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酉考察团顾颉刚

 优游哉客栈 2020-07-08

顾颉刚

IMG_256

乙酉考察团北山石刻《观音经变相》前合影

乙酉考察团成员中,我迫不及待想写顾颉刚,套用一句现在滥用的话,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像顾这样八卦而有大成就的,罕见!

对于顾颉刚这个人,我先前一无所知,网上词条介绍,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我不以为然,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是什么家、什么大师,就像现在的官场,互相戴高帽,你好我好大家好。记得一次去政府某部门找官员同学,他向同事介绍我,这是*....对于我这样的小人物,打脸充胖子浑身不自在,后来才知道官场习气如此,我这个体制外的人大惊小怪。

继续网搜,不蛋定了,顾还真是一个大人物,如果是一般人,能和文学家鲁迅打擂台吗?民国时期两人在刊物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闹得沸沸扬扬,整个文艺圈都成了吃瓜群众。而两人之间恩恩怨怨,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乃至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至今网络上热度不减,分成旗帜鲜明的两派争论不休。可见其八卦的魅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顾颉刚

顾颉刚来(中山大学),我鲁迅就走。——鲁迅

以上只言片语可以看出,两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

我就非常纳闷,鲁迅的文学地位众所周知,顾颉刚何德何能,能够成为其对手呢?鲁迅的文章被称为投枪匕首,他骂人是出名的犀利,被骂之人无不痛彻心扉,体无完肤,顾颉刚和他对骂,得有多大的胆子!

顾颉刚何方神圣?

说起顾颉刚,就不得不提起他赖以成名的大作《古史辨》。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侵略欺凌,群狼环伺之下,救亡图存,有识之士从上到下兴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革命。不破不立,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

顾颉刚等人在治学中引入西方现代科学方法,用历史演进方法研究古代历史,掀起一个新的辨伪浪潮。他们发表了不少古史辨伪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由顾颉刚等人汇印成《古史辨》,全书共七册(九本),共收入二、三十年代史学界研究中国古代史、考辨古代史料的文章三百五十篇,计三百二十五万字。其内容包括对《周易》、《诗经》等经书的考辨,对儒、墨、道、法诸家的研究,对夏以前有关古史传说、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古代政治及古帝王系统的关系的考辨和研究。

1922年,顾颉刚第一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鸣惊人,成为史学界新星,各大学争相聘请。

1926年,厦大聘请顾颉刚主要也是看中了顾当时在史学界的名声。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开始林语堂发给顾颉刚的是普通教授聘书,八月下旬顾到学校时,因其主编《古史辨》出版,声名大噪,林语堂临时又改聘他为研究教授,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兼国文系教授。研究教授比教授还要高一级,这样年仅三十四岁的顾颉刚在厦大就等于与鲁迅平起平坐,享受同等待遇了。

如今随着历史文物不断出土,《古史辨》里一些论点被证明是错误的,其抓住一点,以偏概全,进而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武断而粗暴,但是其存疑辨伪的治学思想毋庸置疑,并且经顾颉刚之手,在新中国历史研究中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必然遵循的指导思想。现在随便找一个历史系学生,哪一个不知道顾颉刚。

这场擂台赛,顾颉刚与鲁迅是否同一个量级的选手呢?

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顾颉刚,生于1893年,逝于1980年,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看《顾颉刚日记》,印象深刻的一点是顾非常自信,提到鲁迅时并非时人那样毕恭毕敬地仰视,而是淡然自若地平起平坐。

顾写给叶圣陶的信中说:老实说,他(鲁迅)的文学是我及不来的,他的历史研究是我瞧不起的,及不来则不必排挤,瞧不起更不屑排挤。我岂无争胜之心,但我的争胜之心要向将来可以胜过而现在尚难望其项背的人来发施。顾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

IMG_257

中年时的顾颉刚看起来刚毅、威严、自信。

顾在日记中反思他和鲁迅的关系,这样说:我不说空话,他无可攻击。且相形之下,他以空话提倡科学者自然见绌......我性长于研究,他性长于创作,各适其适,不相遇问而已,何必妒我忌我。

言谈中,把自己与鲁迅相提并论。有人要说他狂妄自大,但是我从中看到他的自信,没有因为对手是鲁迅而妄自菲薄;也看到他对自己清醒的认知,性长于研究。事实印证了他的说法,他后来成为中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现在人们研究古史,指导思想和方法怎么样都绕不过顾颉刚其人。

顾鲁二人,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究竟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他们交恶呢?

