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踞龙盘古罗城

 汨罗江屈原文化 2020-07-09

南楚古罗文化探秘(1)

                           虎踞龙盘古罗城

                                                                                                  文/彭仁满

古罗城在屈原区的眼皮底下,已经埋藏了近2000多年。这个附属于或者溶合于楚文化中的罗城,很难找到完整的历史记载。

罗子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它像一粒尘埃足可让历史的风将它吹散。但因为伟大的爱国诗人“诗祖”屈原在此地定居九年,最后在罗渊自沉殉国,使汨罗江成为了世界名江,成就了一个“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后来“诗圣”杜甫魂归此处,从让古罗小国之名广为知晓。

前几年《芈月传》全国热播,“天底下,没有一条江有汨罗江那么美!多少回,我在梦里回到家乡”的经典台词,又将探寻芈月与罗子国的关系推向热搜。

近年来,南楚文化及洞庭湖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个古都再次引起考古专家们的关注。一路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跃升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追寻南楚古罗文化,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1、一个捕鸟而王的部落

从相关历史的记载中,罗国本是一个善于捕捉飞禽走兽的部落。

罗(羅),汉字的原意为捕鸟的网,是顶部挂在高处的锥形网,故有“天罗地网”之说。

相传,公元前约21世纪初期大禹建立夏王朝时,因罗氏先祖祝融之后陆终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封陆终第六子季连于河南罗山。

河南罗山是大别山的支脉,山高林密,众多飞禽走兽出没。山丘用于农耕的土地稀缺,因此罗人的生物链条就接在了捕鸟打猎之上,而练就了罗人善于用罗网捕获鸟兽的本领。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云:“罗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商末,他们的先祖就有人被选用到周朝掌管鸟兽,收纳四方诸侯贡献的奇珍异兽,被称之为“大罗氏”,从而诞生了一个罗部落。

罗人本是楚人的分支,共同先祖是祝融(吴回)后裔季连穴熊氏之芈姓,以羊为图腾,所以罗部落一直与荆楚如影相随。

公元前约1258年前后商王武丁大肆征伐、驱逐他们眼中的南方蛮族--夏朝荆楚。荆楚被迫迁移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

荆楚部落和罗部落有兄弟之关系,他们在此相安无事几百年,在各自的轨道成长壮大。

商朝末年,公元前约1046年,荆楚部落首领鬻熊,罗部落首领匡正,为了回归中原,均率族投奔周文王,参与了灭商战争。西周建立后,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丹阳,建立楚国。罗部落封地为鄢(宜城),建立罗国,虽然两国都只是个方圆50里的弹丸小国,但他们的地位获得“国”的认同,因此对部落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史传熊绎建国时,连祭祀的贡品都没有,不得已只得到相邻的鄀国偷牛。从而产了“楚人偷牛”的典故。楚人在熊绎带领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创业,国力逐渐增强。罗部落虽然也有所扩展,但跟楚比较,在时光的流逝中已经慢慢变成了楚人眼中的“小弟”。

虽然罗国在楚国的身边名正言顺地生活、繁衍、平安发展达四百五十年之久,但历史的逻辑往往是不强则弱。在弱肉强食、七国争雄的时代,这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

楚国日益强大,露出了争霸中原、回归中原的面目。为扫清霸业障碍,楚国首先做的就是不断茧食通途上的小国,以免后患。到了春秋初期,楚武王国势更加强盛,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就首当其冲,因此遭到楚国不的断侵凌。楚武王基本占领汉水中游以西地区后,灭罗事宜因此而纳入议程。

著名的“屈瑕伐罗”之战,让罗国凭借与楚兄弟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改写的时代。

2、一个因骄而灭的小国

清人顾栎高总结武王的战略意图时说:“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罗、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这是武王早已考虑成熟的战略安排。

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派屈瑕伐罗,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

斗伯比在返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官说:“大司马一定会失败。他脚步高抬,心飘浮起来了。”

于是面见楚武王,建议说:“必须给大司马增派军队”。根本没有把罗国放在眼中的楚武王听后哈哈一笑没有同意,回到宫中还把斗伯比的话当笑话告诉给夫人邓曼。

邓曼一听却急了,说:“大司马习惯了蒲骚战役得胜的战术,将会独断专行,一定会小看罗国。你对他如果不进行严厉的劝告,他将会不加防备。斗伯比大夫又岂不知楚军已经全部开出去了?这是骄兵必败啊!”于是楚武王派一名赖国在楚国做官的人去追屈瑕的大军,可惜没有追上。

果然,屈瑕刚愎自用,在行军途中还宣令三军:“对我进谏的人要处以刑罚。”

由于轻率布局,楚军到鄢水岸边后,不按次序渡河,过河后就没有序列了,加上根本没考虑到失利,常规的后退防备工事也没有修建。到达罗国后,就遇到了罗、卢、戎三军联合的两面夹击,楚军大败。

楚军败退到治父荒山谷后,屈瑕自缢。其它幸存的将领也自囚,等待武王处罚。

楚武王听到失败消息后痛哭到:“这是我的罪过啊。”于是对将领都免去了处罚。

鄢水一战,是罗王班公率领罗国之师,与卢、戎两国之军密切配合,取得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之战果。以“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终结。

