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疾病(绝经前后诸症)针灸治疗方法

 chi_ping 2020-07-08

妇科疾病(绝经前后诸症)针灸治疗方法

妇女在绝经前后(约45~55岁)出现三三两两,或轻或重,或久或暂的一些证候,如月经紊乱、轰热汗出、阵发性潮热面红、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烦躁易怒、情绪易于激动或情志异常、失眠心悸、浮肿便溏、皮肤感觉异常等等,可持续3~5年,称“绝经前后诸症”,亦称“经断前后诸症”,现代医学称“更年期综合征”。本病严重时可影响生活及工作,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如何使绝经前后妇女顺利度过更年期进入老年期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现代医学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出现垂体功能暂时性亢进,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新陈代谢障碍,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等即致出现错综复杂的综合症候群——更年期综合征。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天癸将竭,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亏虚。或因肾阴不足,阳失潜藏,肝阳上亢;或因劳心过度,营血暗伤,心血亏损;或因肾阳虚衰,失于温养,导致脾胃虚弱;或因脾失健运,痰湿阻滞,造成痰气郁结。肾是其他脏阴阳之本,故肾的阴阳失调可导致肝肾、脾肾、心肾等多种病理改变,从而使本病证出现诸多表现。

【临床表现】
肝阳上亢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经来量多,或淋漓漏下,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心血亏损证:心悸怔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甚或情志失常,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胃虚弱证:面色白,神倦肢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泄,面浮肢肿,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痰气郁结证:形体肥胖,胸闷多痰,脘腹胀满,暖气吞酸,呕恶食少。浮肿便溏,苔腻,脉滑。

【治疗】
(一)毫针治疗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益水涵木。取足厥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补泻兼施。
处方:太冲、太溪、百会、风池。
方义:本组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益阴潜阳。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二穴相配,前者益阴,后者平肝,功在增水涵木,合百会、风池可治头目之眩晕。
配穴:心烦加大陵;烘热加涌泉、照海;腰酸痛加肾俞、腰眼。

2.心血亏损症
治法:补益心血,交通心肾,取背俞穴为主。针刺补法,酌灸。
处方: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方义:取心俞以宁心安神,配脾俞、三阴交,用补法或灸法,健脾养血,以益生化之源;取肾俞与心俞相配,既能补养精血,又能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
配穴:失眠加神门、四神聪;心悸加通里;五心烦热加劳宫;神志失常加人中、大陵。

3.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脾养胃。取俞募、足三阴经穴。针刺补法,并灸。
处方: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
方义:取脾俞、胃俞配胃募中脘、脾募章门,补益脾胃;合强壮要穴足三里,补益中州以助运化;合肾俞补益命火,温煦中焦,以益后天。
配穴:腹胀加下脘、气海;便溏加天枢、阴陵泉;浮肿加关元、水分、足三里。

4.痰气郁结证
治法:理气化痰。取任脉、足阳明、太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膻中、中脘、气海、支沟、丰隆、三阴交。
方义: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气滞,失于运化,则痰湿内阻,故取膻中、中脘、气海,理气导滞;合手少阳三焦经穴支沟,调理气机,气机通畅,脾胃健运,则痰湿可除;更合于丰隆、三阴交健脾化痰以治其本。

(二)耳针疗法
取穴: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肝、脾。
方法: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隔日针刺1次,或耳穴埋针。

【古方举例】
1.经闭久,忽大崩,复大绝,后又大行不调者,刺丰隆(六分,止血)、石门(五分、断经)(《医部全录》引《丹溪心法》)。
2.妇人五旬经断再行,或多或少,或瘀或红并下,腹中气满如胎孕,天枢、中脘、气海(各五分,立愈)(《医部全录》引《丹溪心法》)。
3.月经断绝: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医学纲目》)。

【注意事项】
1.对经断前后诸证的患者应加强心理治疗,鼓励患者以乐观态度对待老年的来临,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在治疗同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更年期的保健知识,使家属了解更年期症状、对患者给以同情、安慰和鼓励。
3.要定期作健康检查和妇科检查,以排除或及早发现器质性疾病。

【验案选录】
例一 禹××,48岁,教员。于1973年3月5日来诊。
主诉:近2年经量多,提前、错后,经期不准。经常头晕,头顶痛甚,剧烈时呕吐,心烦易怒,有时晕倒,夜间难以入睡,睡后多梦。检查:脑血流图(一),脑电图(一),眼底(一),血压120/70毫米汞柱。神志清楚,瞳孔等大,心律失常,肝脾未触及。脉弦细,舌红苔少。
证属;肝肾阴亏之更年期综合征。治以滋阴补肾,清肝凉血。
治疗:内关、神门、印堂、风池、太阳、太冲、血海、三阴交。平补平泻,每日针1次。3月8日,头晕、头痛减轻,但睡眠仍不好,续继按上穴针刺。3月16日,经刺8次,精神畅快,头脑清舒,夜梦停止,能睡通霄,诸症消失。唯月经量尚多,给知柏地黄丸口服,以善其后。
按:更年期综合征,原是症候群,多属于中医的“眩晕”、“失眠”、“脏燥”范围,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血分燥热所致,治当清热、凉血,滋阴补肾,故针刺血海,可凉血分之热;内关、神门以安神清心;风池、太阳祛风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可滋阴舒肝;太冲以平肝阳。
(毕福高:《针灸治验》118页)

例二 曹××,49岁。
主诉:近二年来月经量多,或提前,或错后,经期不准经常头痛头晕,头痛以巅顶为重,头痛剧烈时伴有恶心呕吐,心烦易怒,夜不成寐,脉弦细,舌红少苔。
证属:肝肾阴亏,肝阳上亢。
治疗:内关、神门、印堂、风池、太阳、太冲、血海、三阴交。每日针一次。。经8次治疗,头脑清舒,夜寐已佳,精神也好,诸症消失。
(杨长森:《针灸治疗学》104页)

例三 某女,52岁,近2年情绪不稳,易怒、易哭,近1年来又失眠、头痛、多汗、潮红及腰腿痛。取耳穴神门、子宫、卵巢、小肠、交感、内分泌、三焦及心、肝等穴,配脑、枕等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周贴换1次,两耳交替。经本法贴治2次,失眠、头痛好转,4次后情绪较稳,治疗8次自觉症状消失,心情豁然开朗,又巩固2次,达到临床治愈。
〔吴新立:《中医针灸》1991年1期52页)

例四 黄××,46岁。
主诉:三年来经常头昏耳鸣,心悸多汗,性情急躁,夜寐不宁,面部阵发性潮红,背部有热感下行,经多方治疗,收效不著。月经初潮14岁,经期天共生四胎,一男三女,人工流产2胎,月经4~5年前即不规则,血量亦多少不等,经内科、妇科诊为:经绝期症候群。开始服药时有效,继而即失效。一年后出现面部阵发性潮红、多汗、性情变得急躁易怒,思绪纷乱不能控制,夜间尤甚。见丈夫用耳针治疗有效,要求治。
治疗:子宫、神门、心、内分泌、小肠等。隔日1次,用轻手法进针。15次后渐能入睡,思绪较前安定,心悸情况亦较前为少,但出汗及面部潮红仍然存在。第二疗程(共30次)因工作忙,未能按时来诊,改为前5次为隔日1次,后10次改为每周2次,到疗程结束时,出汗情况减少,面部潮红每周偶有一次。仍在续继治疗中(第三疗程)。
(许瑞征:《耳针研究》296页)

注:本文摘自《妇科针灸经验集》,作者:刘喆,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