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煤山自杀后,曾主张传位给他的懿安皇后,是出走还是自杀?

 人之意 2020-07-07

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天启皇后)姓张名嫣,字祖娥,是河南祥符县诸生张国纪的女儿。张皇后对宦官魏忠贤和客氏擅权滥杀极为不满,因此遭到魏党的陷害。

天启七年八月,熹宗病危,因无子,日后由谁继承大统成了问题。有人劝皇后取魏良卿之子为自己的儿子,让张皇后垂帘听政,由魏忠贤摄政,蓄意变朱家天下为魏家天下。张皇后感到情势危急,极力主张传位信王朱由检。熹宗在皇后的劝说下,将信王朱由检召到宫中,面授传位大计。信王朱由检百般推辞,张皇后心急如焚,她顾不得皇后的礼仪,从屏风后走出来,声泪俱下地说:“皇叔义不可辞,且事急矣,宜速谢恩。”于是信王不再推辞,在熹宗死后继承了皇位,即崇祯皇帝。

由于张皇后在朱由检继承皇位的关键时刻帮过忙,后来在清除魏党的过程中,又出了不少力,因此,朱由检尊皇嫂为懿安皇后,给予皇太后的待遇。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皇后周氏也在宫中自杀。懿安皇后的下落不明,因此引起种种传闻,成为明清之际的一大疑案。

关于懿安皇后的下落,明清之际各种史料记载众说纷坛。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出迎说。

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有:“相传懿安皇后出迎(起义军)并献金银。后不知下落”的记载。

二、化妆出走说。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卷二十中有:

“上之出南宫也,使人诣懿安皇后所,劝后自裁,仓卒不得达。两宫已自尽,宫人号泣出走,宫中大乱。懿安皇后青衣蒙头,徒步走入朱纯臣(成国公)家”

的记载。

三、义救说。

谈迁在《国椎》卷一百中有“贼搜成国公家,得懿安皇后,令肩舆送归太康侯张氏家。盖城陷之夕,懿安皇后不及自裁,步入成国公所”的记载。彭孙贻在《平寇志》中有“伪制将军李岩入成国公府,懿安皇后在府中闻帝后并崩,仓卒将就缢。岩询之为后,呼肩舆令老官人送归母家”的记载。王宏撰在《山志》二集卷一中有“闻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京师陷,后缢而未绝。伪将军李岩知为后,送还太康家,仍自缢崩”的记载。《甲申日记》中有“懿安娘娘实于三月十八日夜易男至张皇亲家,三月十九日自缢。得以洁身归位者,全赖李岩之力”的记载。

四、自缢宫中说。

贺宿在《懿安事略》中有:

“崇祯甲申,贼入京师,宫中鼎沸。后闻变自缢。(王)永寿(宦官)已目睹其死”

的记载。

以上列举了史料中有关懿安下落的四种主要说法,其中以李岩义救说影响最大,后人持此说者也较多,郭沫若也持此说。刘潞在《天启皇后》一文中也持李岩义救说,说李自成起义军进入紫禁城后,到处搜寻崇祯皇帝。没想到崇祯皇帝一时找不到,却意外地在成国公朱纯臣家发现了懿安皇后。原来紫禁城陷前夕,懿安皇后并未按崇祯皇帝的旨意自杀,却用青衣蒙头,混在宫女之中,乘乱潜逃出官,藏于朱纯臣家。懿安皇后被俘后,李自成下令用轿子将懿安皇后抬到她父亲张国纪家。李自成的部将李岩加入起义军前,是河南杞县的一个举人,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出于封建意识,赶到张国纪家,以同乡身份,劝懿安皇后追随熹宗,以身殉国。当晚,懿安皇后在家中缢死,时年三十八岁。

商传在《明懿安皇后死事疑案考》一文中,对上述诸说进行了考辨,认为“出迎说”是任氏冒名。孟森先生在《明烈皇殉国后纪》中说:“熹宗张后亦于国变自缢,而熹宗贵妃任氏冒其名”。“化妆出走说”也不是事实,认为青衣蒙头外出者非懿安皇后,乃是一位宫人。各种“义救说”均属后来追记,应该否定。王永寿是当时官廷太监,在大顺军尚未入宫前亲见懿安皇后之死,比较可信。事实上懿安皇后系于乱时缢死宫中。

以上诸说,“出迎说”和“化妆出走说”似乎与历史事实距离较大,很少有人重视和采用。“李岩义救说”和“自缢宫中说”似乎比较接近历史真相,后人比较重视,引用的也较多。但懿安皇后的下落究竟如何?还有待于今后新史料的发现和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