到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

一万年前稻米的信息,是从上山遗址中发现最多的夹炭陶里找到的。上山先民将碾碎的稻壳及稻叶掺和在陶土中制作陶器,正是这一行为,幸运地保存了一个涉及文明的重要密码: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在上山遗址中找到了源头。

让人惊叹的是,上山文化早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夹炭陶中都发现了稻米遗存。根据对陶片中的谷壳进行分析发现,稻壳中保留的部分小穗轴出现了折断痕迹,且陶片中稻叶、谷壳并存,属于“割穗”收获的伴生现象,这说明上山稻米同时出现驯化和收割的双重特征,上山先民已经出现了稻的栽培行为。同时,在出土的石片、石磨盘等器物上,也发现了上山先民收割、加工稻谷等证据。

蒋乐平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将适量的粳稻稻谷放在上山遗址出土的石磨盘上,用石磨棒进行挤压搓磨,五分钟后,随意抓出一把进行数数统计,结果发现,脱粒效果很好,谷壳的粉碎程度、保留形态也与夹炭陶中观察到的基本一致。

2005年秋,第一粒较为完整的炭化稻米被发现。如今,这粒炭化稻米成为了上山文化最神奇的展品,一个不起眼的小黑点,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楚。蒋乐平却说:“在这粒炭化稻米中,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是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它们是人类及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

上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其中,在桥头遗址等地还发现了环壕聚落和大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彩陶,这证明了距今1万年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初级村落”。“这一概念的提出,开启了上山文化和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一片新疆域。”蒋乐平说,中国目前发现的距今万年以上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以洞穴遗址类型为主,而上山文化遗址证明了具备稻作文化特征的“初级村落”已在钱塘江地区率先出现,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

上山文化遗址成为迄今发现的最早告别洞穴生活方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稻作既是原因,也是结果。蒋乐平表示:“上山文化遗址已成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标本,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一直以来,关于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从未停止。在11月14日举行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员吕厚远又揭示了一项新的成果,其团队在上山遗址的生土层中,发现了大量3万年前至1万多年前的野生稻遗存,又在遗址第8文化层,发现了1万年前具有驯化特征的水稻植硅体,再次为距今1万年前后的上山先民已经开始水稻的利用和驯化提供了实证。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体制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振华团队也有了令人惊喜的新发现——桥头遗址首次发现了大量上山文化时期的高比例驯化的稻作遗存,成为了上山文化稻作起源研究的又一项新突破。

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

这张文化金名片正不断被擦亮

上山文化考古工作的推进,同样促进了相关地区的遗址保护工作。如今,在上山遗址上已经搭起了保护棚,四周种满了金灿灿的稻谷,AB陈列馆里皆是珍贵文物,这是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一景。

记者了解到,自上山遗址发现以来,对遗址的保护、研究及宣传已成为浦江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006年5月,上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上山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均已颁布。2013年,上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一期)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今年,上山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二期)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惊喜的是,随着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不断被擦亮,浦江的文化内涵正在原有“基座”上不断丰富。上山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国萍告诉记者:“浦江一直都是书画之乡、诗词之乡,上山遗址的发现则进一步增强了浦江地区的文化厚度。”

上山遗址南区主发掘区。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浦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目前,万年上山的文化根脉正不断融入浦江,浸润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

近日,黄宅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本特殊的校本教材——《走进上山》。该书从上山遗址、上山人的食物、上山人的工具等几方面入手,把上山文化以儿童化的角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其中,还特别设置了“上山歌谣坊”模块,把每一节的内容以歌谣的方式进行总结,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黄宅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王巧敏表示:“我已经给我们班上了三四堂课,小朋友都感叹浦江的先人太厉害了。”

王巧敏曾参与《走进上山》的编写,她回忆道,浦江县教育局从2016年就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由黄宅镇中心小学组织教师进行资料收集、整合以及教材编写,期间走访了众多专家学者,几易其稿,最终于今年定稿出版。王巧敏说:“走访过程中,我也有很大的感触,从对'上山文化’这四个字只有符号性的认识,到后来逐渐了解了上山先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上山文化的重大意义,作为浦江人,我觉得非常自豪。”

不仅如此,下地是农民,放下裤腿是书画家的浦江人,还用一首首诗、一幅幅画保护传承着上山文化。“秋色连波何处觅,上山遗址见辉煌。耕耘荒漠一犁地,收获人间万担粮。陶碗封尘经岁月,石盆破土历沧桑。稻花香引后人路,远古文明孕浦阳。”在9月末举行的浦江农民丰收节赛事会上,白马镇塘角村村民鲍根仙的这首诗歌《上山文化》赢得了全场好评。她说,前不久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看到被时光掩藏了一万年的稻种和陶器时,惊叹不已,“我们的祖先很伟大,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我想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喜悦、骄傲的情感并让更多人知晓。”

