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非典型“过敏症状说明书”

 图书 馆员 2020-07-08

【一份非典型“过敏症状说明书”】过敏就像一个难缠的“潜伏者”,稍不留意,身体就会和特定食物、物品、天气等发生冲突,引起不适反应,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邀请专家,告诉你过敏最爱折磨的身体部位,教你识别那些不宜辨别的过敏症状。

【总过敏可能是体质原因,一表自测你是不是“特禀体质”】据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爱过敏的人:春天花粉过敏、夏天紫外线过敏、秋天又患上过敏性鼻炎、冬天受寒又会出风疹……特禀体质的人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等过敏,表现为打喷嚏、咳嗽、起荨麻疹等。照表测一下,是你吗?

经常拉肚子,病根在脾肾!这个老方法确有服人之能,过人之处

本文理论依据:《施今墨对药》、《普济本事方》

经常拉肚子、大便长期稀薄、一天上好五六次厕所,或者早晨醒来肠鸣不已,第一件事就往厕所跑,而时间又多是在凌晨——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今天要介绍给你的这个小方法,专门对这类问题有疗效。这就是妙用肉豆蔻和补骨脂。

准备肉豆蔻和补骨脂各10克,研碎,水煎取药汁服用。如果感觉麻烦,可以研为粗末,用热水浸泡后代茶饮。这里的肉豆蔻,各位应该注意,要请专业人士裹面煨一下,不然会适得其反,不治病反生病。

这个办法源于哪里?它化自《普济本事方》里的二神丸。肉豆蔻和补骨脂作为经常在一起搭配使用的经典中药药对,被收录在《施今墨药对》中,堪称经典。

其实,常拉肚子、凌晨腹泻、长期便溏,这类问题的根源,中医早有定论,这就是以脾肾两脏论治。于脾,脾虚不能制水;于肾,肾虚不能行水,两者都会导致上述问题。于是,中医辩证脾肾阳虚,成为最主要的致病机理。也就是说,对这类患者,通常要行温补脾肾之事。

肉豆蔻入脾、胃和大肠经。它一方面可以行气消胀,对腹胀、肠鸣和腹痛有治疗作用,一方面能够温中散寒,对脾阳虚所致的五更泻等有很好的疗效。现代中医在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时候,多用到肉豆蔻。可以说,它以补脾为主,温脾阳是其主要目的。

温肾阳的任务交给谁?当然是补骨脂。它味辛苦,性大温,入脾肾二经,突出作用就是壮元阳,温肾逐寒,尤其是可以壮命门之火,对肾阳虚兼具脾阳虚导致的久泄、便溏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总之,两味药脾肾双补、温煦中焦和下焦,对脾肾阳虚各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可见,这个老方法的确有服人之能和过人之处,但我们在服用前,务必经中医师辩证指导,以免自己的体质和病情与药性相悖。尤其是里面的肉豆蔻,如果想起到止泻、收涩之功,一定要请专业人士用面裹的方法煨一下,切记切记。

慢性泄泻:温脾暖肾 理气化湿

夏去秋来,天气渐凉,泄泻患者增多,有慢性泄泻病史的患者也易在此时病情复发或加重。中医药治疗泄泻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现特辑泄泻防治专版,以飨读者。

慢性泄泻常以脾肾亏虚为本,虚实夹杂,其久病不愈,并非邪气之盛,而是正气不足,无力驱邪,病邪留滞,更伤正气,互为因果,迁延缠绵。故补脾肾之阳气,增强抗病能力,是祛除病邪的先决条件。此外,情志不遂也是慢性泄泻久病不愈的另一重要因素。

