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第27天,也许是时候,放下你的情绪了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澳大利亚山火烧了6个月、新冠肺炎全国封闭、美国流感感染2000万人、非洲蝗虫4000亿,还有神秘疾病、神秘病毒……即便是知道"天将降大任",也还是觉得一下面对这么多,有些沉重。你说呢?

不知不觉在家自我封闭已经有一个月了,这期间我把诸如《传染病》、《流感》、《2012》等评价比较好的灾难电影又找出来看了一遍。

大概还有不少有类似想法的朋友,因为在电影的弹幕中,总能看到有类似"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字眼。

这与"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相比确实少了一些韵味,可当我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看到人们开始互相鼓励的时候,除了感受到大家都挺正能量外,也意识到这场疫情正影响着每个人,而多数人在用鼓励他人的方式,在进行着自我鼓励。

是啊,从操心父母"什么都不信",到操心父母"什么都信",这场疫情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种下了"不确定什么时候结束"、"不确定自己会不会感染"、"不确定家人会不会感染",而由此诞生的不安、焦虑,化成了无人的街道、多于往日的采购量、不断刷着疫情相关信息,以及不断的自我鼓励。

情绪,总是需要一个宣泄口的,不是么?

在疫情爆发的刚开始,我同朋友一起去买口罩。那时候并没有强制性的封闭,但很多门店也都自发的关了。而一路上朋友一直在抱怨"这吃蝙蝠的人真该死"、"也不知道会不会传播到这里"。伴随着情绪,开车的速度也较往日高了很多。

我想这种表现,换做谁都能看出来,他这会儿处于情绪中,而且情绪有点重。

但为什么他会有这些情绪呢?

有一个最直白的答案是"因为有些人做了不该做的事儿,让他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代价"。

可那时候美国的流感已经感染了有约1200万人,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为何不见我们有如此多的情绪与抱怨呢?

"那是美国,不是中国"、"美国发生的事儿,我们担心干嘛"、"美国和我们这里还远呢"。是啊,美国与中国隔着这么远的距离,病毒哪儿那么容易传播到这里,我们干嘛要担心呢?

我不否认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同样也暴露出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有点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这让我想起了《流浪地球》里的台词,"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只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每个人和这场灾难息息相关"。

是啊,武汉和我们这里不过几个小时的路程,平日里往返武汉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从"事不关己"到"就在眼前"的转变,让他开始有了担心、焦虑和不安。

你说,都发生在眼前了,谁会那么淡定呢?

确实,任何生物,从细胞到本能,都在完成一个最基本、最原始的目的——生存。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正受到,或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内心就会诞生出相应的焦虑、不安、担心与慌乱。我们在怕,怕问题变严重、怕自己被感染、怕家人被感染。于是被内心的不安与焦虑稍微一推波助澜,口罩和双黄连便脱销了、超市出现了哄抢,我们也每天不停的刷着相关消息,期盼"拐点"快些出现、数据能降下来、特效药能快点问世。

我还记得,在央视报道了双黄连有效的第10分钟,我的朋友圈就有人晒出大家在24小时药店外排队的图。而那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处于非湖北地区的我们都有如此表现,可想而知处于湖北的朋友,那些日子承载着多大的焦虑与煎熬。

昨天,听一位在武汉做志愿者的心理同行讲最近的一些情况,说组里接待了一位因为疫情先后失去多位家人的女性。这位女性也不是自己主动求助,而是领导觉得她"经历这么多事情,需要关心关心,就让她和志愿者交流交流"。过程中她并没有讲太多关于自己遭遇的事情,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只是匆匆的说了一些,然后抛下一句"我没事儿,还有事情要忙",就离开了交流群。

"虽然她并没有讲很多,但是只是想想她的经历,我都感觉心很疼。我很想做点什么,可我也知道,这时候与其勉强她感受到关心、情绪好起来,不如给予尊重。很难想象,她该是一个多坚强的人,才能在这时候保持克制与理性"。

