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怪了,刺绣家的日子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芍药美学笔记 2020-07-08

那天看到一条推送,秋冬虽然看起来更抑郁,很难挨过,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自杀高峰季节是在夏季,6、7、8月份最多,占全年自杀总数的41.7%。很多人讨厌夏天,天气难熬,出了空调房好像就难以续命,食物也没有那么香,做事做人都无精打采。

说实话,杭州夏天挺难熬,在我印象中夏天是要流汗的,而杭州的夏天嘛,没有空调的地方确实要命,有了空调又不像夏天,真真很矛盾啊。

但芍药还是很喜欢夏天,那么多美丽的花朵都在这个季节开放,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漏下来,清新充满生命感,怎么可能讨厌呢?

今晚给你们看两个刺绣家的作品,绣出了一个理想的夏天。

芍药姑娘 Vol.363

x

刺绣作家

现在会绣花的女孩子不多了,芍药说的,一是技术上的会不会,二是意愿上的「会不会」。讲真,技术上会的不多了,但是意愿不差啊。就拿织毛衣来打比方吧,过去是织给全家人穿、织给男朋友表达爱意,都是刚需,算不得享受。而刚需褪去后,自由了许多,绣鸳鸯被、绣清明上河图固然厉害死你,绣两朵小花小草也不至于小气呀。

很多艺术家把这块方寸之地当作创作场合,她们称自己为刺绣作家」,绣眼里看到的世界、绣脑海中念念不忘的一个故事,绣平淡又伟大的生活,最后,绣成了一个系列。

赠你一幅手捧花

台湾刺绣作家@王琼怡

王琼怡是台湾的刺绣作家,平常会开设小班授课,但更多时候都是在家里默默做绣品。她本人热爱花卉艺术,为人很宅很低调。

家有小喵几只,做绣品时,时光静静不说话,小喵也不言不语,走到前头,躺下来,如此相伴甚好。

啊啊啊啊这只小爪子萌化我了要。。。

她的刺绣艺术被称为立体刺绣」,所有花朵凹凸可见,正因为如此,每一片花瓣都比平面刺绣要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心血。


王琼怡曾经创作了一组手捧花系列的刺绣小品,画面简单干净,只有一束手捧花,手捧花里是某个新娘最爱的花朵,搭配黄铜相框、镜框,充满复古感。

也有藤编篮系列,

篮子上需要一块盖布,

索性绣一幅篮中篮


虽然这些刺绣不是震撼的《清明上河图》或仕女图,只是简单的小花小草,这也使得它们可以跟很多生活用品搭配在一起。

布艺小包包

装饰画

复古镜面

用一把干花和刺绣搭配在一起,

远看还真像是一体的。

刺绣家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精彩,平淡中透着生活洗练的智慧,可以说是特别清贫,特别耐寂寞。

但是抛弃了许多诱惑和物质影响,一杯清茶绣出喜欢的画面,岁月静好的韵味才慢慢显现出来,令人羡慕。


王琼怡目前只在台湾有小班授课,暂时还没有进入内陆市场。她所有的作品都发布在INS账号上。(INS账号:up_in_the_hill

想看刺绣过程的,可以复制下方链接在浏览器打开,看看立体花卉是怎样绣出来的:

http://weibo.com/tv/v/Eoeaaj6s4?fid=1034:4d4671e8ded444e67320c4f1aa529618

每天都是小春日和

日本刺绣作家@Alice Makabe

小春日和」原本是春日晴好的意思,后来衍生之意大约和「小确幸」等同。不管今日刮风下雨,在我心中就是「小春日和」,内心该是被多大的知足和幸福充盈着。

日本刺绣作家Alice Makabe的刺绣时间不长,从2011年开始。日本许多艺术家都充满对植物和大地的敬畏之心,她的作品也充满了自然气息,色彩尤其好看。

就好像我们记事中那个夏天的午后,老风扇在房顶悠悠转着,空气里充满潮湿又燥热的味道,蝉在吵吵。偶尔吹来了一阵凉风,吹动了老树荫下面那片细碎的阳光。也就是这个时刻,雪条、西瓜、汽水、白衬衫才特别有滋味儿。


Alice没事就喜欢走出家门,观察树木、花朵和果实,把眼前的一幕拍下来。她拍的照片透光,还会呼吸,像极了夏天最好的样子。

有时画下来,有时照着绣下来,成了一幅幅小日子。

家里也养了不少植物,简单朴素,没有太多设计的讲究,但却细心把所有植物形态都研究一遍,连叶片脉络也不放过。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Alice做的小徽章绣,小小一颗,放在叶片下就像一个鹅卵石。


这些「鹅卵石」可以挂扣在任何布料上,

包括衣服,还真是非常优秀的胸针呢。

也可以绣成一幅画,摆在家里。

看到她如此认真对待生活,如此有季节感,确实每天都是小春日和,还有什么烦恼想不开、过不去呢?(INS账号:alice_makabe

刺绣这门手艺,

不活泼,需静得下心,

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听得见。

绣花绣草的人,

与其说是刺绣作家,倒不如说是生活家,

木心先生说:活在自然美景之中,

人就懒,懒就善。

大概这也是我们觉得刺绣生活

特别内秀、特别善良的原因吧。

好了,告诉我,

你喜欢夏天吗?

END

图片来自instagra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