泄泻又称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慢性泄泻是指泄泻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每天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大便有时带有赤白黏液或含未消化物,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伴见腹痛腹胀,排便急迫,肛门不适,神疲体倦,泄泻有时可因饮食寒冷或辛辣、情绪改变、腹部受凉等诱发。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肠道综合征候群,主要是肠道吸收功能的紊乱与肠道出现炎症反应所致,包括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肠结核等疾患。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引起慢性泄泻的病因有脾胃衰弱,或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或由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刘启廷认为,脾失健运、肠失传化、肝失疏泄、肾失封藏是本病病机的重点。脾气不足,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生泄泻;肠腑受伤,不能泌别清浊,水谷并下而成泄泻;肝郁犯脾,气机阻滞,运化失常,水谷清气下趋大肠而为泻;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失温煦,水湿不化,可致大便滑脱不禁。临床上来诊的慢性泄泻患者以脾肾阳虚者为多见,多表现为大便溏薄,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纳少,四肢不温,体倦面黄,腰膝酸软,或黎明之时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缓弱等,因病程较长,患者普遍出现体质虚弱、精神紧张的表现。为此,刘启廷拟暖脾固肾汤,以温养脾土、扶助肾阳、调和气机、固肠止泻。

方药组成:炮姜3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炒白芍30克,炒白术30克,肉豆蔻15克,砂仁6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组方依据:本方所治慢性泄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泄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次数增多,遇寒即发,腹痛即便,便后痛止,便稀无脓血,有时便中带有赤白色黏液,或在早晨五更时发作。刘启廷认为,此乃脾肾阳虚,腹中寒积,运化失司,固守无力,遇冷即发。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药用炮姜、吴茱萸、肉桂,三者皆辛温之品,均具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之功,可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合用温中散寒、助阳止泻功倍。炒白芍、炒白术一为养血药、一为补气药,白芍酸寒,长于平抑肝阳,炒用则寒性减弱,长于补肝敛阴,白术生用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补脾止泻,二者合用,补脾燥湿,柔肝缓急,调和气机。肉豆蔻、砂仁同入脾、胃二经,均具有芳香化湿和温里作用,肉豆蔻辛温而涩,涩而不滞,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既善温中涩肠,治阳虚久泄,又能温中行气,治虚寒气滞,标本兼顾,为治疗虚寒性泄利之要药;砂仁化湿行气、温胃开滞、健脾安胎等作用,两者配伍,暖腹涩肠,温脾行滞,固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脾暖肾、散寒消积、涩肠止泻之功。

加减运用:病程较长、久泄滑利不止者,加赤石脂、煨诃子;气机失调、腹部上下窜痛者,加广木香、防风;久泻致脱肛者,加人参、黄芪;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若痛泻久治不愈者,加米壳。

典型病例

董某,男,45岁,2012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主诉腹痛泄泻二年,反复发作,每天大便5~6次,腹痛即便,有时急于排便难控自遗,粪质溏稀不成形,有时夹白色黏冻或泡沫,晨起症状尤甚,脐周撑胀不舒,进食后或大量饮水后则肠鸣漉漉,便后腹部暂爽,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两年来体重下降10公斤,间断服用多种药物,仍反复发作。腹部超声未见异常,粪常规(-)。

此为脾肾阳虚,寒湿内阻,运化失职。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予暖腹固肠汤加减。

处方:炮姜3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炒白芍30克,炒白术30克,肉豆蔻15克,补骨脂30克,炒山药30克,赤石脂30克,陈皮6克。10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分两次早晚温服。嘱其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2012年6月6日二诊,服药后腹痛泄泻略有改善,每天大便3次,粪质稀溏夹带黏冻,矢气多,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停药一周,复因情绪不稳又有加重趋势,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予上方加防风15克,水煎服。

2012年8月8日复诊,上方连服30剂,大便每日2~3次,便质稀不成形,腹痛即便,便后腹爽,体重增加3公斤,精神体力渐恢复。三天前因饱餐后过食生冷,复感脐周窜痛撑胀,大便稀不成形,担心泄泻再次复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疗同前,予上方去炒山药、赤石脂,加木香10克,以健脾消滞、下气宽中、行气止痛。

