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读湘阴二千年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07-08

湘水湘山与湘阴之谜

文/彭仁满

         对湘阴名的起源,相关史料都解说为“湘水之阴”,对不了解古代地名命名常识的“吃瓜”人,把阴当北,或者认为是此之缩写,也就云里雾里的接受了下来。在前段时间央视县级地理解说却依此换了个说法为“湘水之南”,不禁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湘阴在湘水的南面?闻所未闻啊。

       《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所以湘水的始称是以零陵之南开始的。说明零陵在湘水的最南端。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通过永州、衡阳、衡山、渌口、湘潭、长沙、望城、至湘阴县的濠河口分左右两支,到磊石山西和九江一起汇入东洞庭。从此而看湘阴的南面有七个县,而湘阴是最北边的一个县了,如果把岳阳放在其后,就更加是北边了。说湘阴位于湘水之南,真是个笑掉大牙的事情。

       古代地名命名规则是“山南水北,名阳;山北水南,名阴”。湘阴自古就位于湘水之北,如果依湘水而名,必须叫成湘阳或者湘北才正确。因此而断定湘阴不因水名而因山名,而此山的名字就应叫湘山。

      以湘山之北名湘阴,县治或者湘阴全境至少有一处在湘山之北才是道理。君山另名湘山,今人大多都知道此事,学界上也没有过争论。而湘阴不在君山北,与此也不合。湘阴名起源就成了一个疑案了?

      为解开这个疑案,得深入湘阴的历史。

     《湘阴县志》:境春秋时属楚国,公元前689年楚徙罗子国遗民于湘水之南(实北),县境遂属罗子国地。秦为罗县。西汉末析东境置汉昌县。南北朝宋元徽二年(474)析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域置湘阴县,属湘东郡;……

      史料记载中是为安置湖北四川移民而特别设立的。湘州刺史王僧虔置县于琴岐(后称琴棋望),经历28年后,迁移到今县治一带。琴棋望位于边山、青草山、黄陵山之北,磊石山、凤凰山、玉笥山之南,是湘水中间的一个大洲,今为湘阴县芦苇场,可站在屈原区西大堤13-16公里处向西隔江而望之。屈原区在境内设立过琴棋乡,让其地名没有消失。根据《古罗志》记载,在此还设立过琴棋驿。说明县治以山名阴的话只能以边山、青草山、黄陵山名阴。

     《永乐大典》《古罗志》记载:“湘阴为古黄陵”,说明湘阴名的确是来源黄陵山。但黄陵没有一个湘字,缘何又取名湘阴?

     《水经注疏》卷三十八记载:“湘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会贞按:《括地志》,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韩愈有《黄陵庙记》,在今湘阴县北四十里。”

       营田黄陵山南半公里处(山塘),曾有一座远古就已存在的黄陵庙。此地也叫成了黄陵山,还有黄陵港、黄陵亭等古迹的记录在《湘阴县图志》里。查找古籍,这是一座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陵庙,史称为“三湘七泽第一胜迹”。

       此庙产生的年代,史料中明确记载至少在汉代。《史记秦本纪》:始皇二十六年巡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尧女舜之妻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树,赭其山。”韩愈的《黄陵庙记》记载为前古,他说秦始皇“赭其山”的地方也在黄陵;而这个故事《长沙府志.长沙府古迹考》记,湘阴有“二妃行吟地 舜南巡狩,皇英从幸,税驾于此。闻苍梧之崩,泣数行下,染竹成斑,以身殉焉,死为湘神,楚辞所列湘君,湘夫人是也。”“赭山 始皇南巡,渡洞庭,为风涛所怖,泊湘岸,问湘君何神,曰:尧女舜妻。始皇怒,伐竹而赭其庙,迄今山头残烧,依稀秦火之灰,故俗谓之赭山。文武分洲而列,故又谓之文洲、武洲。”赭山就是湘山,文洲、武洲至今还在湘阴的地图上,那么也就说明黄陵庙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水经注》“言大舜之陡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民为立祠水侧焉,荆州牧刘表(汉)刑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 ”晋太康九年(288),改立为“虞帝二妃之墓。”李白《远别离》也云:“……帝崩后,二妃朝朝暮暮立于湘山之巅,遥望九嶷云雾,恸哭于湘江边绿云般的丛竹之间,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其悲痛之泪滴于竹上,留下斑斑泪痕,溺于湘江从舜而去。”

