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走不出“成瘾”的原因,是你从未真正的爱过自己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你喜欢现在的生活么?如果不喜欢,并且有改变的可能,你觉得自己会愿意抓住么?

我想应该每个人都会吧,只是有的朋友抓住了错误的方向,有的朋友则找到了合适的方向。而想要解决问题,自然需要找到合适方向,不是么?

"老师,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戒烟呢?"

"朋友你好。戒烟,这样讲的话,需要先看看有什么东西在阻碍朋友你戒烟。所以,如果朋友你不介意的话,还请跟我说说现在朋友你的吸烟史。"

"我的吸烟史,我是从高中开始吸烟的,到现在有快20年了。去年体检的时候开始看到肺上有一些小阴影,医生叮嘱我要控制,而我没放在心上。谁知过完年,我开始一直咳、嗓子和肺一直都难受。然后也是那时候,家里有一个长辈因为肺癌去世。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了,就也开始注意控制吸烟量。可没想到戒烟这么难,别说一天了,有时候连半天都坚持不了。而且之前本来1天吸半包,现在搞的吸烟吸1包,反而越戒吸的越多。之前看网上别人的经验,什么运动、电子烟,我都试过了,可感觉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作用。电子烟吸了两次,还是怀念真烟的味道,我就又开始吸了。现在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就想着心病还得心药医,就来问问老师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帮我。"

"嗯,那能跟我说说,一开始是因为什么吸烟,另外现在每天会在什么时候吸烟么。"

"一开始,倒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看几个好朋友都在吸烟,我也就不自觉的加入了。现在的话,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吸、想事情的时候会吸、打麻将的时候会吸、吵完架也会吸,好像只要跟心情还有压力有关的时候,就都会吸。"

"朋友你提到自己坚持过半天,能跟我说说快到半天的时候,你的状态大概是什么样的么?"

"那时候的状态,唉,别提了。感觉全身都跟被猫抓一样,喉咙发痒,内心空落落的,尤其是呼吸特别难受。哦,对了,内心也特别焦急,坐立不安的。那会儿指甲都到肉里了,还是没忍住。"

这位朋友毋庸置疑的,确实存在烟瘾。稍微离开烟,就有非常多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在逼迫他重新拿回烟。

作为平时的我来说,虽然也碰过烟,但也只是屈指可数的次数,对它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可能在一些朋友的眼中,这样的状态不适合聊"烟瘾"的问题,毕竟没有经历过。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上瘾的时候",也都会有"上瘾的东西"。

或者说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上瘾本身,而不是"对什么上瘾"。

那么,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可能会涉及到多种上瘾,以此来协助你更好的理解上瘾以及上瘾背后的东西。

无论做什么,都会用它

既然上面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个例子,在这里还是要稍加利用一下的。

我想你也看到了,在例子中这位朋友说,"好像只要跟心情还有压力有关的时候,就都会吸"。

那么,他的意思其实就是,同样是不开心的时候,别人可能在唱歌、玩游戏、运动,他在吸烟;同样是在压力大的时候,别人可能是在学习、提高自己、与人倾诉,而他在吸烟。

情绪、压力与我们的人生是息息相关的,它们就像覆盖在我们身上的重力与空气一样,是会伴随我们一辈子的。

而当我们遭遇情绪波动、压力巨大等情况的时候,眼前只有吸烟一个选项,那这不就无形中的加重了我们与吸烟的联系么。

当然,这背后并没有这么简单。就像一开始很多人抽烟,只是基于好奇、想要融入环境,而慢慢的压力大开始抽、心情不好开始抽。压力大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本应是锻炼我们自我调节能力的机会,但是我们选择了抽烟。

这带来的影响就是,我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弱、与压力和情绪相处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每次遭遇情绪波动、压力巨大,我们都会碍于自己没能力自我调节,而选择抽烟、因为相处能力较弱,压力和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增加,这就又加重了抽烟对我们的影响。

那你说,我眼前只有这一个选择、只有这一个选择能解决我的问题,我能不对它上瘾么?

反驳

平时也接触过不少觉得自家孩子有"网瘾"的家长,基本上都会对自家孩子用这样的描述"整天就知道玩手机,连学都不想上了"、"真不知道手机有什么好玩的,一天到晚那么入迷,催他学习就开始吵架"。

而在跟家长交流过后,基本上都存在:

1、 平时家长太忙,跟孩子没有什么交流;

2、 家长只顾着玩自己的,除了管孩子吃穿,就不再关心了;

3、 家长对孩子特别的严格,想着用说教、责打,让孩子听话;

4、 不理解孩子,总觉孩子在撒谎、矫情等。

这时候你看到,孩子想跟父母有一些情感交流、想得到一些理解的时候,却总是得不到。但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尝试了一些努力之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想着更换努力的方向。

那么,我想在这里你也看到了,孩子是因为自己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得到的是反驳与否定,所以才想着更换。接下来他选择的方向,或者说选择交流的人,肯定是不会给自己这些,而是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的。

而你看过手机反驳我们、否定我们么?

并没有。相反它还在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我们的要求。

这么乖这么好的伙伴,对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吸引力呢?