2012年1月16日再次复诊,自述服上药大便恢复正常半年多,体重增加近5公斤。一周前因生气后进食过夜韭菜馅水饺,再次出现腹痛肠鸣,大便稀溏,伴脐周微胀,心情急躁,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此次发病因情绪失控、饮食不节导致,脾肾阳虚为本,肝郁克土为其诱因,故治宜温肾厚肠、抑木扶土,仍以原方化裁,药用炮姜30克,肉桂10克,炒白术30克,炒白芍30克,陈皮15克,防风15克,木香10克。10剂,水煎服。20剂。近期经电话随访已基本痊愈。

按:本病例症见大便稀溏、晨起腹痛即泻、便中夹带白色黏冻样物,畏寒肢冷,为脾肾阳虚之见证。暖腹固肠汤重在温养益气,以扶正固本。初诊在原方的基础上添加补骨脂增加补肾阳作用,加炒山药、赤石脂以助健脾固肠,陈皮易砂仁以行气除胀。二诊加防风升脾阳而止泄,又取痛泻药方之义,舒脾泄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三诊因腹部窜痛又加木香,理气消积以止痛,健脾燥湿复脾运。末次就诊因情绪诱发,故拟方抑木扶土、温肾厚肠以止泄。

久泻验案三则 

 关键词:久泻 医案 老中医经验
案一:黄××,女,26岁。1993年12月1日初诊。主诉:久泻七年。病史:19岁起经常泄泻,不能吃蔬菜、肉食油腻。易疲乏、疰夏;冬季手足冷,血压低、心动过缓。腰背痛,寐易惊醒。吃生冷胃中不适,吃辛辣则鼻出血。15岁月经初潮,周期准,沥周余才净。脉迟缓60次/分,舌质暗滞苔薄。有紫癜史,血小板5~7万。

    辨证:心脾肾虚,阳气不足。
    治法:温补脾肾,养心涩肠。处方:黄芪15g,党参、苍术、白术、菟丝子、补骨脂、胡芦巴、肉豆蔻、附片各10克,炮姜、五味子、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7剂。
    二诊(12月8日):前药服后,大便已成形。前4天腰胁痛,疲乏无力,白带多,脉缓66次/分,舌苔净舌质稍转鲜红。宗原方加续断、桑寄生各15克。7剂。
    三诊(1994年1月5日):能吃蔬菜,大便正常。劳累即腰腿酸,白带多、脉已和缓74次/分。舌右边有一瘀点苔薄。宗上方加椿根皮、金樱子、芡实各10克。7剂。
    按:心脾肾阳虚,久泻七年,投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味,实为治久泻之主方。使脾肾阳气旺则心阳亦自振作,而迟缓之脉可以恢复正常。虽舌有瘀点,因血小板少而有紫癜史,故未用活血药。
    案二:周×,男,22岁。1996年5月13日初诊。主诉:泄泻半年。病史:去年冬季受寒,经常大便溏薄,每天2~3次。偶有腹痛。脉象软缓。舌苔白腻。
    辨证:脾胃虚寒,湿浊中阻。
    治法:温中化湿。
    处方:肉桂、炮姜、干姜各6克,桂枝、附片、川朴、广木香、陈皮、肉豆蔻、猪苓、茯苓各10克,苍术、白术、广藿香、石榴皮各15克,炒扁豆、炒苡仁各20克,马齿苋50克,川连5克,丁香3克(吞)。7剂。
    二诊(5月20日):昨天大便已成形,每天1~2次。脉舌如前。宗上方去桂枝、猪苓、茯苓、车前子,加党参15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胡芦巴各15克,草果10克。7剂。
    按:青壮之年,久泻半年,投温中化湿之剂,一诊即见效机。然须防其反复,故转以附子理中与四神丸配合,温补脾肾,以求巩固。
    案三:胡××,女,45岁。1995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大便溏薄3年。病史:93年冬起经常大便溏薄,近半年尤甚。口苦、噫食臭,腰背冷痛。月经匀上月下旬来过。小腹隐痛,脉数90次/分,舌质暗苔薄类红。
    辨证:脾肾阳虚,兼夹湿热。
    治则:温脾肾,清湿热。
    处方:党参、菟丝子、胡芦巴、补骨脂、续断各15克,桂枝、附片、苍术、白术、肉豆蔻、五味子、番连丸(分2次吞)各10克,吴茱萸、炮姜各6克,白豆蔻、炙甘草各5克。7剂。
    二诊(12月23日):口苦噫气减轻,大便软而不溏,夜寐欠安,平时尿急不能忍。经期将至。脉缓72次/分,舌苔薄。拟守原意增损。上方去炮姜,香连丸,加桑螵蛸12克,益智仁10克,艾叶3克。7剂。
    三诊(1996年1月4日):大便成形,常矢气,口不苦;月经上月24日来,周期准,4天净。偶有头部刺痛。脉舌如前。守上方去白豆蔻、艾叶,加当归10克,川芎6克,广木香6克,黄芪30克,石榴皮15克,覆盆子15克。7剂。
    按:初诊用香连丸清湿热,二诊加缩尿之品,三诊加益气活血药,前后均以温补脾肾为主。告知患者需调理至春暖,才能巩固。

