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古塔(五)【圖文】

 還舊樓主. 2020-07-08
 
    四七、江苏南通支云塔
 
 
    江苏南通支云塔,是南通狼山上最高的建筑,建于宋太平兴国年间,高35米,五级四面为南通三塔之一,塔后就是著名的狼山大圣殿。在形制方面,该塔的须弥座其实起到了阶基的作用,在全国诸多的古塔中是很少见的。主要是因为山顶的平地较少,所以出塔底层之檐而为殿,一物兼二用,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该塔为四面五级,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朱漆雕栏,腰檐成翘形,上覆以金色的琉璃瓦。自第二层以上三面各辟一门达中央方室,无门一侧于室内置佛龛一,内环以木梯。塔顶有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组成一塔刹,支云宝塔下为地藏殿,1984年支云宝塔重修时,曾于塔刹中发现铜佛、金钱、银圆、各式玉器。此外,还包括翡翠、玛瑙、琥珀、珊瑚制的挂件饰件,还有七八块记载修塔历史的银牌铜牌等文物,修葺之后重又放入了塔刹之中。
 
 
 
 
    四八、 江苏南通光孝塔
 
 
    江苏南通光孝塔,位于天宁寺西北隅,在江苏南通,该塔的历史最为悠久。关于这座塔一直有着“未有城,先有塔,前人就塔建城”之说,也是“南通三塔”中最古老的一位。
    光孝塔也称为支提塔,建于唐咸通五年,即公元864年,后经历代修葺,在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以及天顺年间都曾经重修。该塔是一座五级八面的砖木塔,塔身颀长玲珑,自建成便一直都是濠河西北的一景。须弥座式塔基,每层塔檐用砖砌成迭涩平座,上檐用角梁,下存擎檐柱。腰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每层有四门,塔刹较高,承露盘上装相轮七重。刹顶上安置绕以光焰的宝珠,塔身颀长,呈现玲珑挺秀的姿态。
 
 
 
    四九、江苏南通文峰塔
 
 
    江苏南通文峰塔,位于南通市城区东南古运盐河畔。在城区东南濠河畔,市区文峰公园北侧,有一组明清建筑,园林风光别具一格。这里史称“五福寺”,现名“文峰塔院”,为南通市文联、南通书画院和个艺术馆所在地,院内的文峰塔称为为南通三塔之冠。该塔为青铜瓦,白墙红柱,仿楼阁式,五级六角,每级均有小室,每面一门两窗,内设扶梯,外有护栏。飞檐翘脊,饰以龙首、仙人、走兽,系以金铎,塔顶有刹,刹座作覆钵形状,上置承露盘。刹杆穿以七重相轮,顶由仰月、园光、宝瓶构成,并用铁索与塔顶相连,使宝塔显得庄重华丽,挺拔高耸。塔身砖砌,每层塔门四隐四现,上下交错,六角攒尖顶。塔刹细长,上有相轮七重,腰檐伸出较长,檐角向上反翘,古朴优美。
 
 
 
    五十、江苏淮安文通塔
 
 
    江苏淮安文通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西临运河。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即公元708年,当时名为尊圣塔,俗名叫敦煌塔。到了宋嘉熙四年,即公元1240年,此塔重修,当时,当地的一位官员知淮安州王珪为此塔写了一篇铭文。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8年时郯城曾发生大地震,文通塔在震中受损仅剩下2层,后来重建时也只修了7层。现在我们看到的文通塔是一座砖结构的塔,没有梁柱,通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是经整修后粉刷的。
    关于此塔在清代阮葵生所著的笔记小说《茶余客话》便曾提到说:“敦煌塔,盖即供养佛像之地。塔一建成,即供奉释迦如来像,又名旃檀佛像。在塔底层,南向端坐,颇为庄严。此像从唐太宗贞观间,自江左来淮,到宋太祖乾德间离淮,复运江南,其间在淮供奉计三百一十九年,可谓久矣!”。
 
 
 
