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我的孩子不能犯错,那我就不会让他来到这个世界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你能多快让我们家孩子听话不厌学呢?两天行不行?

“朋友你稍安勿躁。你这么匆忙的问我,我还对实际情况没有了解,这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呀。请问孩子发生了什么,让你这么着急呢?

“孩子为了不上学,把家里的摩托车烧了,眼看着马上就高考了,我们能不着急么。老师你就直说吧,两天时间够不够,不够我就找别人。

“如何选择是朋友你的权利。从眼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充满攻击性的行为,也代表了孩子在之前没有得到理解、尊重,是否家里过往的教育往往以打骂为主呢?

“做不到你就直说,真是浪费我的时间。

我想很多心理和教育工作者都遇到过类似的状况,并且越是临近重大考试,越是容易出现,也越是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孩子能有多焦虑。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基于“家里孩子不听话,考试之前还跟父母对着干,父母当然着急了”的解释,父母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甚至也会有基于“不着急就是对孩子不关心、不爱孩子”这种解释,将这种情况当作是理所应当出现的。

我理解这两种看法的初衷,但是也还是要说,无论是将这种状况当作理所应当,还是正常,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在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看到,而基于这种解释将这种行为正常化之后,让我们没有机会看到问题的重点,不仅没解决问题,甚至使其他方面也遭受负面影响。

我并没有想要危言耸听,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大多数父母会因为孩子“成绩起伏太大”、“整天玩手机”、“也不怎么复习”、“说他了就跟你对着干”、“一天天就跟神游一样”、“学习效率太低”等情况而忧心忡忡,对孩子充满了担心,自己也始终处于焦虑的状态。

孩子的状况在父母眼中就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在为孩子好的动力支持下,有的父母会采取说教、有的会采取暴力、有的会借助长辈、有的会借助教师班主任,也有的会如前面的例子所说的一样,借助一些专业一点的人士或机构。

遇见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朴素和正常的人生观,我也支持这样。

可吃了太多盐的父母与不谙世事的孩子,在看待某个问题的时候当然有不同的看法,孩子觉得学习压力太大,父母觉得孩子是矫情、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更多的学习,孩子想要和小伙伴一起探索世界。

没有尊重的情况下,如果产生了一种矛盾,那控制欲强的一方就会用尽浑身解数想要让另一方服从自己,于是父母遍尝各种方式,而孩子只好逃避、逃学、出走,甚至绝食抗议。

本来作为一家人,却变像敌人一样想要去控制对方服从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恶劣的亲子关系

敌对关系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恶劣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以及明显偏向于负面的亲子互动。

心理学上认为,个人实现是我们的本能需求,而所谓的个人实现,是指我们能去做让自己有价值的事情、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能够体会自己的价值、能够被重视、能够被尊重

但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对于孩子认识只是局限于“你是我的后代”、“你得听我的话”、“学习好,听话是你应该做的”、“你不能犯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父母扮演着高高在上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孩子的努力不能得到鼓励,犯错则面临加倍的否定和攻击

这样的父母往往也会躲在“这是我孩子”、“严厉是为他好”等借口里,拒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孩子确实不用担心生存需要,所以个人实现的需要、情感诉求会变的特别强烈。

这就导致了,父母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向去发展,孩子想要反抗家里的窘境。

未能及时转换身份

孩子刚出生确实是非常脆弱的,这需要父母给与很多的关注;而母亲十月怀胎付出的辛苦,也会不自觉的对孩子更加重视;父亲在照顾母亲的同时,也会衍生出对孩子的期待,这份期待也加重了父亲对孩子的重视。

这样的重视以及一开始孩子非常多的关注需要,使得父母不自觉的将生活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并经年累月的演变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与控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就比如我们自己小时候,以及看到他人小时候、晚辈小时候出现的“虽然噘着嘴,但还是选择听话”的状况。父母养成的习惯里,也包括了“我们会听他们的话”。于是,在“个人意识正常飞速发展”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就会面对很多“孩子的失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失控是焦虑产生的基础,越是失控焦虑也就越多但很多时候这里的失控会转换为类似“他现在这样,以后可怎么办”这样对未来的担忧。而未来是更不可控的,产生的焦虑就会更多。

当然,在这里还有另外一点是,本来这只是“孩子没有听话,父母不适应这种状况”产生的焦虑,牵扯到未来后就变成了“你必须得听我话,未来才能少吃苦”。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在父母眼中往往只看到“未来无望”、“孩子不听话我很担心、很焦虑”,故而就以非常大的心力和非常多的尝试,想要让正在经历正常状态的孩子,回归自己的“怀抱”。

缺乏充分的信任

在父母眼中,孩子始终是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此、多年来的相处如此,更是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始终把孩子当做“需要操心、需要照顾、需要替他们遮风挡雨”的人

这种对孩子的定位,在早些年当时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生活过多的干预,在孩子眼中就变成了“否定”;习惯了被父母照顾的孩子,也会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锻炼

这时候孩子会缺乏自信;因为不能独立生活而继续依赖,不去发展自我;能力上的欠缺,让父母对孩子始终处于一种担忧的状态,更加重了对孩子生活的干预。

但在这里的干预,除了必要的引导、教育之外,还包括了“孩子不能吃很多苦”、“孩子不能犯什么错”、“孩子不能被累着、饿着、冻着、苦着”这两天在周边的体育场看球赛的时候就看到这样一对父母,大概10岁的孩子在操场边站着,母亲先是问孩子要不要坐下,孩子说不用。孩子父亲隔着十米喊孩子要不要坐,孩子摆摆手,继续跟小伙伴看球(小伙伴有的站着,有的坐在草坪上)。接着孩子父亲跑过来找孩子问孩子要不要坐,孩子说不用,没事儿。可父亲还是执着,转身跑到旁边练摊的阿姨那借了小椅子非得让孩子坐。