治疗腹泻的妙招,老中医的亲传!

天气渐渐转凉,腹泻肆意出来危害健康。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还未散去,腹泻君就急急找上门。腹泻的苦恼,经历过的都知道,那种频繁光顾洗手间的尴尬,身心劳累的疲惫感,总是让人在奔跑中抓狂。治疗腹泻可有妙招?别急!听老中医说说他的招式!

大便溏薄,出而势缓者为;大便清稀如水,出而倾注者为。临床上多合而称之泄泻

泄泻的致病原因很多,但总不外感受湿邪或寒热所伤,或脏腑虚衰及功能失调等。主要分虚实两类:实者,有湿泻、湿热泻、寒湿泻等;虚者,有脾胃虚弱及命门火衰。凡泻而无腹痛者,湿也;腹痛而泻下白者,寒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食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涩滞者,火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肝气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霍乱也;大便溏稀,水谷不化者,脾胃虚弱也;畏寒腹痛,黎明泄泻者,命门火衰也。

治疗,实证应以健脾、调胃、燥湿、温寒兼分利为主虚证则分清脾胃及肾命而补之。临证时,应随其所因,增损加减,灵活掌握。

和胃燥湿治湿泻

张老认为泻物清稀,纳呆,脘腹胀闷,肠鸣,身重,腹不痛,小便欠利,苔白,脉濡缓者,证属脾土受湿,渗化无权,不能分别水谷,水湿并入大肠而泄泻。治当和胃燥湿,治以胃苓汤,随证加减运用,效果甚好。方用: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甘草4.5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桂枝6克,猪苓6克,炒扁豆9克,车前子9。水煎空心温服。若五更泻,或是大泻不止,出虚汗,喘促,手足厥冷者,此方不适用。其加减法如下:如溺赤,口中热,下泻肠垢者,为湿热,上方去桂枝,加防风、黄连各3克;如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者,为湿寒,上方加干姜6克;如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者,为积食,上方加神曲、麦芽、山楂各6克;食少便频,面色白者,为脾虚,上方去厚朴,加人参、干姜各6克。

脾虚参苓补中求

大便稀溏,水谷不化,不思食饮,神疲倦怠,身困少力,饭后脘闷,面色萎黄,苔白舌淡,脉沉弱缓。此证是由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所致,故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脾虚运化无权,则不思食饮,饭后脘闷;久泻不已,化源不足,则神疲身困,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弱缓,皆脾胃虚弱之象。治当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扁豆9克,山药15克,莲子9克,砂仁4.5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枣3);若久泻不止,气虚下陷,脱肛不收者,用升清益气之补中益气汤炙黄芪15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2.5克,五味子6克,诃子9)治之。

