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雩文艺】作者:葛志辉《大寨红旗仍在飘》总第593期⑥2020年第163期⑥

 赣雩文艺 2020-07-07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大寨红旗仍在飘

作者:葛志辉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解放后,在陈永贵,郭凤莲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从1953年开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海绵田。

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在陈永贵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热潮。

大寨是毛主席亲手树立起来的一面红旗,大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口号,农村学大寨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要让大寨红旗在全国各地高高飘扬。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刚从学校读书出来,就听说我们大队包屋生产队的队长包勤传被县里选派去大寨参观学习,我当时羡慕死了,心想等我以后有机会也要去这个家喻户晓的小山村看一看。

2020年6月4日,我终于登上了赣州开往太原的列车,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21个站点,于5日19时20分到达省会太原,并于6日乘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了昔阳县城,再坐免费公交来到了向往己久的大寨村。

如今的大寨可谓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几百人口的小山村旅游收入及其它大寨品牌产业年收入就达上亿元。昔阳县城正在兴建大规模的大寨博物馆。

村里人都不用去外地打工了,家家户户开农家乐及出售大寨土特产的小店,我们那天中午就是在一家窑洞小店吃的饭。

小店的墙壁上还贴着一张毛主席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会时接见农民代表大寨大队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照片。

吃过午饭,我们徒步上山去大寨景区参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寨村漂亮的学校。

学校墙壁上写着陈永贵常说的一句话: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

大寨,现在是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全国各地到这里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像我这样上了年纪,对大寨有深刻印象的古稀老人更想来亲眼看看(老人免票)。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的人尚少。

过去的大寨穷山恶水,树木寸草都难以生长,如今山上鲜花盛开草木茂盛,为改变人居环境很多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垦出来的梯田都已退耕还林。

大寨的虎头山对于大家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这里曾经是大寨人民战天斗地浴血奋战的地方,如今成了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平台。

旅游景区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大寨展览馆,里面分多个部分对大寨人民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深刻的阐述。

展览馆内对各个时期各个事件都有原始图片介绍。也有大寨党支部开展思想工作时的基本方法“六抓”的具体内容。也有陈永贵同志带领一人开山造田的图片。农民出生的陈永贵生活艰苦朴素,工作积极肯干,直至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依然身穿便衣褂,头扎白毛巾,丝毫没有当大官的架子。

人民曰报还具体介绍了大寨大队无私帮助井沟大队共同进步的事实,把他们比作亲密无间的两兄弟。

有一首《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歌,赞扬大寨人民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这首歌。

头扎白手巾,身穿土布衣,手抡大铁锤,肩拉双轮车,是当年大寨人民开山造田的一幅缩影。

郭凤莲是陈永贵一手带出来的好徒弟,也是他培养出来的好干部,优秀的接班人。她二十岁左右就带领一班妇女组织铁姑媳战斗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陈永贵进京后就由郭凤莲任大队书记,把大寨红旗继续扛下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郭风莲与时俱进开创多个大寨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搏击,带领大寨人民走出了一条富裕之路。

陈永贵1914年出生,1986年去世,为改变大寨贫穷落后的面貌奋斗了一生,大寨党支部和村委会为了纪念他,为他矗立了一尊巨大的雕像。并且在他奋斗过的虎头山上建立了一座占地几十亩的陵园,四周苍松翠柏环境幽雅。220级阶梯和三座平台一直往上伸延,有点像南京的中山陵。最顶端的墓碑上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基碑前面是他的墓志铭,上面有他的生平简介以及阶梯级数的象征意义。

在陈永贵陵园的左右两侧,还建有郭沫若、周恩来、刘谦、老英雄贾进财等名人亭及大寨文化展示馆。

从文化展示馆出来我们还看到了一条几百米长的团结渠,这条渠在当年属一项巨大的工程,通过这条渠道能把水引到虎头山狼牙掌一带浇灌上百亩土地。

而“三战狼窝掌”,不是指在这里打了三次仗,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自然灾害奋斗。

狼窝掌是大寨七条沟中最难治理的一条沟,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的梯田一场洪水全把它冲垮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一夜之间就被野狼遭塌了……所以大寨人一直在奋斗!

在大寨,不光年轻人在奋斗,老一辈也在日夜不停地奋斗。看看这首歌谣是怎么写的:

我们家乡的田是平平整整的,而且都是土质疏松的水浇地,而大寨的每一条田墈都要靠一块块石头砌起来。

所以有一条标语是这样写的:“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甜!”

在一龚又一龚的大寨田旁边,有一家大寨铁姑娘饭店,对联写着:“五味调来香十里,八方客至乐无穷。”

最后我们去了大寨村参观他们原来的公共食堂,还参观了陈永贵的故居。一幅对联对陈永贵的生平作了高度概括:“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当然,有兴趣的朋友也可看看他故居门前的简介。

我们花了一下午时间,对大寨的旅游景区和陈永贵的生平作了个初步了解,我想,大寨能发展到今天,靠的是顽强不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期的,毛泽东主席亲手树立的这面大寨红旗至今仍在高高飘扬!

(写于2020年6月10日K730次列车上)


作者简介

葛志辉(网名鸽子飞),江西于都人,退休教师,赣州师范毕业。爱好摄影、书画写作,退休后热衷于旅游,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还到过欧洲及中国周边十余个国家,写下一百多篇图文并茂的游记,闲暇时应约下户拍全家福及描画祠堂庙宇,为旅游打经济基础,心无旁鹜,乐度晚年。

(图文供稿:葛志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