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古代城池攻破之后,守军一般都会弃城而不是留下进行巷战?

 昵称66395894 2020-07-07

“巷战”在历史上的战斗中算是很有用的一种战略了,因为巷子比较长也多,攻击的人找不到集中的攻击点,所以一旦城墙失守,选择“巷战”还能够抵死一搏,就算是不能彻底的灭掉对方,但是至少也会伤损对方到大残。就好比当时,于谦在明朝北京的保卫战中,就使用了巷战的这一个策略,最后让对方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不得已的撤退,打赢了这一场“巷战”。虽说这样的战略极好,可是在历史中,很多的将领在城池失守之后,都是直接的弃城,并没有选择这一种“巷战”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外链站长

首先,我们要明白士气这个东西。有句话一直说的挺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专门用来形容士气这个东西的。确实,在古代的战争当中,如果说士兵们的第一场战争获取了胜利,那么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就会士气大争,胜利的几率也会大很多。但是如果说第一场战争就失利了,那么接下来的战争多半都是节节败退,因为士兵们的士气早就被打击光了,剩下的战役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正想要击败对方的心思。这要放在城池被攻破上来讲,就很容易理解了,敌人攻破的其实不仅仅是城墙,而是攻破了士兵们的心理防线,敌人已经在心理上给这些士兵造成了压力,让士兵们觉得自己就是打不过敌人,这个时候,不管你选不选择“巷战”都无济于事,他们自己都觉得打不过敌人,你让他们拿什么实力去和别人对抗?所以说在那个时候他们才要选择撤退。不得不说,在历来的战争中,攻心真的太重要了,只要心理防线攻破了,基本上就胜利了一半。

其次,是因为古代的军队通讯条件不好。古代的时候可不像我们现在,想要调遣谁直接就用电话就可以了,在那个时候,是没有这样的通讯条件的,一切都是要靠人来传达。那么你说,在战乱的时候,什么将军可以在这个紧急情况下迅速的组成多支用来“巷战”的军队呢?光是找人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等你组成了人,敌军早就占山为王了,剩下的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抓而已。当然,我们也可以打一个比方说,真的有将军有这样的实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就集成多支小分队。可是就算是如此,巷战也同样会失败。刚刚我们已经说到心理防线这个问题,在通讯不好的时候,各自为战的小分队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那种心理上的折磨之下,巷战也不可能会胜利。何况,在历史上能够有这样实力的将军真的是少之又少,不然的话,我们所能了解赫赫名声的将军也不止这几个了。

最后,还有一点,没有太多的精兵。在古代,其实每一次出战的人数并没有记载的几十万那么多,大多数都是为了虚张声势,给对方造成压力的,当然,也有可能会有这么多,不过也存在着滥竽充数的成分,也就是说,里面有很多的人其实战斗力都不强。战斗力本身就不强的情况下,你指望着他们去巷战吗?就算是想要拼死一搏,战斗力不强也没关系,可是谁会跟你拼死一搏呢?滥竽充数的人会带着必死之心跟你保卫这个城池吗?那真的是不太好说的。况且还有一点,城墙都被攻破了,那么也就可想而知在城内的士兵伤亡惨重,这个时候你还要集结人来巷战,你从哪里去找精兵呢?没有精兵的“巷战”说白了就是去送死,应该没有哪个将领会这么傻吧?而且,如果全是精兵就一定会胜利?你看当时,于谦的“巷战”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使用的武器是火器,可是放在古代那样冷兵器的时期,根本没有办法和对方去斗争,面临他们的只有一个结局,也就是战死。

说白了,就是采取“巷战”就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保住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当然,很多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士兵没有必死之心,所以不会去拼死一战。可是我们换个想法想,你城都输了,巷战赢了有何意义?还不如留下青山,不怕没柴烧,城池虽说失守了,可是留下了命,也留下了一部分兵力,最后总是有重新夺回的机会不是吗?所以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都不会采取“巷战”,而直接弃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