    五一、江苏淮安月塔
 
 
    江苏淮安月塔,又名石橛塔、法济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唐集镇。据清代地方保存的《雍正安东县志》记载:“法济寺去治75里”,“法济塔在法济寺山门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级, 有门可登,万历三十四年重修,寺东有通济桥,石刻'神智大师'四字。”。
    由上述的记载可知,在古时的涟东地区曾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法济寺,而在万历三十四年的时候,明朝政府重修了法济寺之内的法济塔,而至于该塔的修建时间则没有一个定论。不过,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初,李世民的八叔东征时,曾率部驻屯法济寺。后来先是在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又死在了法济寺中。于是,李世民命尉迟敬德在寺中建塔,以表纪念。”,而这座塔便是“法济塔”。关于法济寺,自古至今都有着一种“跑马关庵门”的说法。因为据当地人称,法济寺确实很大,一座寺庙建筑却分别建有前大殿、中大殿、后大殿,其规模相当于三座结构完整的寺庙,而且如果据此说法来测算的话,法济寺的南北长度可以达到约15公里左右。
 
 
 
 
    五二、江苏建湖朦胧塔
 
 
   江苏建湖朦胧塔,位于江苏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朦胧庄北,射阳河与西塘河交会处。据清代光绪年间的《阜宁县志》记载,朦胧塔在净慧寺前,为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所建。但从塔身结构、式样、手法等方面考证,该塔应为明代重建。但其地宫向下74厘米处置木板,木板下为数根木桩中间夯筑石块为基础,是宋代常见技法,因此,该塔应始建于宋。该塔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各层腰檐仍见叠涩砖数层和石制角梁,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塔内2米高处砖砌穹窿顶,北部置有佛龛,中部有扶梯可盘旋而上,不过,已经毁坏,其内舍利函则为明代重建时取出并再次置于地宫之中。该塔对于了解当地宗教历史和明代砖塔地宫结构提供了宝贵实例,其中出土的“葬舍利函”是一件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宋代遗物。而且关于该塔的来历,还与一个唐太宗李世民率师东征在盐城一带海滩驻兵是所发生的故事有关。
 
 
 
    五三、连云港海清寺塔
 
 
   连云港海清寺塔,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区花果山街道,接近于神话传说中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洞天福地。又名“阿育王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即公元1023年,当初是为了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海清寺塔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合理,线条明快秀逸,作风雄浑古朴。
    海清寺塔为苏北最早、也是最高的一座古塔,由于其历经千年不倒,因此无论从选址到地基,还是到塔身的设计施工,都采用了许多至今仍然可以引为借鉴的科学建筑方法。海清寺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置于正殿前。海清寺塔为仿阁楼式,九级八面,相对高度为40.58米,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合理,线条明快秀逸,作风雄浑古朴。

​    五四、安徽芜湖中江塔
 
 
    中江塔巍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到了清代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续建落成。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边长4.1米。塔高43.7米,其中塔刹高10.16米。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墙面各边均嵌有砖雕,尤以1~2层圆形欹柱两侧的砖雕雀替最为突出。
    1987年经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维修,恢复了塔的出檐部分,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
 
 
 
    五五、安徽黟县云门塔
 
 
    云门塔,位于黟县城西北郊碧山南麓,俗称“三都宝塔”,因塔旁先有“云门书屋”而得名。建于清乾隆四 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塔身五层,全高36.4米,系筒形楼阁式砖体木檐结构。塔平面继承宋塔六角形制,底部为 六角形台阶,每边长5.2米,塔身六角形每边长2.4米,墙厚1.2米。砖砌斗拱,飞檐翘角,檐下饰以砖雕,角端 悬挂铁马、每当微风吹拂,叮当之声悠扬。塔刹为宝珠顶,下有国光、宝盖、相轮、承露盘、复体等,共高6.4米,宏伟奇峻。塔内壁龛彩绘,淡雅别致。塔身内部为空心式,有折转攀登的阶梯,梯宽0.5米,可拾级而上。各层均有门窗,既能采光通风,又可供游人眺望。置身于塔的最上层,极目黟城,环城皆山,漳水如练,田 野葱绿,村居鳞比,山清水秀,令人陶醉。该塔结构稳固,施工精巧,至今仍巍然屹立.气势雄伟。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六、 安徽阜阳文峰塔
 
 
    安徽阜阳文峰塔,位于安徽省阜阳市中心干道颍州路文峰公园内,公园因此得名。据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文峰塔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
 
 