肾泄五更泄泻方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泻指五更或黎明时,脐下作痛,肠鸣则泻,泻后则安,腹畏寒,下肢冷,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舌淡苔白,脉沉细迟。此乃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以至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畏寒肢冷,迁延反复,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象。治法当温补命门,兼益脾阳。方用四神丸: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煨肉豆蔻9克。方中补骨脂补命火,吴茱萸、肉豆蔻温暖脾胃,五味子收敛止泻。

张老说:如果白天亦泻者,宜上方合理中汤,再加粟壳,即四神丸加人参、白术各9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再加炙粟壳6克。临床多次使用,疗效甚佳。此方即所谓五更泄泻方

五更泄泻方是张老多年来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五更泻的经验方。其方组成为: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6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炮姜9克,熟附片9克(先煎),炙粟壳6克,炙甘草6克。加减法为: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四肢厥逆者,加桂枝、细辛;腰膝酸软甚者,加鹿角霜、狗脊;滑泻日无数次者,加重粟壳、五味子用量。

该方药仅10味,由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合附子理中汤(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再加粟壳而成,从而兼具温补肾命真火、振奋脾胃中阳、兜涩大肠的功能。具体剖析之,方中补骨脂、附子温肾止泻,党参、白术、炙草益气健脾止泻,吴萸、肉豆蔻、炮姜温中散寒止泻,五味子、炙粟壳收敛固涩止泻,共奏温肾健脾,收涩止泻之功效。

张老在临床上常将此方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不已,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兼有食后即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的五更泄泻证。五更泻又名晨泄、肾泄。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若肾中真阳命火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此类患者取效容易,根治颇难。但张老使用本方临床多次效验,疗效甚佳。

脾与肾

(一)脾与肾的生理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补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二)脾与肾的病理关系
二者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肾阳不足,导致脾阳虚亏,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病症。
(三)脾肾关系临床应用举例
慢性肠炎
常某,男,35岁,工人。1973年12月17日初诊。大便溏日5~6次,夹有不消化之食物,1年余。平素常感头晕,心慌,自汗出,睡眠不宁,梦多,食欲不振,多食则胃脘不适,大便次数增多,遇寒则症状加重,四梢发凉,上肢疼痛、发麻,小便余沥。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偶有止息。乃脾肾阳虚,中运失调,传化失司。以温肾,健脾,止泻拟方。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炒山药30 g,莲子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肉豆蔻、补骨脂各9 g,菟丝子12 g,五味子3 g,麦冬9 g,杭白芍12 g,桂枝3 g。3付,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均减,大便日2次,手足渐温,纳食增加,睡眠好转,口于,仍感心慌,汗出,有时小便急、余沥。守前法出入,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茯神、莲子各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各9 g,五味子3 g,麦冬9 g,杭白芍J2 g,桂枝3 g。3付。服上药后,各症均有减轻,仍有汗出,小便余沥。治宗上法,加重固肾以缩小便。方药:制附片9 g,朝鲜参(另煎)6 g,焦白术9 g,炙黄芪15 g,建莲子12 g,炒扁豆30 g,煨诃子12 g,补骨脂、麦冬各9 g,五味子3 g,生牡蛎、益智仁、覆盆子各9 g,莲须6 g,桂枝3 g。5付。(《临证医案医方》198l,58)
【按语】本案慢性肠炎,病机为脾肾阳虚,传化失职。肠炎失治,日久则转为虚寒。泄泻一证,首伤脾胃,久则肾阳亦伤。脾肾阳虚,机体之消化、输布、传导功能均受影响。故治疗以温补脾阳、肾阳为主,共服药11付,疗效明显。方中制附片、补骨脂、肉豆蔻、益智仁温补脾阳肾阳;白术、黄芪、山药、扁豆健脾止泻;莲子、诃子、肉豆蔻固肠止泻;朝鲜参、五味子、麦冬益气强心;白芍、桂枝酸甘缓痛;菟丝子、覆盆子、益智仁、莲须益肾缩尿;牡蛎止汗;茯神安神。
慢性腹泻
倪某,女,32岁,干部家属。1976年10月5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患急性痢疾后,经常腹胀,大便稀,有时杂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次数时多时少,多则日行7~8次,少则日行3~4次,腹部有凉感,经多方治疗,效不显著。近1月来,纳食不佳,腹胀肠鸣,腹痛便溏加重,四肢欠温,全身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证属脾肾虚寒,传化失职。宜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方药:制附片6 g,苍术、白术各9 g,党参24 g,干姜6 g,补骨脂、肉豆蔻各9 g,煨诃子12 g,炒扁豆30 g,莲子15 g,广陈皮、厚朴各9 g,通草6 g,茯苓12 g,甘草3 g。3付,水煎服。服上药10付,症状好转,大便日1~2行,腹部凉感减轻。继用上方加减:制附片9 g,党参15 g,肉豆蔻9 g,诃子12 g,莲子15 g,扁豆30 g,白术、茯苓各9 g,吴茱萸3 g。通草6 g,补骨脂9 g,甘草3 g。服上药15付,腹泻愈,凉感止,微恶寒。苔白,脉濡。用下方善后:制附片9 g,干姜6 g,党参18 g,肉桂3 g(后下),补骨脂、白术各9 g,茯苓12 g,莲子15 g,煨诃子12 g,麦冬、建曲各9 g,炒扁豆30 g,吴茱萸3 g,杭白芍9 g,甘草3 g。又服上药3付,病已痊愈。经随访未再复发。(《临证医案医方》198l,57)