楚罗鄢北之战胜利之后,罗国臣民自以为大功告成,滋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沉浸在沾沾自喜之中,忘记了所处的危险环境,由骄而淫,加之罗夫人季姬“行淫辟,求利于外,不能亲亲”,罗王用人不当,不能很好地团结内部,以至众叛亲离。实际上怪罪于季姬,是有些冤屈的。因为这次事件并没有动摇楚灭罗的战略安排,所以“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

武王灭罗后,为防北进时可能遭到罗民的干扰,也为了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便把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罗这时成为了楚的附庸子爵国。楚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夯实了基础。

亡国之罗,子孙便由芈姓、熊姓改为罗氏,或罗侯氏。宋罗泌《路史·后纪》云:“罗……后入楚,有罗氏、罗侯氏。”罗人大部分溶入楚国,但也有一部分罗人不降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四川定居阆中,成为楯蛮七姓之一;其中一支迁入今湖南西部融入土家族,一支继续西迁北胜县成为彝族人;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还有一支又向西南迁徙,从滇南深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吞并了暹国而合称为暹罗国,而成为今泰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690年,人到中年的楚文王继位,这位锋芒毕露的楚王加快了成就霸业的步伐,并占领了江汉地区。楚史载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

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解决郢都的安全,公元前689年命令罗王率领归服楚国枝江罗族,迁至汨罗江流域。

迁罗保郢都安全,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巩固湖南东北部地区的势力,才把罗放入了长沙洞庭郡与郢都之间“南北夹击”之地,方便控制罗国有效开发这片土地,建设一个重要的东部军事要塞。

历史记载:“楚子以驿至于罗汭。”《水经注》“汨罗口,春秋之罗汭也。”所以楚文王还在磊石山设立军事驿站,派出楚子监管。

只要回顾一下楚人控制湖南的历史,我们就会明白迁罗的安排。

楚人南进有两条线路,楚厉王最先进入湖南西北洞庭湖一带,楚武王时澧水流域和沅水中下游地区,已成楚国势力范围,楚国在此设立了黔中郡,窑头古城成为黔中郡治。

另一条线路是从洞庭湖东部南下,则是从楚文王迁罗开始,楚成王时又将其附庸国糜子国遗民从今湖北十堰迁徙到今湖南岳阳,并在此修筑东、西两座城池,与罗子国罗城构成军事三角,其目的是巩固对洞庭湖东部的统治。历史表明,楚国最后沦陷的地区也就是洞庭湖东部。

楚共王时,楚国征服了洞庭湖以南地区。楚平王时,楚国沿沅水而上继续向西南扩张,占领了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黔中郡的范围也急剧扩大。到楚悼王时,楚国沿湘水而上向南推进,占领了湖南中部和南部,并在湘水下游和上游分别又设立洞庭郡和苍梧郡。与黔中郡一起形成西、东、南三角控制整个湖南和贵洲部分地区的局面。

3、一个洞庭东南的军事要塞

公元前689年,罗王带着罗民,顺着长江、洞庭来到其祖先黄帝所登熊、湘山所夹的洞庭青草湖东汊,发现熊山磊石山下楚人建有祭祀龙王的龙王庙,凤凰山上有黄帝张乐洞庭之野的凤凰台,而湘山黄陵山上建有舜帝二妃的黄陵庙,一下就找到了先祖南土的家园感觉,于是选择在青草湖东汊东岸后人名马头曹的地方修筑罗城。

罗人在此定居下来后,就把㵋水(今汨罗江)改称为罗水,把对岸之山改称罗山,把河泊潭改称罗渊、把磊石港名为罗汭,统辖今天的岳阳、汨罗、湘阴、平江等地域。

郭嵩焘在《罗氏族谱》序记:“湘阴,古罗国。罗始国于宜城西,为楚所逼,徙之枝江,又南徙之湘。汨水东北流,经故城西,谓之汨罗。故罗小国,而东西流蔓千馀里,后遂并于楚。历秦、汉,其苗裔无传。”

《通典》记“罗,秦县。汉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齐、梁属长沙郡。”杜佑《通典》称:“岳州,古罗国地”,是说隋开皇九年(589)以后建立的岳州,所辖地域大部分属古罗子国疆域。罗县自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分县西境建湘阴县,到唐武德六年(623)并入湘阴而罗县消失。

罗子国在此,形成汨罗江流域方圆5000平方公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但成为楚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而且成为了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南传的一个重要节点,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对罗城形态清诗人徐柱描述:“春秋罗子国,土城峙江浒。高可二丈余,围丕三里许。按位关四门,两山蹲如虎。”

作为春秋战国遗存,事关古罗华夏文明荆楚文明南传之脉络;湖南文管部门先后在1957年、1985年、1992年都进行过小、中型的勘探发掘。2013年罗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眼望出,“皇城”建设地旧时就是一处四水环绕的广阔土洲,前有两条小河,隔断出四个功能区域,形成四门。主建筑背东远有高耸的幕阜山系,面西前有浩瀚的湘江南洞庭;西南三十里是狮子山、边山、湘山(黄陵)山系,西北是磊石山、凤凰台、玉笥山系及汨罗江;南北两条山系正好形成罗城的南北护卫,罗城、边山、磊石就这样形成了楚国的要塞。