    五七、安徽池州百牙塔
 
 
    安徽池州百牙塔,位于清溪塔西南四里的百牙山东峰,是在明嘉靖十七年,即公元1538年由池州知府陆冈牵头、民间捐资兴建而成的一座佛塔。据清光绪《贵池县志》云,塔为池州知府冈所建,目的是“取地理补短益年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该塔为楼阁式砖塔,该塔属7层6角楼,=高34.3米,平面呈六边形,底部直径6.8米,底层为低矮台基,转角为圆形倚柱,丁式柱础。宝塔每层都有拱门拱窗,塔壁塑有佛龛,龛内原有的佛像早己不见,从青砖铺设的地面步入塔内,仰首向上,穹窿弧顶如同一口倒扣的锅底。那留下古老斑痕的一砖一石,记载着力大无比的壮汉们喊着号子用粗杠抬着巨大的基石,将沉贡的石块一块块垒上去的智慧和力量。倚柱上置阑额。砖阶自壁中盘旋而上,塔心室呈穹窿收顶,第七层处置千斤木以承托刹柱,塔顶有刹,刹为青铜质葫芦形。每层都有拱门拱窗,塔壁塑有佛龛、佛像,塔内砖阶铺设,可拾级曲折攀至顶层塔身傲然耸立,为白牙青山增色,处观塔体,上下收分明显,给人一种玲珑秀巧的美感。
 
 
 
    五八、安徽安庆振风塔
 
 
    安徽安庆振风塔,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该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还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中国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0.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0.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的顶藻井也均采用为此种形式,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仅塔的第三层就有35块,总结来讲,整座振风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四可导航引渡的功能。
 
 
    五九、安徽潜山太平塔
 
 
    安徽潜山太平塔,坐落在彰法山的皖光苑内,始建于晋代咸和年间。据旧志记载:“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阁、石华表。”。太平塔为七层八楼阁式砖塔,高43米,砖仿斗拱结构,外旋中空,弧檐翘角。塔体内外壁镶嵌砖雕佛像近千尊,形象生动。塔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上可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俯视市区,楼宇林立,井然有序。太平塔是安徽省境内现存的古塔中年代最久远。 景区内还有现代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陈列馆,陈列了他的花瓶、鱼缸、笔砚、印章等遗物。除此之外,还有各个时期出版的著作及手稿、书信等,以及孙起孟、林默然、张友渔、赵超构、高占祥、蒋纬国、陈立夫等等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题词、赠画与研究专著。为了纪念张恨水先生,在塔下依照原貌仿建了张恨水故居和心远亭、莲花池、题字碑林等。
 
  
 
    六十、安徽蒙城万佛塔
 
 
    安徽蒙城万佛塔,又名插花塔、兴化寺塔、慈氏寺塔,之所以还有这么多其他的称谓,因为此处宋代时曾有一座兴化寺,元代时有慈氏寺,俗称“蒙城砖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内东南隅,始建于宋崇宁元年,即公元1102年。整座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高42.2米,塔底周长24米,直径为8米。因塔体内外镶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东侧有寺,名兴化寺,故最早塔名叫兴化塔。万佛塔体型不很大,但造型秀丽,结构富于变化,保存亦较完整,是中国南北方造塔技术融合的作品。从1977年开始,文物部门对万佛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弥合裂缝,补镶损坏严重的佛像砖,塔尖增设了避雷针,恢复了宝塔原貌。1981年,万佛塔载入了《中国名胜词典》,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地宫四壁遍镶石雕,内存北魏时期石碑一块。
 
 
    六一、安徽亳州薛阁塔
 
 
    安徽亳州薛阁塔,又名薛家塔、文峰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薛阁路,观音山汉墓旁。整座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34.15米,底层周长23.36米,塔座为八块大青石奠基。自清朝以来亳州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进士,清乾隆三十七年,即公元1772年,亳州知州郑交泰,认为亳州文风不盛的原因与风水有关,倡议在城东南原明代考功薛蕙的家庙附近建造文峰塔,以振亳州文风。相传,塔尖葫芦顶,原安放一颗硕大宝珠,日军占领亳州期间,雇人偷去宝珠,又用炮火轰击塔身,遂使塔顶失去光辉,塔身弹痕累累,至今第3层东南侧仍留下炮击痕迹。薛阁塔由地宫、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塔身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造型,直椎八角形,共七层,高34.15米,底层周长23.36米,塔座为八块大清石奠基。每层外转角为砖砌仿木方柱,柱上是砖枋,枋上为塔檐,枋下饰砖刻斗拱、禽鸟、花卉图案。塔内为“壁内折上式”,从第二至第六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为供神之处,每层均设置平座,可以从塔的各层室内走到外檐,向远处眺望。平座由斗拱支承,实际作用与现代建筑上的阳台,别无二致,塔刹八角飞檐、翘角垂脊、风铃叮当,筒瓦屋顶,玲珑剔透。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铸葫芦式塔刹,直插云霄。
 
