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木圭镇,木乐镇,石咀镇,马皮乡,油麻镇,社坡镇,寻旺乡(军陵里),
南区:罗秀镇,麻垌镇,社步镇,下湾镇,罗播乡,木根镇,中沙镇,大湾镇,大洋镇,
西区:白沙镇,厚禄乡,石龙镇,蒙圩镇,西山镇(永和里),
北区:南木镇,金田镇,江口镇,紫荆镇,垌心乡。
桂平这些乡镇行政区域,是解放后,经历了多次变革后慢慢形成的,现代人也很是清楚这些了,但这些地方的历史,却少人提及,少为人知了。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在本系列文章里就重提这部分历史,上一篇介绍了《永和里——西山镇》,那今天就介绍《军陵里——寻旺乡》。
民国以前,很多地方对县以下的行政区,一般都是用乡,都,里,图来划来,也就类似现在的乡,镇,村,屯之类。桂平原来的二十一都里的划分,不说明代,起码清初就已经是这样,有几百年历史了。
到了民国以后,全国实行“郡县制”改革,行政区划实行废府留县,慢慢取消那些府州都里图的称谓。取消之后,原区域就要有个新的名字,县一级的行政,有县一级的命名方法,而县以下的行政,最简单的命名方法,就是用原都里行政区中的圩场名称来作为乡镇的名字。在这个原则之下,桂平才有了现在所熟知的二十几个乡镇的名称。当然了,大体是这样,到了具体乡镇又多少有一些说法了。
比如寻旺乡,这个名应是解放后才更改的名,之前叫寻放乡!为什么改,这不知道,也许只是因为原来的名字不好听,为了增加点“兴旺发达,人丁兴旺”的寓意,于是寻放改为寻旺了(这没有实据)。
而实际上,寻放,就是清代军陵里最重要的一个圩场——寻放圩的名称,更早的史籍记录中,这里叫覃放,据清乾隆年的《桂平县志》介绍,这是当时桂平县三十九圩之一。
在明末清初,军陵里重要的圩场,最开始是在专福岭西边的巷口村(到民国年间这村还有巷口街之称)。到了乾隆初年,巷口圩场搬到现在的位置,这个位置叫当时叫覃放岭,因此这圩场名称也就称为覃放圩了。又到同治年,桂平史籍已经把覃放改称为寻放(浔放)了,这个改称过程,也没办法考究。
民国初取消都里的叫法后,直接就用这圩场的名称代替,于是,寻放就由一个具体的圩场名字,变成一个乡级行政区的名字,这就是寻放乡的历史来源了。
覃放圩是什么样的一个景象?从乾隆年直到清末,这里最兴盛时,大小商户商铺五十余家,榨油坊十几家,也一度是商贾云集,真正的当旺之地。只是到了后来,社会动荡,天下不太平,这片地界水贼,盗匪渐多,这个圩场才渐渐没落,也许,后来的“寻旺”这个名称,也是想找回昔日的兴旺吧。
“军陵”这个名称,来源也很模糊,也很难朔源,但可以推测,应和一个人有关系,而且这个人,桂平人都应该认识,那就是现在桂平中山公园的前身——马家花园的主人,马明祥。
浅读桂平历史的,都知道马明祥,官至南京户部主事,其他的就不甚了解了。实际上,马家的辉煌,主要是在明代,他爹是明嘉靖年的怀远将军,驻浔州,从三品浔州协领。至于他为何能协领浔州,那就与明代抗倭有关了(这段历史以后再讲),他死后就葬在现在寻旺一带,可能正是他的葬地所在,将军陵墓嘛,所以这才有了“军陵”这个名称。
据清乾隆年的《桂平县志》记载,当年马文祥之父葬在佛子村紫苏河边,也就是现在石境桥过去一点的地方,现在应是寻旺乡大为村佛子屯范围。此处曾有四座大坟,其中一座就是马文祥的爹,碑上有书“大明怀远将军浔州卫指挥同知马公”。马父死后,到了马文祥这辈,兄弟四个,却不从武改从文了,据载,马文祥退休还乡后, 在现在中山公园的位置建了一座府宅,自名为芥园,坊称马家园,闲来无事,和他弟文奇在园中共写了一本书《西园传羡集》,只可惜,此书没有流传下来,也就不能一探其文采了。
再后来,马家的故事也就少见于史籍了,马家相关的很多建筑沉入历史当中了,不知现在桂平有多少系马氏,又有几宗系和这曾经的桂平城四大家族之一的马家有关系呢?
军陵里的人文历史,还是很深厚的,这里的人,被桂平史籍记载下来的,也有很多。
以官位仕途来说,明代万历年间,在军陵里范围还有龙氏,是最早迁来现在下渡头村一带的五姓之一,龙氏在明万历年出了一位龙国禄,他的官途虽只到知府一级,但也是一位少见的三历知府(历任广东惠州知府,湖广岳州知府,四川重庆知府)。为官清廉,在各地史籍中有着不错的官声,对他的记载也是十分重墨的。但也是因为他的官声,在那个时代的官场环境下,备受打压,虽然三历知府,但也没能再上一层。
以家族声誉来说,军陵里还有程氏,出过很多文仕。当然,全桂平程氏有几个支系,但要说最有历史荣光的,莫过于现在寻旺程氏,特别是官河村程氏,自明到清到民国,程氏家的学风比较深,重视学文,出了很多位读书人,秀才,举人,贡生等等,其中被史籍重墨记载下来的,就不下十位,在各地为官,主要是学官。
民国版《桂平县志》,是一本研究桂平本地历史非常重要的一本地志,这书就是官河村程大璋所编写,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也一度很高光,参加过清末光绪年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是当年联名上书的603个举人之一,光绪二十四年的一等举人,还是桂平浔州高中第二任校长,只不过后来关于他的事。。。。
当然,抛开从政的不足,就从文这方面,他还是值得一书的,擅长词章及训古学,善作文,工书法。他的书画作品,为人称道,从师承流派来说,在书画界,现在还是有不少他的徒子徒孙的。另外,他还为桂平的新式教育事业做过不少实事的,只可惜后来弃文从政,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路。也许正是书生气过重,也就不适宜从政方面,也算是晚节不保了。
寻旺的行政区域,传承自军陵里,几百年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历史的累积与一些地名的变化而己。
清初的军陵里,按那时候的都里划分,分为上下二股。
寻放圩以东为上股,有三甲:第一25村,第二11村,第三甲10村,
寻放圩以西为下股,有一甲:第四甲11村。
从民国改制以后,桂平范围内的行政区域也一度变来变去,解放后更是有多达20次的区划变动,所以要详尽理清那些历史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如1952年9月,县以下主要是区乡制,就现在寻旺一带,为桂平第四区,区下有数个乡:东塔乡、寻旺乡、加惠乡、复兴乡、高岭乡、学中乡、珍珠乡、维新乡、 社坡乡、新华乡,南津乡、泰安乡、里中乡、西安乡、光明乡、大为乡、绥陵乡。
后来又有什么公社,大队之类的划分,总之这些历史十分的纷乱,有着很深的时代印迹。直到1984年9月县制改革,才重新恢复乡,村制,寻旺乡重新划分:先锋、寻旺、绥陵、大为、高岭、珍珠、南津、学中、东塔、复兴、福寿、西南12个村,111个自然村。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