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暑夏话纳凉

 格林书屋 2020-07-08

本文参加了【夏语】有奖征文活动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唐朝王毂《苦热行》

 
 
        端坐于空调下,临屏码字参加个图《夏语》征稿,禁不住浮想联翩,而王毂的《苦热行》更是诱发我去探索古人如何度过三伏的焰魔天,他们又是如何纳凉?

 于是我拄杖倒行穿越时空来一番“古人纳凉”考究,权当一份暑假作业。

 大家都是炎黄子孙,考察自然从黄帝开始。原来黄帝时期就有扇子了,不过那时候天气没有现在闷热,人们只是把扇子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拂尘之用。后来才发现扇子有纳凉的功能,于是竹编的这个玩意儿开始成为人们夏天的“好伙伴”,还给它取名“摇风”或者“凉友”。

 我走进了周朝。拜见了周文王说明来意,没想到他竟然搬出来一台既可纳凉又可冷藏食物的最原始“冰箱空调一体机”——冰鉴!还摆了一桌冰镇酒水蔬果让我品尝了最古老的消暑纳凉美味佳肴。

当我对这些冰块的来源感到疑惑时,群臣七嘴八舌忙着抢答:我们有一个专门负责采冰、存冰、用冰的官员,叫做凌人。他们将严冬的冰块储藏起来,放入冰窖,春天的时候,开始准备冰鉴“内饔之膳羞、酒醴”。

 我走进了汉朝,会见了曹操,他得意地带我参观了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想必是阿瞒和姬妾歌妓寻欢作乐的妙境。

 我走进了盛唐,果然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纳凉自是五彩缤纷各有所长。

宰相姚崇穿着细葛布做的单衣、骑着小马,在树下漫游,烦热全消。仕女们同样都穿着纱衣和抹胸装,清凉又不失端庄。

不成体统的是诗仙李白光着屁股裸体纳凉,不信?有诗为证:“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唐 李白《夏日山中》)

相比之下诗圣老杜就没有那份罗曼提克了,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老杜终在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窃喜感怀:“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唐 杜甫)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隅清静幽雅的田园足矣!

其实夏日纳凉的手段在唐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已经拥有了专营冰块的“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卖;文人士大夫还自己动手制作冰食,如“酥山”(原始奶油冰激凌)“冰棍”等。

唐代还创造了“消暑凉屋”,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提升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隔离户外热浪使屋里顿生凉气。不过这种相当于现代的高级酒店,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了。

 于是,我改道进入了宋朝,刚下云舟就见到邗沟居士拄杖吟诗前来迎接:“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纳凉》宋代 秦观)如此看来少游的纳凉取决于柳荫和胡床了。

杨万里给我送来了临安街上“冷饮专卖店”,主打产品是各色“雪泡水”,还夸口称赞:“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原来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的冷饮愈是锦上添花,如绿豆水、卤梅水、漉梨浆、梅花酒等,还有用水果、牛奶、冰块等混合调制的“刨冰”“碎碎冰”......

苏东坡忙着给我介绍“竹夫人”还哼了两句杰作:“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我连忙说这东西在唐朝就见过,不过那时叫“竹夹膝”。

“竹夫人”的确是古人发明最贴身的纳凉神器!只是取名不够文雅,诗人赵摅(字子充)把自己作的《竹夫人》诗拿给黄庭坚看,请他指正修改。黄庭坚认为竹夫人是凉寝竹器,用于憩臂休膝,非司夫人之职,因而把它改称为“青奴”。并且和诗二首,一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秾李四弦风扫席,昭华三弄月侵床。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

 最后我来到腐败无能的清朝,远远就听到街边的摊主手里拿着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的声响。路人闻声而至。原来“老佛爷”慈禧好吃冰镇酸梅汤,每年暑天要派人到太白山里的岩洞取千年不化之冰,供御膳房使用。 传开了大家争着效仿。晚清时更用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与其他果汁做出消暑的汽水。

 至于降温纳凉的办法大都是从前朝沿革而来的。每年冬天,内务府都会将从宫外河里凿的冰储存起来,到了夏天放在皇帝和各宫娘娘的寝殿里,通过冰块融化释放冷气降温。在雍正年间,还制作了人工操作的手摇风扇。

 传说有一年夏天,雍正正在午睡,宫女摇着风扇,自己累出一身汗,汗味熏醒了雍正皇帝,他大为火光,即刻要求工部发明不用人在屋里摇动的风扇。后来工部果然做出了新的风扇,其实与原来的风扇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宫女的操作从屋内挪到了屋外,通过拉动绳子来使风扇旋转,虽然雍正皇帝可以不开了宫女而安枕,屋外的宫女,却要在室外的烈日下不停工作,汗流浃背暗自叫苦。

 穿越一圈回来感觉古人的纳凉办法充满灵光闪闪的智慧,然而无论哪个朝代皇亲国戚与普通百姓的纳凉都是天差地远。皇帝可以到自己专有的避暑山庄;权贵富豪可以拥有水帘冰镇的凉屋。老百姓只能屋檐前挂帘子,院子里搭凉棚,房间里放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木枕,手里摇摇蒲扇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唐 白居易《观刈麦》)

哪怕是大唐盛世的老百姓依然有许多衣不遮天食不果腹,那里还敢奢望避暑纳凉!

 穿越一圈回来感觉还是社会主义的祖国好。尽管目前还存在贫富差别,但是国家已经正在尽一切努力扶贫攻坚,缩小差距。大家都在为实现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添砖加瓦,祖国日愈昌盛,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国泰民安,圆我中华复兴大梦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避暑纳凉的本钱、有避暑纳凉的好场所、有避暑纳凉的好身体,有避暑纳凉的好心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