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现代散文珍品的朱自清先生的《綠》,在语言上以精确、形象,富有表现力而著称。叠音词的妙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全文千余字,就使用了十五组叠音词。它们分别从音、色、形、质等方面,细致入微地描写出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既加强了表现力,又增强了美感。可谓匠心独运,别具特色。 作者写他“走到山边”时,“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未见瀑流,先闻水声,以声响引出形态,从听觉转向视觉,已自是一番巧安排了。然而,对瀑流声响的模拟则更为新颖独到,巧妙地连用了四个“花”字,不仅构成了一连串的声响,表现出瀑布流声的连绵不断,与下文所见“一带······水”之形态相照应,还描写出了“白而发亮”的瀑流声响的清亮悦耳,暗寓色、质于其中。声之动听同色、质之赏目和谐统一,给人以轻快、舒畅、优美之感;同时,还为下文着意描写“可爱的绿”设置了一个清新美好的氛围。一石三鸟,自然而藏神功。 全文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为题旨,故笔墨多集中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上。第三段正式描写绿时,作者在一口气连用了五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后,说这绿“只清清的一色”。“清清”之词,看似平淡无奇,却绝非信手拈来。首先,它非常确切地描写出了“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的绿那“不杂些儿尘滓”的清澈样子;其次,表现了“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色泽的清润匀净;再次,说明了绿的恰到好处--正如作者所广泛比较的那样:北京什刹海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綠壁“又似乎太浓了”,而“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只有这“只清清的一色”的绿,乃如“东家之子”的美!试问,换上其它的词能有如此良好的效果么?如果再把“清清”同前面所使用的几组描写绿之光洁明柔的叠音词,如“油油”、“闪闪”、“滑滑”等联系起来,你难道不会为作者笔下那“满是奇异的绿”而感动,并像作者那样“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吗?是的,只有这时你才会深深地领略到作者描写上的工细之妙。 作者还善于用叠音词去表现事物的形态。人们欣赏对梅雨潭的描写时,常常称道那个十分漂亮的比喻。其实,叠音词“空空”所取得的描写之功却也不小。如图画的剪纸手法一样,以虚衬实,用空白去突出实体。梅雨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的位置特点和形态特点,是通过“上下都空空儿的”表现出来的,其比喻只不过加强了这些特点的具体、明晰感。“空空儿”所展现的是一个偌大的空明背景,它同梅雨亭的具体形态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虚实相间而又雄健俊逸的画面。正是有了这幅画面,“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的比喻,才贴切而着落有基。其它表现形态的叠音词,如“小小”、“点点”等,在用法上都有特色,此不赘述。 此文在表现事物质地方面的叠音词较多,如“湿湿”、“深深”、“微微”、“油油”、“闪闪”、“松松”、“滑滑”等。其中直接描写绿的有四组。“油油”,表现了绿的光滑润泽,给人以细腻之感;“闪闪”,描绘出了绿的光亮之感;“松松”,反映了绿的松软酥散,给人以轻柔之感。它们和在一起,有力地表现了“那醉人的绿”的质地特点,给我们十分深刻的印象。 除此,叠音词的妙用,还使此文在音韵上显得轻松柔美、和谐晓畅,读之有抒情诗一般的音律感。 总之,作者对这些叠音词的使用,达到了妙手天成的地步,真正表现出了一个大家的语言艺术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