似乎在他的眼里,孩子几次说的不用都是谎话。但其实呢,这种以“爱”为名的干预,实在是太过自私了。

而当这种干预不断的膨胀,变为对去哪儿上学的干预、和谁做朋友的干预、和谁结婚的干预、做什么职业的干预、不能换工作的干预时,又怎会不遭遇抵触和厌恶呢。

在上面三部分里,你都看到了控制、焦虑,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孩子听话,未来才会一切顺利而也是基于这一点,在一开始我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正常的,但超过了限度、不尊重事实发展规律的关心,是不应出现的。

从发展心理学来讲,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完成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不是高考,而是去探寻自我、建立自我意识高考失利,我们可能会丧失一些工作机会,但没有锻炼出自我意识,会让自己变得没有当、没有责任、习惯依赖、习惯逃避,这会使我们失去生活质量、失去快乐。

甚至,在有了孩子之后,为了孩子不再像我们一样“无能”、“弱小”,而过度干预。父母过度干预我们,我们过度干预孩子,孩子再重复这样的模式,就陷入了死循环。

这里所有的控制,最终都指向了“我们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去生活、发展”,我心烦的时候,你别闹腾、我辛辛苦苦付出,你就得努力学习、你年纪轻轻的,哪儿有什么烦恼,多看书才对、来很辛苦,你得听过来人的话,听我的,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多么用心良苦,多么爱孩子。

可我们永远无法做到“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不可能经历他人所有的经历。缺乏相应经历来协助他理解的孩子,又怎么会明白“过来人的苦心”呢

是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了使孩子的发展能满足自身“顺利”、“不犯错”、“不生病”的期待,而去过度干预;过度干预使孩子缺乏相应的犯错经历,难以产生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自我导致的结果是,孩子长大后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父母没有能力解决,孩子遭遇更大的挫折;挫折太大,孩子因习惯了依赖、父母满足于孩子听话,而疏于传递给孩子一些抗压、调节的技巧,使孩子没有能力走出逆境,人生低谷持续很长时间。

一些该经历的事情,是我们如何也不可能避免掉的孩子该经历的事情,他都会经历,只是早晚的问题;我们自己该经历的事情,也都必须得经历,并不会因为我们帮孩子避免了一些小问题,我们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自然解决。

所以这种“孩子不能犯错、吃苦”的心态,对父母来说,是以“帮孩子避免了一些错误”来让自己心安、是对自身需要解决问题的一种逃避。

这里的需要解决并不单是指父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也包括了一些该做却还没做的事情。就比如,父母有时候会处于非常心烦的状态,所依赖的减压技巧只是喝酒、发泄负能量、骂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会习得一些表面的东西。

这里的该做但还没做具体就是指:父母需要有能力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是一味的宣泄负能量;父母应该养成一些良性的、不具备攻击性的放松调节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来教会孩子在遭遇逆境的时候,怎么处理比较好。

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该做的没做好”

自己人生经历了几十年,吃了很多苦。可经历了这么多自己没有多少成长,以至于再经历的时候,自己也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而也就没有多少东西能教给孩子。孩子在未来遭遇一些必然会遭遇的境况时,也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对自己的不信任,孩子没有足够能力而带来的不信任,共同营造了对未来的担忧。

可无论出身如何、父母如何,谁的一辈子不经历一些不好的事情呢?可能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孩子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有父母为他打下的基础存在,他能承受住,也有能力走出来;而另外一些,则很轻易的就被挫折打败了。

要说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其实也并不复杂。

就像我对很多父母说的一样,现在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是多少年才养成的,三两天解决不了。有心解决的话,必须经历一个犯错——反思——领悟——成长的过程。

而如果作为你来说,不想孩子经历太苦的过程,那就请先把自己武装起来,让自己从“孩子不能有错”、“孩子必须听话”、“孩子必须顺利”这样的理念中走出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经历一些小错误。有父母撑着伞,小错误需要承担的代价不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会因此积累经验,也会因着父母适时的引导、传授,而具备吸取教训、走出困境的能力

这不仅会使孩子更平稳的度过青春期,也会让他们有面对未来风风雨雨的基础。

而基于这样的目的,父母需要着重考虑的是:

1、重视孩子的诉求,和孩子平等对话;

2、不将太多负面感情转化到言语中,攻击家人;

3、增加幽默,减少沉闷、争吵;

4、增加夫妻间深度交流频率,也请以尊重、平等为交流的基础;

5、改变不良自我调节,转换为良性的自我调节;

6、在家里不过于散漫、懒惰,做力所能及之事;

7、面对孩子诉求,能自己解决的,不推给另一半;

8、增加对另一半的认可、鼓励、赞同,也同样给与孩子;

9、夫妻统一意见,不过分护着孩子;

10、不浇灌孩子任性的诉求,如不想走路,想要被抱着;

11、不要因为不想烦,就被孩子以哭声控制,控制一次,就会有随后的无数次;

12、建立与孩子平等的关系,减少俯视、用手指孩子、说教,对话时蹲下、走的慢等待而不催促、坐地上的时候,如果需要也坐地上、经常询问你怎么想等。

好、不好的经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必然要经历的。这些经历将会在他形成自我、形成自己观念、形成判断的时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够缺失。这些经历变成财富还是变成阻碍,在于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

父母的存在,更多是以“我在这样做”来传递一些基础性的、指导性的东西,如高度抽象的道理,不适用与孩子的交流中。因为他们小时候更多只关心“自己开不开心”、“自己想不想”,在所有经历的支撑下、在从父母那里习得东西的指导下,才能慢慢理解道理。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所以,请父母有耐心,也请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感谢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