于是,被现实、家人、朋友冷落的孩子,就与手机成为了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看来能被人接纳,真的会很让人上瘾呢。

我爱上了自己

最近几个月不是一直在往健身房跑嘛,所以也结识了一些里面的常客。相对于我这种就只是跑跑步、简单做做器械的,这些朋友要认真的多。当然,回报也多,无论男女各个身材都称得上不错。

正是应了那句话"保持的越好的人,越喜欢锻炼"。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遇到的另外一位朋友,是他妻子来找我的,而原因就是,"丈夫每天都要在健身房呆两个小时以上,孩子生日都不参加"。同时还存在着,"不让去就吵架"、"即便受伤也坚持去"这样的状况。确实也有一些运动上瘾了。

后来有缘与其丈夫有了一些接触,了解到,几年前他是一个身高164,体重200多斤的大胖子。生活中因为自己的"特点",经常受到身边人的嘲笑、路人异样的眼光。这让他十分的自卑。

有一次同事们一起吃饭,专门给他搬了一个看起来特别结实的凳子。可能本意是为了他好,但却让他非常受伤。于是就下定决心要锻炼。

要说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坚持的有些辛苦,隔三差五才去一次,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而现在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去的次数越来越多,身材变得确实越来越好了。

这让他非常非常的自信。现在的妻子是他一直在心中仰慕,没敢表白,在自己改变了之后才敢向她吐露心声,然后经过一点点努力才在一起的。

他很感谢锻炼。

说到之所以坚持,他表示"我总怕不锻炼了,这一切都没有了"。

通过健身与塑形,他确实赢得了不少东西。只是从他的最后一句话里,我想你也能够感受到浓重的焦虑。也就是,虽然他拥有了,但是他不觉得这些是因为自己而存在的,而是因为自己健身了,或者说因为健身而存在的。

这样的话语里还是包裹了厚重的自卑。

与其说他通过锻炼变得自信了,不如说是他将自信建立在身材变好的基础上,而没有建立在完整的自己、真实的自己之上,一旦这个基础没有了,深处的自卑就又暴露了出来。而他之所以上瘾,便是一直在借助健身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健身与自己产生浓厚的联系。但也不自觉的忽略了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他对健身的成瘾,是基于他爱上了健身后的自己、健身后的收获。但无奈的是,他自己并不爱自己。

在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三个主要的方面:

1、 频繁使用

· 依赖外界解决自己的问题

· 自我得不到锻炼

· 因为缺乏锻炼而更依赖

2、 不断反驳

· 得不到共情与理解

· 灵魂寻找可以安身之所

· 不反驳的外物、接纳我们的人成了我们的依赖

3、 爱上自己

· 我不认可现在的自己

· 努力改变,爱上改变后的自己

· 爱上的依然不是自己,所以停下来就会焦虑

而这三个方面,透露出了我们需要我们的生活是利于自己的、是适合自己生存的。这当然是经由蛮长的人类进化史演化来的生存本能。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这个正常的本能之上走偏了。也就是本应是我们通过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来解决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让自己与环境和谐相处。可是我们因为能力不足、认知不够、贪图安逸等原因,而选择过分的依赖外界。就像那位不断吸烟的朋友、借手机减压的孩子,以及用健身美化自己,并爱上"健身后自己"的那位丈夫。

而如果你稍微对比一下自己身上,或者周围其他人身上对食物、酒精、蹦迪、美颜等的上瘾,肯定也能发现上面的几条。

那么,我们再稍微梳理一下:

1、 现在我面前正有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但是现在我没有能力解决;

3、 问题不解决对我来说非常折磨;

4、 我积极的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5、 我找到有用的解决办法;

6、 我用解决办法缓解我的问题;

7、 问题重复出现,我重复使用;

8、 问题总会出现,我继续使用;

9、 我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10、 问题开始变复杂;

11、 我加大对办法的关注与使用;

12、 我因为方法给我带来的安逸、自身能力有限,选择依赖方法;

13、 我满意方法给我带来的结果;

14、 我依赖方法带给我的结果;

15、 除了这个结果,其他的我再也不想要了;

16、 继续不提高自己、继续沿用方法;

17、 形成了上瘾。

在这里面有两个核心点:第一点是,我们一开始的能力不足,这很正常,但我们没有意识到个人提升的重要性;第二点就是,我们不再主动锻炼自己、频繁的使用方法,像健身的那位朋友一样只想要方法带来的结果,而不接纳现在的自己。

能力不足的时候,就只能选方法、不认可自己,只认可方法带来的结果时,又形成了心理依赖。这想不上瘾都难。

而既然这是两个比较关键的核心,那也就需要从这两个核心出发来解决问题。

那么,每个人依赖的方面不一样,所以这里关于第一点只能给出指导方向,也就是:

1、 判断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依赖外界的;

2、 在里面有哪些是不可能改变的(吃东西),有哪些是可以的;

3、 分析可以改变的方面对应何种欠缺;

4、 提高自己欠缺的方面。

关于第二点可能就简单的多了,因为它的方向就是,无论我现在是否有依赖、依赖多少,我都需要尽可能的:

1、 把注意力挪到自己身上;

2、 挪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3、 挪到自己的提高上;

4、 挪到自己的尝试与挑战上;

5、 挪到自己的反思与自我重建上。

这时候对应的就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或者这样说吧,我们的能力本来就是一点点积累的,所以刚开始借助一些东西来实现不能实现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不去成长,就会逐渐变成依赖,而后演变成上瘾。

所以你看,成瘾不是天生的,而是经由一系列有意或无意的作用产生出来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我们不肯打磨自己、不肯成长自己。可面对生活,难道我们不需要打磨自己、不需要成长自己么?

我们需要,但我们很少去做。“明知需要,却不做”,我们还真是对自己“负责”、还真是“爱”自己。

我想你也明白了,这种虚假的爱,只是“成瘾”出现的帮凶。而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能够走出来,就需要真正的打磨自己、真正的成长自己,就需要我们能够真正的去爱自己。

你觉得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