“这些年,文化与艺术不断碰撞融合,浦江书画诗词作品中表现'上山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让更多人对上山文化有所了解。”浦江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利明说。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是它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历史文脉可以深厚城市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接下来,浦江还将联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18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加强上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擦亮万年上山这张金名片。

33333

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 走进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12-0115:41中国青年报社

2000年秋,在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一处耕地里,考古工作者发现灰坑、夹炭陶片等遗迹、遗物,上山遗址由此揭开了神秘面纱。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上山遗址发现了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此后在浙中地区又相继发现上山文化遗址18处,其中有距今约9000年的彩陶和环壕遗迹等。

日前,由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浦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们认为,上山文化遗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跟随专家的脚步,笔者走进上山文化遗址群,探访“远古中华第一村”以及遗址发掘的故事。

万年前的稻作遗存

来到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一片金灿灿的稻田映入眼帘。田野中,“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

建立在遗迹原址上的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由两座仿干栏式木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567平方米,分为1号馆和2号馆。走进1号馆,首先看到一大片裸露的遗址。不同深度的灰坑、灰沟里,站立着10余个根据考古队员形象制作的蜡像,生动还原了上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上山遗址经过四期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出土1000多件文物。1号馆展示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1粒“万年稻米”。上山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讲述了这粒稻米背后的故事。

2000年秋冬之际,蒋乐平带领的考古队在浦江周边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位于黄宅镇渠南村北的上山遗址,遗址出土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大口盆残器。此后,这种大口盆不断发现,并相继出土了许多石磨盘、石磨棒、石球和大量夹炭红衣陶片。在这些陶片的胎土中,考古队员发现了稻壳、稻茎和稻叶遗存。

蒋乐平曾从事河姆渡考古工作10余年。上山遗址的文化内涵,让他感到难以判定。“这种夹炭陶河姆渡也有,但大口盆从未见过,这个遗址可能不属于河姆渡文化。”

2002年,蒋乐平偶然得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可以对夹炭陶片进行碳14年代测定,于是托人将4片上山遗址的夹炭陶片送去北大检测。

2003年1月,北大吴小红老师电话告知蒋乐平:测年结果经过树轮校正,陶片距今约11400年到8600年。“听到这个结果,大家都震惊了。”蒋乐平说,“这样看来,陶片里的稻壳,也有上万年历史。”

郑云飞等植物考古学家选取了几件保存有清晰稻壳的夹炭陶片进行研究,对小穗轴、植物硅酸体遗存的分析表明,标本里有一部分为驯化稻。

之后,考古队员对上山遗址土层进行浮选,在早期文化地层中发现了数粒炭化稻米。“上山遗址早期文化地层中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负责上山遗址植物浮选工作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

1号馆内展示了上山出土的部分夹炭陶片和烧土块。通过放大镜,可以清晰看到陶片和土块内的稻壳印痕。“上山先民把稻壳、稻叶碾碎后掺和到陶土中,一是为了减轻陶器重量,二是增加陶土黏性,防止陶器烧制过程中开裂。”蒋乐平说,上山稻谷中保留的小穗轴出现折断痕迹,不同于野生稻粒自然脱落的平整离层,具有驯化和栽培的特征。

展厅里还有上山遗址出土的镰形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工具。蒋乐平介绍,镰形器、石片石器等器物的刃部有收割禾本科植物的微痕,并存在水稻植硅体,由此判断它们是水稻收割工具,而石磨盘和石磨棒则可能是稻谷脱壳工具。“上山遗址出土陶片中近90%的夹炭陶片包含有大量碎稻壳,这是最原始的谷糠,证明稻米脱粒食用的状态。”蒋乐平说。

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上山遗址的发现让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上山文化不仅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世界文明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远古中华第一村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北区稻田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远古中华第一村”。这是中国考古学泰斗、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今年9月为上山所题。

“上山有两大文明表现,一是有了栽培稻,二是开始建造木结构房屋。”蒋乐平指着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前的草坪说,这里曾发现长11米、宽6米、由3排柱洞构成的建筑基础,这种建筑形式跟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比较相似。“河姆渡建筑遗址由于长期被地下水浸没、与空气隔绝而保存较好,上山遗址的木质建筑早已腐烂,只留下柱洞。”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以排柱式木构建筑为主要特征的居住遗迹在上山文化遗址中越来越多地被发现。此外,还发现了环壕、中心台地、墓葬等,具有早期聚落的特征。“这些遗址分布于钱塘江上游和灵江流域的河谷盆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农业定居聚落。”蒋乐平说。

