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钧州神垕镇大刘山下,窑厂。 窑工有些疲惫的吐了口气,今天把这批开窑的瓷器处理一下就能回家了,连日繁重的工作已经让他的精神陷入了轻微的恍惚。 顺手抄起汗巾抹了把额头,抬眼一看却是骤然僵立: 眼前的瓷器红紫掩映,灿若晚霞,竟是从未见过的绚丽色彩。 几位窑工纷纷凑过来,惊叹之余不免担忧: “烧成这样,不知是要涨工钱,还是要扣工钱呢?”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钧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令世人称颂的瓷器工艺最开始却有着相当大的偶然性。 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比如青色是用铁来呈色,而钧窑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是用铜来呈色的。这一创举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贡献都是相当辉煌的。 这么天才的创举,谁又能想得到呢? 确实没人想得到。 宋朝时,钧州附近出产孔雀石,孔雀石中含有大量的铜,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学过化学,反正都是石头,能用就行呗。 烧窑为了节省成本,自然是就地取材,产什么用什么。结果没想到,烧出来的瓷器居然五光十色,十分绚丽。 估计刚烧出来时,窑工自己都是懵的。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新出产的瓷器这么好看,一传十十传百的,很快就传到了宫里。过了一阵子,宋徽宗传出旨意:这玩意儿好看,朕要了。 消息一出,皇室迅速垄断钧窑产业,一边圈了最好的窑口专供皇室,一边对其他钧窑下令:要么关门停产,要么改烧其他品种。 这条政策一出,估计背后没少被人戳脊梁骨。不过也没办法,皇室贵族嘛,怎么会容许尔等凡人和我们用一样的东西呢? 北宋皇室利用专权,一方面将工艺水平最高的禹州窑台垄断作为官窑,搜集能工巧匠过来从艺;同时还垄断优质原料,不计成本精工制作,使钧瓷向着尖端技术的产品发展,所烧制的瓷器可谓是冠绝一时,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好吧,皇上的快乐,我等想象不到。 暂时抛开钧窑的传奇史,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钧窑瓷器本身。众所周知,宋徽宗作为皇帝可能不太合格,但是作为艺术家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优秀。论精致,最开始的钧瓷和之前的汝窑瓷器是完全没办法相提并论的,何德何能被徽宗一眼看中呢? 最原始的因素,在于它绚丽的釉色。 钧瓷的基本色调是青红并重,内青外红,青釉施于器内,红紫釉施于器外。这种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杂错、红紫掩映之状,犹如夕阳西下时蔚蓝天空中出现的晚霞一般瑰丽。 北宋钧窑鼓钉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钧瓷的主色调不只一种,月白映着茶黄,仿若月下烛光的朦胧与古意; 北宋钧窑天蓝釉菱花口折沿盘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钧窑天蓝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天蓝晕着淡紫,点缀一棱姜黄,似是壮阔星空下、粼粼海面上的一叶扁舟。 北宋钧窑天蓝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除釉色之外,还有它独有的特征:蚯蚓走泥纹。 钧瓷的釉非常厚,能够厚达七八毫米,而且十分粘稠。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之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被文人形象地比喻为“蚯蚓走泥纹”。纹路自然质朴,又增几分拙趣。 北宋钧窑鼓式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被皇室御用后,烧制的器型更加古朴、端正。 故宫博物院旧藏了一件玫瑰红釉菱花口式花盆,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菱花秀美异常。流畅自然的曲线,勾勒出花盆的口沿和足边,更显和谐美观。通体披挂的玫瑰红釉泛着淡淡的紫,与盆体边棱部位呈现的茶黄色相衬,犹如夕阳与晚霞相辉映,给人无限遐想。 北宋钧窑玫瑰红釉菱花口式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钧瓷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还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釉色。 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以及器物所表现出的一种雍容浑厚的气度,与凝炼含蓄的釉色,使钧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然而很快,由于战乱的原因,之前皇室专用的钧窑厂停产。此后民间历朝历代无数民窰试图仿制钧窑,不过却始终少了些韵味。 明宣德 仿宋钧玫瑰紫釉盘 (故宫博物院藏)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前并不可控。原料的特性使得钧瓷工艺非常难以把握,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古时无数工匠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尝试,也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有所控制。 钧窑的工艺,像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实验,原料、温度、空气…...每一个细小的差异都会对成品产生很大影响想要仿制何其困难? 不过,学霸历朝历代都是存在的。 清朝时,由于雍正帝的酷爱,陶督官唐英奉旨督陶。他们详细调查了钧瓷釉料的配置方法和烧造工艺,结果真的烧出了美艳无比,变化万千的仿钧瓷。 清雍正 仿宋钧釉菱花式花盆托 (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人家不但能仿制,还顺便改良了一下。在原釉色的基础上,雍正时期还烧制成功了一种“窑变花釉”,更加绚丽多彩,宛如熊熊燃烧的烈焰,又如火山喷发时岩浆奔涌,精美绝伦的釉色令世人赞叹,在中国陶瓷史上又书写了壮丽一章。 清雍正 仿宋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 (故宫博物院藏) 在科学并不发达的时代,需要多少次的试验才能做到这一步,可想而知。不得不说,雍正爷的时代是真的6。 或许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带给了钧窑真正的生命力。正如古人所赞: “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出时。” “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迄今为止,在禹州(原钧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看来,最开始烧制出钧窑的宋朝窑工,不会被扣工钱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转侵删) 参考书目: 《帝王与宫廷瓷器》---故宫博物院编 《马未都说收藏》---马未都 《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