201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古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试掘。考古人员认为罗城遗址内存在春秋时期的遗存,但城址的修建(或重建)始于战国时期,汉六朝时期城址继续沿用,六朝时期利用战国古城的东、南城墙兴建了一个包含东西两个并列城圈的小城。

2004年12月,一件带鞘铜短剑,从汨罗高泉山出土,髹漆的剑鞘和鞘柄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依旧光芒四射,让人联想起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

高泉山出土的一戈上有铭文:“鄝叔义行之用”,为蓼国国君之弟义行所用之兵器。判断墓主是一位居于罗地的中下级武官,这是他在灭蓼国时的战利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汉阳诸姬(蓼为其一),楚实尽之”。而墓主能带兵参战,说明罗国军队也一同参加了灭蓼之战。由此说明罗子国来汨罗江60年后,已经建立了一支高度服从楚国指挥的军队;也说明罗国子民在此地经60多年披荆斩棘、围湖而渔、牧马放羊、围垦湖滩、杉木造舟的艰苦创业,已经把这儿变成了楚国兵源粮草供给的后方基地。

楚庄王时,打败郑国、晋国,成功“问鼎中原”,进入楚国鼎盛时代。楚宣王时“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到楚威王时,楚国进入最鼎盛时期,纵横家苏秦夸赞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传说公元前350年前后,罗王乘公凌甫因仕秦有功,被敕封侯爵,任长沙候。乘公凌甫为了复国,借助秦国的力量,收复了枝江旧地,并在罗城恢复了罗国称号,同时编撰罗人的世系源流和族谱,成为罗姓始祖。

大约公元前337年,就是秦宣太后芈月出生那年,楚国出于为北扩挺进中原而建设稳固的南方兵源粮草后方基地的需要,楚威王控制长沙,收复了枝江罗地,并将罗子国改国为县纳入洞庭郡管理。为防罗子复国,把罗国牢牢抓在手中,同时在罗汭(磊石)建立了湘水流域洞庭湖水军训练基地。

近年发掘的高泉、罗城桥、罗山疑冢等东周古墓葬群,年度跨越近2000多年,均以楚文化特征为主。考古成果也表明古罗城的建设年代跟史料记载的基本一致。

罗山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型春秋战国墓葬,是罗子贵族的墓葬区,明未清前后人传为屈原十二疑冢。在此发掘的有传世文物“罗国青铜器罗子戊链壶”,是春秋早中期的遗物。高泉山大型楚墓内出土的铜盘内有铭文“隹正月初吉乙亥罗子箴择其吉金铸其盥盘子孙用之。”这两件文物说明是名“戊”“箴”的罗氏子爵继承人所使用的生活器具,这是已发现的两处罗子国王之墓,说明罗子国保留了楚国子爵国的待遇。

更加让人惊叹的是2012年白塘乡民发现了楚青铜馨乐,有专家认为可能是《拾遗记》中楚怀王到磊石洞庭山作潇湘之乐时所留下的物件,证明古罗地的文化艺术也到达了相当的高度。

楚怀王即位初期,内部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外部与六国合纵,牵头打击日渐强大的秦国,干得还像模像样。但后来由于楚怀王误用佞臣,流放屈原,加上老是被秦国欺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到武关会面议和,楚怀王不听特意跑回来的屈原等人的阻止,前往武关被秦国扣为割让黔中郡的人质,怀王宁死不从,三年后命丧秦国,屈原也被接位的顷襄王再次流放。

公元前280年,秦国分三路攻打楚国,两年内先后攻陷黔中郡、巫郡、郢都。公元前278年,在罗子国已经定居9年的屈原获讯郢都城陷,自沉罗子国罗渊(河泊潭),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淮阳)。

公元前276年,楚国趁秦国攻打魏国之机,调集洞庭东部洞庭郡十余万兵力反攻失地,收复了长江以南15座城池。罗子国军队在此行动中是主力部队,因为受屈原殉国沉江影响,个个勇敢杀敌,展现出楚军“不畏死”的气势。因之罗子国城周边发现有大的士兵合葬墓,应该是此次战斗后集中安葬的。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楚国一度复兴。但公元前241年,由楚国牵头的最后一次合纵被秦国击败后,楚国再也无法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楚考烈王甚至不得不再次将都城东迁至寿春。公元前223年,秦国发起灭楚之战,俘虏了楚国第42代君主熊负刍,楚国灭亡。

秦国统一天下后,黔中郡并入洞庭郡。作为秦楚百年交锋前线的黔中郡,从此不复存在。罗子国也变成了洞庭郡的“罗县”。

因捕鸟而王的罗子国在历史的演变中,消失得不见踪影。但古罗文化,还依旧在端午龙舟的鼓点中精彩飞翔,闪亮在湖湘文化的天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