红日初升,浦阳江边,几个男子正在用石磨盘和石磨棒磨稻谷,其他人忙着狩猎、采摘,挖坑埋柱、建造房屋……上山遗址保护展示馆2号馆内通过投影的方式再现了上山人的生活。“大约在1万年前,先民们走出洞穴,来到平坦开阔的山前台地开始定居生活。”蒋乐平说,“这种定居特征在上山文化初期已经出现,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浦江上山遗址因此被严文明先生称为'远古中华第一村’。”

严文明曾说,浙江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命名很有意思,从美丽的小洲(良渚)出发,过一个渡口(河姆渡),跨一座桥(跨湖桥),又上了山(上山)。这些遗址的发现轨迹,构成了一条通向远古文明的探索之路。

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共发现义乌桥头、仙居下汤、嵊州小黄山等19处上山文化遗址,堪称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义乌桥头遗址距上山遗址约15公里,属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因其丰富的考古成果,入围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走进桥头遗址,首先看到钢结构大棚下约1600平方米的环壕遗迹。以环壕内沿为界,遗址中部围成一个略呈正方形的不完整台地。“这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最完整的环壕遗迹。”蒋乐平介绍,环壕-台地聚落遗址的出现,是村落形态复杂化的表现,也是定居生活更高级的证据。“目前发掘区东面还有遗址被村落覆盖,我们将继续探索发掘。”

遗址入口处有一座土坑竖穴墓,因埋藏较浅,人骨有所破坏。与其同期出土的另一具人骨保存较完整,现藏于义乌博物馆,从照片中看,其腹部放置着一件颜色鲜艳的红衣陶罐。这是一具身高1.73米的成年男性骨骸,经北大考古专家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多年,被称为“浙江第一人”。

沿着墓穴往前走,看到一个个探方,里面堆着大量陶器、陶片。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大口盆、平底盘等器型为主,陶衣鲜亮、工艺精美且数量众多,有的一个灰坑中就发现40多件,其中尤以彩陶最引人注目。目前,桥头遗址已复原陶器约150件。通过对彩陶所在地层内的炭化稻米、炭屑等进行碳14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9000年左右。

“过去认为黄河流域彩陶最发达,以甘肃大地湾为代表的彩陶文化,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而近年在长江中下游桥头、湖西等遗址出土的彩陶,并不比黄河流域逊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说,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彩陶,其施彩方式、纹饰图案独具特色。彩陶上出现了太阳纹、线圈纹,还有些目前无法解释的神秘图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中华万年遗址联盟”挂牌成立,同时还举办了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展出了89件最新出土于桥头遗址和下汤遗址的陶器。蒋乐平说,上山文化考古新成果展接下来将在国内进行巡展,让远古稻作文明孕育的彩陶之花为更多人欣赏。

中新社杭州1月15日电 (童笑雨)一粒炭化稻米,静静躺在展柜中。它已有万年历史。“这是我们在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第一粒稻米。通过鉴定,它处于驯化状态,是上山稻作文明的代表性遗存。”上山文化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1月15日,“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在浙江杭州开幕,万年稻米、世界最早彩陶等重磅展品在展出之列。

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2006年正式命名了上山文化,这是目前浙江乃至整个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此次展出了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仙居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分别代表上山文化早、中、晚三个阶段。

谈到此次展览最大的“明星”,蒋乐平指了指展厅中央一个看似空置的展柜。凑近一看,才能发现有一粒黑色的稻米静卧其中。这是一粒“万年米”,已经炭化,只能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其细微之处。

稻米虽小,但蒋乐平表示,其意义非凡。“通过鉴定,这粒米处于驯化状态,已有万年历史,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米驯化证据,也实证了上山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大量夹炭陶片中,都发现了稻壳遗存。“陶片断面,都有稻壳的痕迹。”蒋乐平说,这说明一万年前的人民对稻的利用已有了相当规模,上山人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批从事稻作的农人。

除了稻作文明,上山文化另一张“金名片”是彩陶。展览现场,距今9000年的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引人注目。据悉,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虽已距今近万年,但在展柜中,陶器色彩艳丽,仿佛穿上了一件红衣。

“这是独树一帜的彩陶。”蒋乐平指了指一件彩陶上的太阳纹符号,说这不会是人们随意的绘画,可能有太阳崇拜的理念。

对于另一件彩陶上形似八卦的白色线条,他表示,是不是八卦另当别论,但是它与先秦时期的卦象文字和占卜文化间的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追寻。(完)

33333333333333333

央视开讲!