       那么黄陵山就是湘山么?查找史料竟然发现黄陵山的确也叫湘山。

      《元丰九域志》卷六记载: 湘阴县有 “湘山”。《括地志》记: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括地志》记:湘山一名艑山,在巴陵县(疑湘阴)南十八里。《史记始皇纪正义》记:湘山者,乃青草山。青草山在艑山(边山)西南。《湘山野录》记:(湘山)在湘阴县北,汉荆州牧刘表建以祀舜二妃墓。《方舆胜览》记:以湘山为君山。《大清一统志》记:黄陵山在湘阴县北四十五里,一名湘山。修山在益阳县西南八十里,一名湘山。《长沙益阳县汉书地理志》记:长沙国益阳,湘山在北(应劭曰在益水之阳)。从历史记载中就找出了这么多地方叫湘山还是让人糊涂。但从“湘山一名艑山”来看,营田边山是不是由此“艑山”简写而来?“湘山者,乃青草山。”而史料中都把边山、青草山、黄陵山三山记录为湘山,也许都据湘阴名起源湘山来推测的。湘阴青山就是青草山地,也正好在益阳之北。所以史料记载过的五个地方,至少有四个地方集中指向黄陵山。

       湘山名其实是“湘妃之山”,是为二妃而命名的。最早叫湘山的地方就是最早有二妃墓的地方。《方舆胜览》是宋代产物,同时代的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记载君山:“上有庙曰'渊德侯洞庭君庙’,旧祠以为湘君。遂以为二妃,误也。”否定了君山有二妃墓,二妃墓都没有那儿有的湘山呢?可以断言《方舆胜览》所记是误记,所以最早的湘山就是黄陵山。

       对湘山是指黄陵山宋代的两个诗人其实也写得很明白,一是张孝祥《黄陵庙》“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他在此发出了秦始皇于此赭湘山被人忘记了的感叹;而另一位诗人沈辽《奉送李大夫归长沙》“顾我青山唯四壁”“布衣犹带湘山碧”,青山就是青山岛,青山对湘山。 明诗人史谨黄陵庙阻风》“此处波涛原自异,祖龙何必赭其山。”所以,唐宋很多诗人把湘山写在湘水之中。如唐代诗人庄南杰:“湘江水碧湘山绿”,郎士元《夜泊湘江》:“湘山木落洞庭波”;宋代诗人严粲《琴》“湘江湛湛湘山青”,刘才邵《湘夫人歌》:“湘山影落重湖中”,杨万里《送黄岩老通判全州》“好将湘山点湘水”,欧阳守道:“湘水湘山段段愁”,詹体仁《湘山中湘中》:木落湘山幽”,赵汝谠《屈原祠》:“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这些著名的诗人,都能作证湘山在湘水之中,说的还不是黄陵山么?

      湘山黄陵庙二妃墓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事情,无论是传说还是事实,反映的肯定是华夏文明南传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屈原之所以在汨罗江隐居九年,跟二妃和他的“重华”情节是脱不了干系的。因此相传他在此作《九歌》《离骚》《天问》《怀沙》《渔父》等。历代文人在此也写下了许多华章,跟河泊潭汨罗一样,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杜甫诗云:“萧萧湘妃庙,空墙碧水春。”韩愈诗云:“二女竹上泪,孤臣水底魂。”刘禹锡诗云:“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滴寄相思。”李白诗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这些唐宋有名的大家,众口相传黄陵,是很能说明黄陵二妃文化的重要性的。

       因为有二妃才有湘山,因为有舜帝才有黄陵,而湘阴第一县治琴棋在又正在湘山北,因湘山而名湘阴,这才是湘阴名的正确来源;有远古闻名的湘山(二妃墓)在此,不用此山来命名一个县,岂不是资源浪费?

       这就是《永乐大典》记载“湘阴为古黄陵”重要依据吧,也说明了湘阴县名也是一个纪念舜帝二妃的重要地名,诉说的是二妃溺湘滨的故事。同时也作为湘山就是黄陵山的铁证,默默告诉我们,湘阴名是开启炎黄文化、屈原文化两大湖湘文化的龙头之地。

                                                                      (原创不易,多谢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