两人的交集是1926年同在厦门大学任教。

以下节选自黄乔生著《鲁迅传》:

在厦门大学,顾颉刚是教师群体中较为活跃 的一个。

鲁迅写信告诉许广平:此地所请的教授,我和兼士之外,还有顾颉刚。这人是陈源之流,我是早知道的,现在一调查,则他所荐引之人,在此竟有七人之多,先前所谓不管外事,专看书云云,乃是全都为其所欺。他颇注意我,说我是名士派,可笑。好在我并不想在此挣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不去管它了。

鲁迅在北京时期,曾同陈源笔战。而顾颉刚则宣扬说,他最佩服的学者是胡适和陈西滢。而且,他并不认为鲁迅是一位学者,而将其 视为凭热情和意气发言的文人。

顾颉刚治史学,是所谓的疑古派。例如,他质疑存在,说: 的力量怎能够铺陈山河?……洪水横流,禽兽偪人的时候又应做多少 年?……现在导一条淮河,尚且费了许多时间无数工力还没有弄好,何况举全国的山川统干一下,而谓在几年之间可以成功,这不是梦话吗!他根据《说文解字》将禹训作断言: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大约是 蜥蜴之类的虫。

鲁迅的家乡绍兴,古称会稽,传说禹治水后在此论功行赏,死后也葬于此地,成为越文化的精神象征之一。鲁迅从小耳濡目染,对大禹十分推崇: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驿,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

顾颉刚买了鲁迅所有著作读了,在日记中说:(鲁迅)乃活现一尖酸刻薄、说冷话而不负责之人鲁迅有三个主义:(1)架子,(2)金钱,(3)党派。

1927 8 17 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发挥文字学知识,讽刺顾 颉刚道:遥想一月以前,一个獐头鼠目而赤鼻之学者,奔波于西子湖边而发挥咱们之不好……禹是虫,故无其人;而据我最近之研究:迅 盖禽也,亦无其人,鼻当可聊以自慰欤。案卂即迅,卂实即隼之简笔,与禺 与禺,也与它无异,如此解释,则字迎刃而解,即从水,隼声,不必附会从之类矣。我于文字亦颇有发明,惜无人与我通信,否则亦可集 以成今史辨也。说了这些话,仍不解气,又讽刺道,近偶见《古史 辨》,惊悉上面乃有自序一百多版。查汉朝钦犯司马 ,因割掉卵鳅而发牢 骚,附之于偌大之《史记》之后,文尚甚短,今该学者不过鼻子红而已矣,而乃浩浩洋洋至此,殆真所谓文豪也哉,禹而尚在,也只能忍气吞声,自认为并无其人而已。在司马迁的名字上加个旁,也是顺手一刺。

顾颉刚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协助胡适做《红楼梦》研究,搜集曹雪芹身 世相关资料,深得胡的赏识。

顾颉刚认为,鲁迅之所以厌恶他,是因为鲁迅 与胡适不睦,迁怒于他:而彼所以致此讥讽者,只因五四运动后,胡适以 提倡白话文得名过骤,为北大浙江派所深忌,而我为之辅佐,觅得许多文字资料,助长其气焰,故于小说中下一刺笔。所谓刺笔,就是《阿Q 正传》 序章中的历史癖和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那句话。

鲁迅不但蔑视顾颉刚的人品,而且还拿顾颉刚的口吃和鼻子红开玩笑。

1934 7 6 日鲁迅致郑振铎的信中说:三根(三根指鼻梁——引者)是必显神通的,但此公遍身谋略,凡与接触者,定必麻烦,倘与周旋,本亦不足惧,然别人那有如许闲工夫。嘴亦本来不吃,其呐呐者,即因虽谈话时, 亦在运用阴谋之故。在厦大时,即逢迎校长以驱除异己,异己既尽,而此公 亦为校长所鄙,遂至广州,我连忙逃走,不知其又何以不安于粤也。现在所 发之狗性,盖与在厦大时相同。最好不要与相涉,否则钩心斗角之事,层出 不穷,真使人不胜其扰。其实,他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 辨》已将古史得没有,自己也不再有路可走,只好又用老手段了。

1935 11 月,鲁迅在小说《理水 》中写某大学里一位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 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是一 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至于禹,那可一定是一条虫,我有许多 证据,可以证明他的乌有,叫大家来公评……”分明是在影射顾颉刚。

顾颉刚后来反思鲁迅对自己不满的原因,说他原来与同乡潘家洵有矛盾,而潘家洵这时也来到厦门大学,说他的坏话,并与鲁迅沆瀣一气,共同来反对他:值鲁迅来,渠本不乐我,闻潘言,以为彼与我同为苏州人,尚且对我如此不满,则我必为一阴谋家,惯于翻云覆雨者,又有伏园川岛等从旁挑 剔,于是厌我愈深,骂我愈甚矣。

以上这些言辞都是枝节,两人不和别有一个重要原因,关乎一桩剽窃案 顾颉刚认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了日本人盐谷温的著作。

