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织女思北沚 情定南阳城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7-07

“长相思,断离愁;相约七月七,鹊桥心相印。”农历的七月七日是传统节日七夕节,古时七夕节这一天,少女们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时至今日,七夕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含义的浪漫节日。

十年几前,因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之争。又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时,一起来南阳的民间文化学者杜全山、崔鉴平讲讲七夕的故事。

神话渊源  源自南阳

一直在研究故里的民间文化学者杜全山介绍,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杜全山说:“1935年,在南阳白河岸边发现的“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成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楚风汉韵—南阳的重要物证。汉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环绕南阳,素有“天汉中白水”之称,形似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南北朝西梁皇帝萧詧《愍时赋》曰:“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应合了南朝梁殷云《小说》所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如此,印证了发生在白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故事,合情合理。”

东晋诗人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故事版本中,其故事发生地几乎都指向了南阳。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南阳城西二十里岗寻到古时的桑林及相关遗迹、风俗、传说。无独有偶,在白河的东岸还有牛郎庄、织女村。2010年鹊桥相会之夜,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首次播出完全以南阳为拍摄背景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进一步印证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牛郎织女起源于南阳,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七夕节发源于南阳。

七夕定情  情为此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农历七月七鹊桥相会,青年男女们约会定情,常常借信物私定终身。南阳唐王府博物馆崔鉴平馆长收集了众多古时男女定情信物,崔鉴平说:“古代逢到七夕,也是古人们向心爱之人表达情思,倾诉衷肠的好机会,往往也会互赠定情信物,如:红豆、玉佩、同心结、绣花鞋、香囊、簪子、罗帕等”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直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宋以后,男女受礼教束缚,相互沟通多有不便,女子衣饰、头饰、手镯,男子腰坠、扇坠等皆随身所戴,遇上心有所许之人,自然取而赠之,真情互定以为信物。

同心结,以结寓意,以结表情,结必有意,意必吉祥!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香囊,风情意味是在男女情事上。有一说,女子佩香囊意谓有所归属,这也是中国不少民族用赠香囊(荷包)来表示爱慕之情的缘故。香囊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就是定情之物。

 梳子,结发同心,以梳为礼。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相传,在七夕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烁,抬头就可以看到白茫茫一条银河,两岸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相会,瓜果架下还可以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备注:以上文物图片为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馆藏文物


作者介绍:田园,目前供职于某报社。一个游走在文化边缘的文学爱好者,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