【按语】本案慢性腹泻,病机为脾肾虚寒,传化失职。患者腹泻日久,正气已伤,脾阳虚弱,运化无权,湿浊不化,下注成泻,肾阳不振,不能温养脾阳,脾虚而发生泄泻。故用温肾健脾,涩肠止泻之剂。方中以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甘草、莲子、扁豆补气健脾止泻;附片、肉桂、补骨脂温补肾阳;诃子、肉豆蔻固肠止泻;通草、茯苓健脾利湿;苍术燥湿;陈皮、厚朴健脾理气。

温肾健脾止泻方

 陆永昌,生于1917年,山东省文登市人,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名方】温肾健脾止泻方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纸12克,炒神曲12克,炒泽泻12克,炒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方解】
慢性泄泻也称“久泻”,久病体弱,肾阳亏虚,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转输,此乃慢性泄泻病机之关键。故温肾、健脾、调胃以图其本,固肠、化湿、止泻以治其标,标本兼顾庶为治疗本病之上策。方中台党参味甘性平,炒白术甘苦性温,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三味均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品。炒山楂酸甘微温,消肉食,止泻,与健脾化湿之白扁豆(花)同用,对急慢性泄泻疗效均佳,泽泻味甘性寒,渗湿利水,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存其利水渗湿之用,与健脾和胃之炒神曲、补火生土之炒故纸同用,治疗慢性泄泻,有开有合,既有止泻之功,又无碍中之弊。煨豆蔻味辛性温,煨诃子肉味苦酸性平,二药均能固肠止泻,与健脾药同用治疗脾胃虚寒之久泻,效果益彰。砂仁、木香均能醒脾调胃、行气止痛,疗胸腹胀满而治泄泻,惟木香若用于止泻,当煨熟用。白芍苦酸微寒,炒用减其寒性,存其柔肝和脾、缓急止痛、止泻之效。五味子性温质润,补中寓涩,益气固脱,涩肠止泻。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炙则温中,能益气健脾。全方共奏温肾阳、健脾运、固肠道、止慢性泄泻之效。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腹泻试试灸疗
灸疗就是用艾炷、艾条等材料置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借助高温对特定穴位产生影响,用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它来自于民间,取材简便,一般不需要辅助器械,容易操作,价格低廉。
灸疗虽不如针刺普及,但它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效果确定,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

灸疗就是用艾炷、艾条等材料置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借助高温对特定穴位产生影响,用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它来自于民间,取材简便,一般不需要辅助器械,容易操作,价格低廉。