 
 
   
六二、安徽泾县大观塔
 
 
    安徽泾县大观塔,位于安徽宣城泾县城西水西宝胜寺前,和绍兴塔为并立双塔。北宋崇宁年间始建,大观二年,即公元1108年建成,故又称崇宁塔。塔系楼阁式砖塔,七层八面,飞檐双重,翘脊八角,重檐错落有致,构筑图案工整,塔体里方外圆,寓意天圆地方。塔心内空直径约四米,塔内原有木梯螺旋上顶,惜已毁,有碑刻三十六方,多为捐助筑塔的记载。《宁国府志》、《泾县志》的记载和现有塔上的题记刻石,都证实了该塔北宋崇宁年间。大观塔共七层八面,底层直径11米、壁厚3.1米,每面均有砖圈拱门,层层用叠涩法砌出短檐。檐下有仿木结构的凸出斗拱,每层出檐双层,砖块错落有致,形成工整的图案。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半圆柱,整个塔体显得凝重、壮丽,塔内原有楼梯和楼板,今已无存,何时被毁,尚无确切考证。
 
 
    六三、安徽当涂凌云塔
 
 
    安徽当涂凌云塔,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凌云山顶,当代重建塔,属于风水塔。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为石塔,名文峰塔,后因塔基不牢固而倒塌。明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重建,命名为凌云塔,凌云塔砖质,塔中窒实,不能登蹑。凌云塔与城北的黄山塔、城西的金柱塔“鼎峙三垣,形家谓作镇乾方,为三邑之主星。可惜的是,在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的六月却毁于暴风雨当中。
     2009年11月至2011年1月重建凌云塔,新建的凌云塔采用明代建筑风格,七层八角,钢筋混凝土仿木楼阁式。内有阶梯,可上七层,附外廊,总高35.4米,可绕塔瞭望,登塔观光。恢复凌云塔是当涂人民多年的心愿,当涂三塔两浮桥既是当涂历史悠久的见证,又是当涂人心目中的骄傲。
 
 
    六四、安徽当涂金柱塔
 
 
    金柱塔是当涂县乃至马鞍山标志性古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姑孰镇宝塔行政村,姑溪河入长江口的南岸。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柱塔砖石构成,通体高37米,底径9米,八角七层,各层檐口以砖仿斗拱,塔基由青石叠砌。塔体双筒结构,外筒为梯道,内筒为各层塔心室,各室均为穹隆顶。顶沿下口镶佛像砖,内设佛龛,各层各面均开塔门,门两侧筑灯龛。清康熙六年,即公元1677年重修,并建一堂一亭于塔下,周围植花竹,现堂亭俱废。金柱塔制作精细,气势磅礴,集宗教、风水、航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但不繁杂,体态稳重大方。塔的倚柱、佛龛建造精美,双杪华拱、鸳鸯交手拱制作精细,佛像砖地藏菩萨形象刻画细腻,灯龛设计巧妙,在一座明塔上同时溶入这些结构,在省内古塔中为孤例。
 
 
    六五、安徽无为黄金塔
 
 
    安徽无为县境内的黄金塔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省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去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边形,面阔3.4米,塔高35米,共9层。层层仿木斗拱,鸳鸯交手,结构牢固,逐层内收,造型挺拔,历经千年,巍然屹立。塔内设折式台阶,可盘旋而上,每层均设有不同方向的塔门,以便人们极目远望。根据文献记载和古建筑学家的勘察鉴定,黄金塔建于宋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北宋早期,无为县境内佛教兴盛,僧侣众多,遂在汰水边辟地建寺,称南汰寺,后又在寺中建塔,即黄金塔,形成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群。但由于时代变迁,战争毁坏,南汰寺与黄金塔也迭经动乱,从兴到衰,后只剩下一个古塔,据文献记载,明清以来,曾先后于洪武、隆庆、万历、康熙、乾隆等年间整修,才使得古塔安然无恙。清末至建国以后,由于年久失修,塔体下层砖石剥落,塔顶损毁开裂,草木丛生,“文革”期间,幸得当地群众保护,才免遭劫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