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诗词典故,带你读懂沧桑中华4 31.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典故 典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显示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 诗词 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32.陶朱:代指富商。 典故 “陶朱”是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因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 诗词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33.咏絮才:或称“咏絮”,指女子善于吟咏。 典故 东晋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诗词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34.周公吐哺:形容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典故 据《史记》记载,周公吃饭时,曾数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为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诗词 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5.青衿:指读书人或贤士。 典故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词 杜甫《折槛行》:“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 36.报柱:比喻坚守信约。 典故 相传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女子仍没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终淹死在水里。 诗词 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7.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诗词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8.南浦:指在水边送别,也常用来代指送别地。 典故 语出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诗词 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39.琴瑟:比喻夫妻感情和谐,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典故 语出《诗经·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词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40.风骚: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有文采。 典故 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