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让人变得“不可替代”?

 老友手札 2020-07-0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自从接触了心理学之后,每天似乎都在跟“不够独立”、“你要活成自己”、“你的自我还没成长起来”这样的词句打交道,就好像“不能活成自己,是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样。

不不不,应该自信点,应该非常确定的说“人如果不能活成自己,确实会出现很多问题”。

但我想,可能这样说会让你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人都活成自己了,是不是就会被大众抛弃呢,毕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那个显得异类的,总是会遭遇排挤或者暴力”。

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因为单个的我们,在现实面前是极度脆弱、难以生存下去的。所以我们需要群体、需要活在群体中,群体会让我们感觉有力量、会让我们有安全感、会让我们有踏实感。

而群体的力量,一方面是来源于它具有庞大的人数,一方面是它在庞大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即,实现了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

而后者是重点,因为单有人数也抵不过自然的优胜劣汰,只有充分的团结、充分的协作,才能让群体得以生存、发展。

这似乎就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必须成为群体的一员”、“我们不能活成自己”、“只要我们在群体里,群体就有我们的位置”。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我见过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几十年的人,最终因为公司改革而被辞退,没能安然退休、我也见过深得同事喜欢,工作能力还可以的人,被新招聘的更有能力的人替代、我还见过谈了多年恋爱的两个人,其中一方因为偶然遇到的另一位异性,而果断的结束了这段感情。

群体中有多种多样的位置,我们也会寻得自己的位置;

但群体中的位置并不是特意为某个人留的,我们有幸寻得了某个位置,却不代表这个位置就是属于我们的;

群体提供的位置,是要求待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能提供群体需要的价值,而一旦我们不能再提供价值,那我们也就会失去这个位置。

我们需要群体,因为它能保护我们、能让单个的我们充满力量;群体也需要我们,但是群体需要的并不是我们的数量,而是我们为群体提供的价值。

所以,群体内部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它也会去筛选、去淘汰、去留住那些它需要的。

而需要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也就必须为了能够继续留在群体中,去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可以不被轻易替代。

确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如果放在某些位置上,比如一般体力工作,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都能够轻松的胜任这份工作。那这时候,这些可以胜任的,都是可以被轻易替代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与他人又没有那么大的不同。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否定“你是独一无二”的这个事实。但如果相貌上的独一无二、性格上的各有特点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特色,那这份独特其实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的普通。

那到底,我们该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具自己的特性、更具价值、更不容易被社会自然淘汰呢?

这个问题还得稍后才能回答。

因为此刻我们将样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归类到普通之后,就需要找到一个每个人都有的、能够进行公平对比的、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特点。不然大家都是“普通”,就都成为绝对可替代、绝对会被淘汰的人了。

“我思故我在”、“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我想很多朋友都听过。只是不知道大家对这两句是怎么看的,以及当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大家能看到什么呢?

而答案必然像第二句话说的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看法”。

话还是原来这两句话,没有任何改变,但是每个人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那么,没有改变的话就代表了适用于所有人、代表了公平;我们都能对这两句话产生看法,这也代表了公平;而我们对同样两句话却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那么,建立在“公平”之上的不同看法,其实就是我们“独特性”的佐证,是可以拿来进行对比的。

而我们再反观“我思故我在”,它是否也包含了“想法佐证了一个人确实存在”这样的意思呢。

“想法”、“看法”是我们在接触到相关信息后,通过认知加工出来的结果。而不同的结果,则代表着我们存在着不同的“认知”与“认知体系”。

那么,如果要对比的话,对比的不是想法、看法,而是产生它们的认知体系。

什么是认知体系呢?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

我眼前摆放了一些东西,首先我得有“它们是什么”、“它们能做什么”的知识;

在知道它们是什么、能做什么之后,我会按照自己从小到大在种种因素(原生家庭、电影电视、社会观念等)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侧重点、出发点、落脚点、角度、标准、习惯等去对我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属于自己的解读;

有了解读,我们还会根据对当下状况再解读(如这样说是否合适),去选择性的调整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那么,完整的体系就包括两部分,即,知识体系与认知习惯。

这时候可能你还会有一些轻视,因为知识体系与认知习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请思考一下:

当领导或者另一半讲出一句话,我们只能解读出表面的意思,而不能真正的揣摩透他们的真实用意时,能做的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大概有多少呢?

当我们正经历问题,可面对的东西却完全不认识的时候,我们也就会因为“得不到准确的信息”,而一直被问题困扰。

当别人非常真诚的和你讲述了他的赚钱经验,你却理解不了或者理解不到位的时候,你自然也就学不会这些东西,“人永远赚不了认知之外的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几位朋友在一起,他们聊着他们的共同话题,你却因为对这个话题没有概念和了解而参与不进去,那就很尴尬了。

所以,在心理圈里除了“人永远赚不了认知之外的钱”这句话之外,还有一句“人只会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或者再直白点“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

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能够产出属于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思”才存在,而“思”存在,“我”才真正的存在。强大的认知与认知体系,使得“我”变得强大、更有价值;属于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认知与认知体系,才使得“我”是我,而不是别人。

这一切除了让我更能成为我之外,也使得自己不会轻易被取代。

没错,“我”是什么样的,并不是由我的外貌、性格决定的,而是由“我的认知和认知体系”决定的。因为,由此产生的带有明显个人特色的想法和看法,会变成我们的言行,而我们的言行,则是他人评价我们的唯一参考资料。

那么,这会儿可能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如何塑造属于自己的、强大的认知体系。

在这里我并不想给你详细的办法,因为我走的路,未必适合你。但其中有这样几点,我觉得是可以主要考虑的:

1、 触类旁通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要只读感兴趣的书、不要只做感兴趣的事;

2、 阅读是实现知识积累的捷径,但请一定不要只看黑体字,通过完整的阅读,去搞清楚整本书背后的逻辑、结论是为什么产生的,这比只记黑体字要重要的多;

3、 增加在现实生活中的历练、增加历练后的反思与复盘,同样也是积累知识的捷径,而这时候,你不仅要看到每天的收获,还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自己;

4、 你可以尝试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世界,而不是只局限于理性、感性或者父母告诉你、朋友告诉你的角度,你需要通过足够多的角度去看到足够多的侧面,这样你才能诞生相对完整的属于自己的认知;

5、 永远不要在没经过思考的时候,就说“不知道”;

6、 永远不要半途而废,解决瓶颈,你会收获更多;

7、 不要着急去了解世界,你要做的是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尝试“跳出来”去看待自己;

8、 不要痴迷于学习他人的方法、不要知道“自己有问题”之后,就让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要试着搞清楚背后的逻辑,而后根据逻辑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东西。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