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几千年哲学史中所遗留的6个问题,到现在依然没解决!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众多哲学家们试图对人类问题的解答的努力和尝试。

——题记

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的定义是爱智慧,但什么又是智慧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真的令人头疼,甚至有时就是在兜圈子。那么,因此我们就不去探讨哲学,认识生命,探索智慧了吗?错,就因为有些定义和概念不是很清楚,就是因为这条路少有人走,我们才更应该迎难而上。

很多人对智慧进行过认识和阐述,但只有一个似乎朝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和人类理想在发展,就是:这种观点认为智慧就是要做到生死恰当,生命和谐,也即苏格拉底和中国老子所认识到的那样——在生存的混乱困境中过尽可能好的生活,选择高尚的、属灵的那部分,去除动物式的、邪恶的那部分,做到天人合一。

有人说智慧就是幸福,但问题是一旦这样想的话,那就把幸福和智慧混淆和等同了。智慧似乎变为了一种更为生活化和感觉化的事物,事实上,智慧远比幸福要包含的内容更广,更深。

哲学家——一种为了智慧和真理甘愿献身的人。

在人类历经了5000多年的磨砺后,那些伟大的思想者发现了几大问题,从而让后世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充满智慧的,人类是思考的动物,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对好奇心的执着探索。

1,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即便你没有学过哲学,不懂哲学,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因为人们的心灵在遭遇到不可逆转的命运之捉弄后,渺小的个体在碰到大自然的不可抗力的灾难后,他就会自然的思考生活的意义,进入到自我形而上的生死追问。

说白了就是,只要有心灵迷茫的地方,就会有对“生活意义”的追问。

2,什么是常识?

现代社会的媒体(报刊、电视、网络)每天都在制造常识,定义常识,但什么是真正的常识呢?常识有了,但什么是非常识呢?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干扰和影响着我们的神经。

我们为何焦虑呢?为何在现代社会总是没有安全感和尊严感呢?这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社会媒体的宣扬和认识有关,即社会的价值观把你往哪里引,你就会被像牵着鼻子走的老牛一样走到哪里。

常识告诉我们,金钱、物质、利益、身份地位,甚至工作、名誉是重要的,但却把更重要的可能就给忽略了,因此我们对爱、家庭、价值和意义、社会责任、他人幸福就变得不那么投入和关切了,但在哲学诗画看来,这正是我们的社会问题之关键所在。

3,精神和心灵的困惑源于哪里?

说的狠点,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善于了解自己,更不会去探索自己内心和大脑中发生的想法和事情,那些一瞬即逝的灵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无谓的空白时刻,是一种精神的浪费。他们并不知道人心和大脑的复杂。

成年人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当别人告诉他该如何如何时,他的回答是:这些我都知道,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告诉他,认识你自己吧,想想苏格拉底的名言的深层含义吧,他可能一脸懵圈,因为他从来不去思考自己的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来不去省察或反思自己的人生。

吃亏和暴脾气的根源就在这里,即不了解自己。

4,什么是幸福?

关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从一开始人们就给出了无数的定义,有人说有饭吃,像猫狗一样,能活着就是幸福,但有人就反驳了,那样不就和动物一样了吗?也有人说,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跟物质无关,是一种人类个体对一瞬间快乐的感受和领悟,但有人也反驳说,那有人在得到一些物质或礼物后,为何就感到幸福呢?幸福怎么就跟物质无关呢??

以上这些还只是对幸福的浅显和很少的一部分定义,就像那句名句一样,“一千人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幸福跟我们每个个体的经历、感悟、三观、教育、社会等背景联系紧密,因此对幸福的定义永远也无法做到统一,就像这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不可能绝对一样。

值得警惕的是,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的发达和精神的贫瘠,人们对幸福的感悟似乎不是增加了,而是下降了,我们正被消费社会中的某些东西所异化,被虚假的广告和外在的物欲所迷惑,而与此同时,我们正低估了日常情调,比如散步、聊天等极其细小事物的对人性和品质的促和作用。

5,人的情绪和欲望是否可以控制?

人是有情绪的动物,生气、高兴、痛苦、愤怒、不安、恐惧、冷漠、焦虑,用这些词汇来形容现代人可能最适合不过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我们的灵魂既然那么重要,那么厉害,它是否可以控制我们的肉体,进而实现对欲望的自控呢?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们跟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家也要必须面对这些情绪问题,他们要思考人的情绪的来源,背后的心理特征,以及人性中所蕴藏的阴暗或不确定的一面。

这些都是现代哲学所要面对的,需要更多的切合时代的智慧来回应。

6,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本能还是一种觉察心理?

很多哲学家对死亡早有看破,比如克尔凯郭尔,他说“哲学唯一的问题就是思考死亡”,这意思就是说,只有真正认识了人必有一死,才能发现哲学中所存在的深层问题,才能获悉或洞察生命的真相,找到事物的本质。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学会了就能飞,学不会只能在地上爬。

思考死亡的人物其实很多,比如庄子,他认为死亡就如同树叶到了秋天落下一样,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用悲伤,也不用恐慌,只需自然的接受即可。就像他自己践行的一样,他妻子死后,他不但没有大哭,反而是击盆而歌。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自身存在的消失,是存在的否定,人过了一辈子,经历了好多好多,但是在死的那一刻,这些随着肉体的消亡跟着都消失了。这才是人恐惧死亡的病根。他认为,面对死亡,我们尽管恐惧,但是依然有应对法则,什么呢?就是向死而生,即从生命诞生那一刻,就开始为死亡做准备,在这种知道自己将来必死的意识和危机中,把自己的一生过好,选择那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原话应该是诗意的栖息于大地),这样才能无愧于生。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未知生,焉知死”。

哲学诗画认为死亡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察觉,虽然有一定的本能成分,但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扩大和深入,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对死亡的恐惧。

结语——

对于哲学,就像很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哲学又什么用呢,读书有什么用呢,哲学学的再好不还得吃饭吗?读书读得再多,不还是为那些连初中都没毕业的老板打工吗?

如果有人这样说,哲学诗画想要告诉他:作为一个人,你的认识太浅薄和狭隘了。当人类思想者的殿堂打开,当我们把目光从地面转向星空,当众多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甚至数学家们都认为自己受益于哲学的启发,当其他人群正在为了探索外太空而努力奋进,你还认为哲学或读书仅仅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