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的「写真」从何而来?

 真友书屋 2020-07-08

写真,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照片」「相片」。

明明是一个汉字词,为何言及「写真」,总是令人感到其浓重的和风味道?

01 宋代已有「写真」

「写真」本来不是个日语词,其所指也并非照片。

「写真」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宋代的文献中。北齐颜推之所著《颜氏家训》中有「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的语句,这里的「写真」指的是画人的真容。

时代略近,宋代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之八中有:「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重看旧写真。」这里「写真」所指是肖像画。

▲ 王安石像

通过平安时代的遣唐使、室町幕府时代的遣明史的官方交流,以及绵延不断的中日间的民间交往,日本接受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载体便是文字。「写真」一词,也随着中日交流传入了日本。

02 江户时代的「写真」

「写真」远渡日本之后,又被拿去充当形容洋风画的词汇工具。「写真」所形容的视觉图像,通常是使用西方的透视法完成的,或是具有写实主义倾向的视觉图像。具体来说,这些「写真」图像,主要有浮绘、眼镜绘和早期的西洋画。

1744年开始流行的浮绘,与浮世绘有着密切联系。它是指利用远近法的视幻觉现象,表现画面纵深感的浮世绘,多表现日本传统艺能的剧场内景。

▲ 《浮绘 戏剧小屋之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一直以来,东洋表现室内场景的构图方式大多属于鸟瞰式,《源氏物语绘卷》便是代表。浮绘这种水平观察室内场景的视角,室内结构线条聚焦到中心的消失点的表现方式,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异常新鲜有趣的。

▲ 《源氏物语绘卷》局部

眼镜绘以浮绘为基础,主要是指通过一种凸透镜窥视浮绘。由于借用了凸透镜,故其纵深感更强于原本的浮绘。浮绘与眼镜绘虽然都使用了远近透视法,但是并不属于写实图像,因为它们表现的画面纵深常常给人过于极端的感觉。

▲ 从铃木春信的浮世绘中,一窥江户时代眼镜绘的流行

另一些江户的「写真」作品是早期的西洋画,也就是秋田兰画。江户时代,使用西洋画法的代表画家司马江汉在其《西洋画谈》中论及:「西洋诸国之画法,于写真之法各异。」这里提及的「写真」一词与「写实」相近。

▲ 眼镜绘道具

浮绘、眼镜绘、早期西洋画都给当时的日本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视觉经验,这种经验恰恰与摄影照片的真实相连。

江户时代也伴随着一些早期照相术的传入。研究者Doris Croissant指出目前已知「写真」与成像技术发生关联是在大槻玄泽11799年所著的《兰说辩惑》中。这本著作中出现了「写真镜」一词,英文原词为camera obscura,拉丁语指暗箱。

▲ 《兰说辩惑》,一本以问答形式介绍西洋机械的书

「写真镜」是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的装置。在西方通常利用写真镜的成像,完成绘画创作。横滨绘的代表浮世绘师玉兰斋贞秀在《横滨开港见闻志》中记述了自己的「写真镜」体验:「欲观此箱玻璃镜所映之景,则将一大包袱皮披在头上,此箱亦一同罩在布下。箱口有光摄入,玻璃顿显明亮。所映山川、草木、人物皆未变色。可见人物、帆船走动行驶,飞鸟落于树梢,忽而又离枝,实为活动绘画。」

▲ 《外国写真镜之图》

从文中不难一窥玉兰斋贞秀对写真镜里面景物的惊奇,贞秀的体验也可代表一般日本人的惊叹。「写真镜」的流行,令19世纪的日本迎来了视觉的全新体验。

03 「写真」与「photography」的结合

1848年御用商人上野俊之丞将一台照相机带入了长崎。这是银版摄影法最初传入日本的标志性事件。对于这种新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同译名。明治维新的前一年(1867年),柳河春三在其译书《写真镜图说》中首次把「photography」翻译成了「写真」。

日本最早的照片是1857年萨摩藩的西洋学者市来四郎、宇宿彦右卫门等拍摄的藩主岛津齐彬像。

▲ 市来四郎为岛津齐彬拍摄的相片

四年后的1862年,日本最早的职业摄影师下冈莲杖和上野彦马分别在横滨和长崎开设了「写真馆」。从此,与当今「写真」概念几乎一致的日语词「写真」正式在日本定名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