可能相对于你看到的一些基于无助、悲凉、牺牲的发声,这个故事太过平淡。但为什么,你只在意那些呢?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在自媒体平台有几十万粉丝的同仁,他说,"我发的疫情期间如何做自我心理建设的东西,就一千多人看,但是发一些接触到的故事,尤其是比较悲伤和带有牺牲的,阅读量却有几百万"。

似乎相对于一些真正需要做的、真正需要铭记的,我们更倾向于去接触一些能撩拨我们情绪的。

大概,就是因为我们太难感同身受,所以才会在这段时间里连着看一些有关灾难的电影、所以才会不在意美国已经感染2000多万人的事实、所以才会排斥从武汉归乡的朋友、所以才会事不关己的时候总是高高挂起、所以才会只去看故事。

而这又会带来什么呢?

在平时的辅导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刚接触的时候情绪确实比较重"的朋友。在交流之后,情绪有了缓解。他们会说,"果然专业还是专业的,能让我不那么难受";而又过了几天,也会告诉你"我现在不难受了,谢谢之前的帮助,随后有需要我会再找你的"。

当然,能够有所改善这当然是好事。但这里有两个非常大的误解:

1、 把咨询师当作协助他们在情绪上好起来的工具;

2、 认为只要情绪好了,就是问题好了。

可情绪不是问题、难受也不是问题,它们都只是问题的表现罢了。而接着意料之中的,没过几天,这些朋友就又陷入了类似的状况里。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难受和负面情绪给了我们"去做些什么"的动力,于是我们开始求助、开始去医院、开始去抢购物资、开始去当志愿者。可被情绪包裹的我们,只顾着用行动宣泄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却不自觉的忽略了一些真正该看到的问题。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那位一起买口罩的朋友,因为全国数据逐渐变好、我们这边的确诊病例也都出院,而逐渐恢复了和之前一样的脾气,变得也和之前一样。他的状态确实好起来了,但是自己情感不独立、缺乏自我意识、容易被情绪影响、对情绪耐受性比较差等问题,还依旧存在。而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也还是会因为这些而吃一些苦。

这一点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只顾着关注情绪、关注情绪的好坏,觉得情绪好起来就代表没有问题了,那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还会继续重蹈覆辙。

个人的人生如此,生活本身又怎么会例外呢?

几年前我们因为野生动物栽了一个跟头,特效药还没有研发出来呢,今年又因为野生动物栽一个跟头。

这样的重复,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我并没有想说有情绪、想让自己情绪好起来是有问题的。但在情绪稳定了之后,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去看到之前这段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在随后的人生中,去基于启示不断的完善自己。

这可能需要我们去直面一些东西,比如自己身上的缺点、自己深层的欲望、自己的阴暗面。我也明白,对一些朋友来说,他们习惯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己想看的"、"自己喜欢的",面对这些可能有些不容易。

但考虑到这些可能带来的风险,我觉得这些不容易稍微克服一下还是必要的。更何况,我们本来就是"积极与消极的结合体",拒绝这些只会让我们的自我变得不完整。

而就是这份不完整、这份拒绝、这份只想要"好的情绪体验"与"好的感受",才让我们不自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自觉的变成了历史、自己人生的"局外人",不自觉的深陷"虚假和谐"里,很容易被事情影响,又很容易重蹈覆辙。

所以,放过自己的情绪吧;所以,别再那么执着的想让自己一直处于"好的状态"里。任何一段经历,都在提醒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也都在提醒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想,你也并愿意自己在未来总是重复某些错误,那也许尝试利用眼前的时间,去看到一些东西是必要的。你觉得呢?

如果你也认同这一点,那可以尝试:

1、尝试觉察、记录自己现在有哪些情绪、哪些反应;

2、不着急由着情绪控制自己,而是尝试思考这些情绪、反应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什么;

3、面对这些我能做些什么。

而我想,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当你能收获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价值和快乐;而当你能持续收获,那重蹈覆辙的可能也就降到了最低。我们总担心未来,而只有不断前进的自己,才能弱化未来的不确定,不是么?

感谢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