灸疗虽不如针刺普及,但它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效果确定,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泄泻中脘配天枢 - 针灸治疗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一种病证。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泄泻多因内伤饮食,外受寒湿,以致传导功能失调;或因夏秋感受湿热所致。慢性泄泻多因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多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等疾病。

急性泄泻

  根据发病的病因病机之别,有寒湿、湿热、饮食所伤三型。

1.寒湿:泄泻清稀,腹痛肠鸣,喜温畏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多沉迟。

2.湿热:腹痛即泻,泻下黄糜热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口渴等症,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饮食所伤: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肠鸣,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气不欲食,舌苔垢浊,脉滑数或弦。

  治疗多以取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为中脘、天枢、足三里。寒湿者加关元;湿热者加曲池、阴陵泉;饮食所伤者内关、梁门。寒湿证针灸并用(或隔姜灸)以温中利湿;湿热证针刺用泻法,以清热利湿;饮食所伤,针刺用泻法,以调中消导。

  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通调胃腑气机;针灸中脘、关元可温中散寒祛湿浊以止泻;曲池清阳明之热,阳陵泉利小便以除湿,二穴合用以清肠胃之热治湿热之泄泻;饮食所伤针内关通调三焦气机,梁门以消食导滞,二穴共收调中消导之效。

  慢性泄泻

  多为脾虚不运,肾阳虚失于温煦所致。有脾虚与肾虚之分。

1.脾虚:大便溏薄,甚则完谷不化,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炎苔白。脉弱无力。

2.肾虚:每天黎明之前即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腹部凉,时有腹胀,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多以取任脉、及脾胃经穴为主。主穴为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地机。脾虚加脾俞、太白;肾虚加肾俞、太溪。针用补法及灸法,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肠以止泻;中脘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健脾胃而调肠止泻;关元温肾,足三里健胃,地机健脾,三穴共收温中散寒止泻之效。天枢治脾虚泄泻,宜针宜灸,不仅治虚证泄泻,亦可强五脏而健体,诚如《玉龙歌》所云:“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脾阳虚加灸脾俞、太白以健脾温阳,肾虚加肾俞、太溪以温肾止泻。

  须引起重视的是,急性泄泻治疗期间须控制饮食,脱水者应综合治疗,平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慢性泄泻要做进一步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

38条中药药效口诀:

1、党参+黄芪——健脾益气
2、附子+肉桂——温肾回阳
3、山药+扁豆——补脾止泻
4、沙参+麦冬——润肺生津
5、柏子仁+枣仁——养心安神

6、谷芽+麦芽——助消化
7、桑枝+丝瓜络——活络
8、牡蛎+石决明——潜阳
9、升麻+柴胡——升提气分
10、旋复花+代赭石——降气

11、羌活+独活——治风湿疼痛
12、川芎+草乌——治寒湿疼痛
13、青皮+陈皮——疏肝理气
14、苏梗+藿梗——理脾胃气
15、天冬+麦冬——滋养肺肾

16、橘核+荔枝核——消疝气
17、甘松+山奈——止胃气痛
18、海藻+昆布——消痰核
19、荆三棱+蓬莪术——消癥瘕痞块
20、白茯苓+赤苓——利水

21、杜仲+续断——补肾强药
22、麻子仁+瓜蒌——润肠通便
23、龙骨+牡蛎——固脱
24、金樱子+芡实——固精
25、赤石脂+禹余粮——涩肠

26、甘遂+芫花——逐水
27、常山+草果——截疟
28、当归+川芎——活血化瘀
29、桃仁+红花——破瘀
30、蒲黄+五灵脂——祛瘀

31、乳香+没药——理气散瘀止痛
32、藿香+佩兰——清暑祛湿
33、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34、黄连+黄芩——清热泻火
35、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36、芦根+茅根——清肺胃热
37、砂仁+寇仁——健脾化湿
38、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