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惊艳也不精致的苏州博物馆

 Ray_芮利 2020-07-08

文 / 老芮    图 / 网络

或许,连贝聿铭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时常怀念的儿时嬉戏玩耍的苏州园林,在移居美国几十年后,竟然让他还有重温旧梦的机会——

2001年6月,84岁的美籍华人贝聿铭,接到了苏州市政府的来信,希望他能为这座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设计一座新的博物馆。

建筑设计大师 贝聿铭

贝聿铭的家族世世代代在苏州生活了600余年,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曾是他的叔公贝润生的私人园林,更是贝聿铭小时候嬉戏玩耍的乐园。此时,面对来自故乡的盛情邀请,潜藏已久的家乡回忆与思乡之情不断翻涌浮现,自己哪有拒绝的道理。

“我的一生到了这个年龄,其实可以安享晚年,但我觉得这件事我必须做!”

一、面临的难题

接下新馆设计任务的贝聿铭,并没有马上动手设计,在动笔之前,必须要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顾虑:

  1. 首先,新馆地址北接拙政园,东临忠王府,与之隔河相望的是贝聿铭儿时玩耍的狮子林。新馆在建造时,不仅不能破坏周边的历史遗产建筑,而且建成后既要符合现代新颖的特色,却不能与周边的古建筑格格不入。

  2. 其次,若是模仿苏州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结构,造出来的无非是一个假古董。把古今之间几千年的文化差异,瞬间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肤浅的融合毫无意义,反而徒增造价和经济的负担。

  3. 最后,新馆不能太高,否则会破坏区域建筑整体的和谐。

▲ 苏州博物馆周边历史遗迹情况

二、在争议中诞生

经过近两年多的构思,多次往返中美两国的贝聿铭,在2003年7月,终于向苏州市民奉上了新馆的建筑模型。

苏州博物馆等比例模型

呈现在苏州市民眼前的是一座园林式的博物馆,又和传统的苏州园林大相径庭。在整体造型上,新馆采用了大量的充满现代感的多边形,又保留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色彩特点;在建筑材料上,没有江南民居常见的木质砖瓦结构,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钢铁石材和玻璃材质。

有人提出异议,新馆虽然是园林式的建筑,但既不像园林,又不像博物馆,缺乏内容与深度,显得不伦不类。

但当贝聿铭把新馆和拙政园、忠王府甚至跟整个苏州古城放在一起时,整体肌理非常吻合,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

就在大多数苏州市民投了赞成票的时候,几位院士针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粉墙黛瓦是江南民居的特点,瓦片就必须用传统的青瓦。

“白墙灰瓦是苏州的特色, 但我不用瓦, 瓦有瓦的问题。”

传统工艺制作的青瓦,由于材料密度不够,容易渗入雨水,再经过太阳暴晒之后容易产生裂痕。之前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因为采用了青瓦产生了破裂,让一向追求完美的贝聿铭自责不已,并决心在家乡的博物馆设计中,采用更为坚固的材料。

于是,在各方异议之下,于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

州博物馆实景

三、不精致也不惊艳的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自落成开始,四面八方的赞美之声便纷至沓来。反观许多苏州博物馆的评论分析文章,却有太多雷同的观点,相似的赏析;更多的是溢美之词,却鲜有异议之声。

于是,在我实地参观之后,便产生了对苏州博物馆最初的看法——不精致也不惊艳的苏州博物馆。

原因从色彩搭配、园林设计、建筑造型三个方面阐述。

① 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是最没有争议的,苏州博物馆整体的色调基本为“黑白灰”,以此来呼应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淡雅、素净、朴实无华的特点。

② 园林设计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体现了贝聿铭非常精妙的设计,比如片石山墙,确实令人感到惊艳,惊艳之处在于他将假山作为一副水墨画,尽管材料仍然是石头,但已以壁为纸,以石入画,俨然一幅立体水墨画。

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

但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并没有发挥出南方园林的优势。

“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苏州园林给人的第一观感往往是充满生机的繁花芳草、嘉木修竹,让人顿感精神爽朗,仿佛有种观赏水墨山水的感觉。园林中的花木包含观赏型花卉、果木、树叶,林荫类树木、藤蔓类植物、竹类、草本植物以及水生植物等。

苏州拙政园鸟瞰

与之相比,苏州博物馆植物的种类配置的太少了。

苏州博物馆园林景观

很多人说,博物馆中间的湖是按照留园的方式设计的,但中式园林水系当中的藏与露并没有控制得很好,反而显得过于空旷直白。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让园林中的观赏点大为减少,而过多的几何图形、僵硬的线条,将专属江南园林的柔软意境彻底破灭,过度追求“少而精”,反而错失园林特有的精致感。

③ 建筑造型

很显然,这样的色彩搭配赢得了众口称赞,却始终无法让我信服。布满建筑室内外转折处的深灰色石材包边所形成的空间网格,始终让我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陌生感。

这种陌生感来源于过分理性的造型语言。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构建和场所的确立,而并不是简单的形式陈述。人类在其全部发展历史中运用几何性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它是与自然相对的理性象征,即几何学是表现建筑和人的意志的印记,而不是自然的产物。” — —安藤忠雄

深受后现代主义理性思潮的影响的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综合运用多种几何形式,使得建筑形式和空间美学展现出纯粹而理性的一面,而他要做的是,在现代建筑里加入一些中式或苏式建筑的特定元素。

那些想在这里找到原汁原味古典意味的观者,必然大失所望。

四、结语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里面也有一千个苏州博物馆。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就会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无论是赞美,还是异议,都表明了一个共识:这是创作者呕心沥血的用心制作,否则也不会打动观者。

也许,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不比他其他作品惊艳,但却为苏州园林(江南民居)与现代艺术风格的融合指明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充分运用我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原始意象,将中国人民民族性和人文内涵,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中国元素立足于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