1926 年,陈源发表文章,指责鲁迅道:他常常挖苦人家抄袭。有一个学生抄了沫若几句诗,他老先生骂到刻骨铭心的痛快,可他自己的《中国 小说史略》,却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在书中有那样 的声明,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在我们看来,你自己做了不正当的 事情也就罢了,何苦再去挖苦一个可怜的学生,可是他还尽量把人家刻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本来是自古已有的道理。

鲁迅断然否认抄袭, 多次为自己辩解,直到去世前不久,还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后记里提及 此事:当一九二六年时,陈源即西滢教授,曾在北京公开对于我的人身攻击,说我的这一部著作,是窃取盐谷温教授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的;《闲话》里的所谓整大本的剽窃,指的也是我。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 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 了。用语毒辣,可见鲁迅怨恨之深。

其实,顾颉刚才是《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这个说法的制造者。

顾颉刚的女儿顾潮在《历劫终叫志不灰——我的 父亲顾颉刚》一书中写道: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以日本盐谷温《支 那文学概论讲话》为参考书,有的内容就是根据此书大意所作,然而并未加 以注明。当时有人认为此种做法有抄袭之嫌,父亲即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1926年初陈氏便在报刊上将此事公布出去。随后鲁迅在《不是信》中说道:盐谷氏的书,的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 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为这一件事,鲁迅自然与父 亲亦结了怨。这段文字引述了鲁迅承认参考盐谷温著作的话,意在说明,鲁迅引述他人观点而未加以注明,不合乎学术规范。

实际上,鲁迅在厦大期间,并没有与顾颉刚发生直接冲突。鲁迅于19269 4 日抵达厦门后,一度还曾与顾颉刚同在一处办公、就餐。在9 8 日的鲁迅日记中,还有顾颉刚赠宋濂《诸子辨》一本的记载。当胡 适来信让顾颉刚撰写《封神榜》序言时,顾颉刚回信谈到鲁迅:《封神榜》的序,接信后即从事搜集材料,并将本书看了一遍。只因到厦门后参考书太少,尚未下笔。鲁迅先生已为我函日本友人,嘱将内阁书库所藏明本之序文抄出,因看书目上有明许仲琳编字样,序文必甚重要。两星期后,必可得到覆书。但查阅鲁迅日记,从1926 9 4 日到15 日并没有给日本友人寄信的记录。

鲁迅离开厦大,到广州中山大学任职后,真所谓不是冤家不聚首,顾颉刚随后也来到中山大学。据许寿裳回忆:有一天,傅孟真(其时为文学院长)来谈,说及顾某可来任教,鲁迅听了就勃然大怒,说道:他来,我就走,态度异常坚决。结果,顾颉刚真的来了,鲁迅也真的离开广州。

以上是站在鲁迅角度所写的一家之言,从中大家可以大概知道鲁顾二人交恶的经过。

在鲁迅骂过的人当中,顾颉刚大概是骂得最惨的一个,因为他是唯一受到鲁迅人身攻击的人,酒糟鼻子和口吃被鲁迅用文学放大镜无限放大,因此顾哀叹:我一生中第一次碰到的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在给胡适的信中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真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到今世来受几个绍兴小人的播弄。最后顾忍无可忍,怒而告上法庭。文人骂战,就像两个人决斗,向场外寻求帮助是很不齿的行为,可见顾到了多么无法忍受的地步。

两人最后一次尴尬相见是在19295月,鲁迅到北京省亲,25日往孔德学校看旧书,顾颉刚亦偶至。

鲁迅信中描述:顾叩门而入,见我即踟蹰不前,目光如鼠,终即退去,状极可笑也《两地书》。

所以鲁迅得罪不起,寥寥几笔,就把人钉上了耻辱柱。

顾颉刚同日记载:今日到孔德,竟与鲁迅撞见,不巧甚(《日记》第二卷)。

顾是无可奈何,就差说出晦气二字了。

这段恩怨对两人影响巨大。

鲁迅厌倦了学校里的钩心斗角,再也没到大学里执教,将更多心血倾注于写作和翻译。有人说,世间从此少了一个名师,多了一个愤世嫉俗、《呐喊》的作家。

顾颉刚此后一辈子都活在鲁迅的阴影中。尤其新中国成立后,鲁迅成为圣人,之前与鲁迅有过论战或过节的文化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反面人物。顾在那些年的各次运动中遭受冲击,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甚至羞辱。这对顾颉刚造成颇大的伤害,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想必倘若鲁迅活着,本意也非如此。直至暮年,顾仍然无法释怀,屡次与亲近之人愤愤然辩白这段公案,又在日记中详细剖析,以期自白于天下。

IMG_258

经历多次运动,晚年的顾颉刚只余下了老年人的随和。

1945年考察大足石刻,顾颉刚52岁。

看乙酉考察团北山碑刻,回望顾鲁二人生前恩恩怨怨,心头浮起《三国演义》里诗句: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