  上周三,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考古公开课》,让所有关心上山文化的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个重要的发现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重要证据

  在这期主题为《寻根中华文明》的考古公开课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首先开讲浦江万年上山:“民以食为天。文明出现的基础,就是农业的出现。我们中国,古老的中国,是很多农作物的起源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就出现在浙江省的浦江上山遗址,大约一万年前。”

  王巍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浦江上山遗址发现的万年水稻遗存。“还不止一粒,有很多。比如同样在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为了防止烧裂,在里面掺一些水稻稻壳。可见,当时的水稻不是零星的。浦江上山遗址的这个发现,把人类栽培稻的出现,从之前大家都知道的河姆渡距今7000年上溯到一万年,这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农业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中国毫无疑问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王巍还现场展示了上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挖土、砍树用的石斧,收割用的镰刀,去稻壳的磨盘和磨棒,这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去壳工具。

  “这个重要的发现,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重要证据,证明中华文明5000年并非虚言,而是真实的历史。”

  浦江环境很好,山清水

  王巍对金华读者来说,并不陌生。2016年11月22日,他和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文明, 以及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斯洛文尼亚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出席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上,王巍说,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考古学永恒的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农业的起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之前,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也都发现了与稻作有关的遗存,但是有的没有发现稻作本身,有的发现不多,上山遗址不仅发现了稻作,还发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遗迹。上山稻作文化作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起源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可。

  虽然只到过浦江一次,但万年上山给王巍留下深刻印象。

  2019年12月14—16日,王巍和公认的“上山文化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蒋乐平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世界考古论坛,身兼世界考古论坛秘书长的王巍担纲主持,蒋乐平作《上山文化与稻作起源》的演讲,引起来自近40个国家的100多位考古专家和国内各考古机构150多名一线学者的广泛关注。

  其间,王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原本上山文化安排在中国专场第一个开讲。后来因为要照顾一些路途远的学者,议程作了调整。之所以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介绍上山文化,就是让上山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能够了解上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向全世界彰显中华文明的悠久和对世界的贡献。因为上山是世界稻作的发源地,它不仅仅是浦江的、浙江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上山遗址发现了万年的水稻,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来说都是人类最早的确定无疑的栽培稻的开始。它不仅是一个遗址群的分布,还有许多陶器,是一个很成熟的定居文化,改写了人们原来的认识,这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

  前天晚上,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王巍得知金华日报已连续19年跟踪报道上山文化,点赞“写得很好”“令人感动”。

  王巍还特别点赞蒋乐平“工作扎实,解决了世界水稻起源地的问题”。其在央视开讲展示的上山遗址不少珍贵的照片等资料,就是蒋乐平提供的。

  王巍说:“上山遗址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发现,可以匹敌去年成功申遗的良渚古城遗址,是迄今发现世界最早的稻作遗存。上山遗址同时出土的陶器、石器、房子遗迹的灰坑等, 证明上山的世界之最,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系列,是一个很成熟的定居文化,对了解一万年前先民的生活状况、生活面貌,具有世界性意义。”

  民众共享“上山文化”

  无独有偶。

  就在王巍央视开讲第三天,5月22日,中国浦江万年上山文化村项目开工。该项目是浦江重点打造的文化IP项目,规划面积3331亩,建设用地面积179.1亩,总建筑面积33.46 万平方米,总投资4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集上山文化体验、主题IP游乐、自然文化研学、康养度假旅居和企业总部办公于一体,为国家级上山文旅康养综合体。

  “万年上山文化村将复原上山部落场景,可以体验先民点篝火、祭祀、舞蹈,也可以扮演'上山人’用石矛、弓箭狩猎,还可以感受钻木取火、燧石生火等原始生活场景。”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利民对上山文化倾注了心血,去年带队赴良渚、河姆渡、跨湖桥等多地考察学习,集思广益做亮上山品牌。

  最吸引我们的是,该项目做足了万年上山“稻”文章。在万年上山文化村内,将辟出一片稻田,“春天看插秧、夏天观稻浪、秋天闻稻香、冬天和稻草人躲猫猫,美不胜收”。

  近年来,浦江在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文物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该项目更为点睛之笔,将上山遗址国际化和大众化相结合,迈出了有益的尝试。

  而这正与王巍去年12月在世界考古论坛期间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建立研究中心,或遗址博物馆,最好能建成遗址公园,让民众来共享,通过体验来感受早期先民们的创造和辉煌,这是非常重要的。”

  初夏的田野,万物生机,稻苗在绿意葱茏间私语、欢舞。也许,万年前广袤的大地上,先民眼前也是如此风吹稻浪,一派旖旎在原野的餐桌上,也是这番味蕾翻腾,稻香扑鼻

  万年上山,光照万年!

  万年的传奇和辉煌,就在这片繁衍生息的大地上延续,装满了每一缕风、每一片叶、每一寸土。稻花在阳光雨露中恣意生长,是穿越万年的一首歌,是历史长河的一幅画,恒久璀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