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雩文艺】作者:王端诚《<晨曦>始末​》总第548期⑦2020年第118期⑦

 赣雩文艺 2020-07-07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晨曦》始末

作者:王端诚

1956年秋,我15岁,正是孔圣言“吾十有五志于学”的年龄,考入重庆师范学校。那时校名中还没有“第一”二字,是在两年后二师即今天的教育学院成立后,才称重庆第一师范学校。

开学,语文课意外地设置成为《汉语》和《文学》两个学科。捧着那按文学史顺序编排的历代精品课文,加上饱读诗书的业师的精彩讲授,我们真是兴奋莫名。我们今天具有的系统的文学知识,就是由此而始啊!

学生课余社团真多,诸如文学社、戏剧社、美术社以及合唱团、器乐组、舞蹈队之类,十分活跃。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如石家远等,经常在一起讨论小说,朗诵剧本和诗歌,还一起参加了文学社和戏剧社。于是,便又结识了高一年级的万龙生等人。

记得是1957年暑期放假前,美术社的陈铁泉找我说,想办一个学生同仁刊物,发表文学和美术作品。由他负责美编和刻写,我负责编辑文学作品,纸张和油印他去找学生会想办法。有这样的好事,我当然欣然同意,便立即找石家远一道组稿。

开始办了一期,居然颇受欢迎。可惜创刊号今已不存。由于刻写、作画皆陈铁泉一人之力,所以我们除编稿外,全部投入油印和发行(即到各班级散发)。当然,对于管油印机的工友(那是不兴叫师傅),我们也是极尽奉承讨好之能事。

后来听说,57级即将毕业的陈嘉模作品上《重庆日报》了,58级万龙生作品上《星星》诗刊了,还认识了57级专门写儿童诗颇受小朋友欢迎的蒲华清,正准备向他们约稿呢。

暑假一过,形势大变,尊敬的业师们,大多成了“敌人”。不过,开学后一切还无明显变化,我们继续沉浸在我们的“事业”之中。可不知不觉中,学生社团一个个相继停止活动,其中不少活跃的文艺骨干也渐渐地消声屏息了。

我们不管这些,积极筹划编辑第二期,我提议办诗专号,因为爱好诗歌的同学特别多。很快,第二期诗专号在年底前出刊了,就是现在唯一幸存这一册。(见图)捧着装订好的薄薄的小册子,我们高兴地大声朗诵,四处张扬。

可是不久,校团委即通知我们,称未经校党支部核准不得继续散发,必须立即停刊。此时无奈,只得喏喏连声。

说也奇怪,此时我们已经收有足够的稿件,竟然还坚持在期末出了第三期。由于管油印机的工友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就手抄以壁报的形式张贴墙上,书法美工均十分精致,引来同学围观。

此时,校领导正忙于准备对教师中右派分子的批判,日理万机,居然没有人来找我们这几个小孩子的茬。只是第二天令人撕掉墙报,拉上绳子准备粘贴针对右派老师的揭发批判大字报了。

《晨曦》终刊,我们课余时间全被政治学习和体力劳动排满了。不过,我们怎能放弃,我们的文学之路才刚刚起步呢!毕业工作后,教书育人之余,在苦读深思、艰苦备尝中我们度过了“那十年”。在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开始,我们再度重逢,终于在文学事业的探索中,走上了康庄大道!

可是《晨曦》的发起人、美术主编陈铁泉却与我们失联了数十年,最近辗转听说他还健在,在北方某省生活,而且还在画画。这样就好,祝他晚年幸福。

我们永难忘记,孕育我们的文学摇篮、我们的母校!她今天的大名是: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

王端诚,号微斋,1941年生。早年起即从事诗词和散文创作,有《端诚诗文卷》和《尘踪情影吟稿》传世;同时对新诗格律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有《秋琴集》、《枫韵集》、《梦弦集》、《微斋十四行》等诗集出版及《格律化是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旧体诗格律之异同》、《十四行体中国化在新诗诗体重建中的地位》等论文发表。现任重庆市诗词学会荣誉会长、格律体新诗研究院副院长,受聘为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图文供稿:万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