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怪国家禁止挖掘帝王陵,看看当年郭沫若带头,挖掘明定陵的损失

 汗青正浩 2020-07-09

封建时代的皇帝大部分都会修建极为恢弘的陵墓,帝王陵寝中的陪葬物品及修建水平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这也吸引无数人想去揭开埋藏于地下陵寝的神秘面纱,定陵作为我国首个专业考古团队发掘的皇陵,其中埋葬着万历皇帝神宗许翊钧,共耗费六年时间,花费八百万两建成。

1956517日国家主动发掘破土,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定陵中许多的文物在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刻便消失了,由此也对我国考古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为考古史上难以挽回的遗憾。

阴差阳错,原本未定为主要目标的定陵被率先发掘

195510月,由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为首起草了一份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是请求上级部门批准发掘明成祖朱棣所埋葬的陵寝——长陵,并且在此份报告中还联合了当时社会上许多相关领域的人物,比如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中央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等

这份报告最终被批准了,从此,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化局共同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也正式进入工作状态。

但古时修建陵寝的匠人不可能没有考虑到未来会有他人重新打开陵寝,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下,都表示对于帝王的亵渎,因此长陵的发掘工作并不顺利,尤其是明成祖朱棣所在的明朝采用的陵寝形式

据勘探,长陵地宫的封土形制为宝城宝顶形式,坚固无比,在当年要想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需要无数的能工巧匠和数以十万计的苦力数年建成,最终,长陵发掘没有了下文,考古团队最终选择另一个陵墓试掘,最终定陵进入考古团队的视野之中。

在多方勘探之后,发掘目标转向定陵,此陵墓是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陵寝。19565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工作耗时两年零两个月,直到19587月底清理工作大体结束之后才正式宣告定陵发掘工作的完毕,此次发掘出土了无数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物,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物品出现在世人眼前,仿佛无声诉说当年的历史。

无数珍宝重现于世,却因处理不当成为考古史上的一大遗憾

在定陵挖掘工作开展后,由于是初次发掘帝王陵寝经验不足加上技术设备的落后,光是寻找到陵寝的地宫入口就耗费了200多天,在真正打开地宫入口后,许多人都被地宫内恢宏的陈列惊呆了,之后考古队员进入地宫内,对陵寝内的陪葬品进行清理和保护。可这些考古人员大多数未有过实地的经验,虽知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还是酿成了一大差错。

首先便是陵墓中的木佣遭到了破坏,这些陪葬木佣共有八只木箱,分别陈列在万历皇帝棺床的南北两侧,在长达400多年的潮湿环境下早已经腐烂变质,完整的只剩下300多只,此时急需考古人员对这些木佣脱去水分进行清理保存,可当时我国哪有这种技术条件,最终导致这些木佣的水分全部流失萎缩,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坏。

之后便是丝织品,当时有人建议,说这些丝织品可以像古代的画作那样进行装裱,在其背后衬上韧性较大的舒展纸张,以便保存。

除此之外,大多数丝织品只是涂上了玻璃溶液和简单的处理,然后全部存放在了仓库之中,时间一久,这些在地下存储时间过长的丝织品便开始腐烂发霉,大部分都开始变硬变脆进而萎缩,用手轻轻一摸就变成了碎末。

有些袍服的处理方法也不尽人意,半腐的衣服沾染上了软化剂,时间稍久一些,颜色便开始加深,硬一块,再也展开不了。

万历皇帝的尸骨惨遭焚毁,连棺椁也消失不见

除了以上这些,最为重大的损失便是对万历皇帝尸体和棺椁的处理了,在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之初,在考古团队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郭沫若十分重视万历皇帝的尸骨,认为通过考察和研究可以找到古代帝王的生活习惯,印证和完善我国古代历史,由此对于万历皇帝尸骨的研究,也的确有很多发现。

但是1966,随着运动的开展,在当时人们眼中身为封建地主阶级典型代表的万历皇帝惨遭波及,万历皇帝与皇后的尸骨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周围还摆放着皇帝与皇后的画像及资料照片,当作是其封建阶级的证明,为了能够焚毁的更加干净,人们还专门拿了木柴摆放在尸骨两侧,便于燃烧随着一声令下,广场上燃起了一片火海,帝后的尸骨也消散在了历史之中。

若说这是时代所为,不可撼动,那么万历皇帝的棺椁遗失就颇有戏剧性了,1959930,定陵博物馆终于成立,当时的工作人员竟然复制了万历皇帝的棺椁,将原来的棺椁扔进了山沟,等到专业人员得知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失后立刻派人前去寻找,可最终也不见踪影。定陵的发掘虽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但损失的文物数量之大也的确令人扼腕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