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几年前,我也曾是高考落榜的一员

 老友手札 2020-07-09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未来几十年的命运,以及他们所在家庭接下来很长一段日子的悲欢,都被‘这两天考试发挥如何’决定了”。

出生、玩闹、成长、上学、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找一个还可以的对象……在还没真正出生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发展轨迹,就已经被世俗给安排好了。

接着好不容易玩乐、潇洒了几年,父母就在“还是得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这个观念的影响下,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就软硬兼施的推搡着我们,一步步朝着照世俗观念所指引的方向,以及“成绩好、好大学、好工作、好婚姻”这个人生规划往前走。

如若有幸走的还算顺利,则家人便会在“努力总算有了回报”带来的补偿效应、“孩子的未来不用担心了”带来的“巨石落地”、“期待终于兑现”带来的愉悦等的共同影响下心情一片大好,而一家人也因此能轻易的就欢欢喜喜;

可若“人生正常发挥”,路上出现了些许意外,那失望与焦虑便刺激着在失控边缘的高堂,并在短时间内便用心烦拉满他们的压力。接着,生活中稍微一点涟漪就会诱发一段时间的“血雨腥风”。

看样子,“这两天考试发挥如何”确实能决定一些东西。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十几年前呢,我也是这“八九”中的一员。

还记得那时候实行的是“先估分,再填志愿”的模式,所以评判是否会被填写的大学录取,主要参考的是往年的分数线。

而当时,我的预测分数高于目标大学往年的分数线,所以也就在周围人的强烈建议下填了一个双料一本。可最终结果呢,实际分数虽然略微高于预测的分数,但提档线却比往年高了很多,同时第二、第三志愿也录满了,所以,因为三分之差就无奈落榜。

分数出来后,身边人都觉得“太可惜了”,所以纷纷建议我再复读一年。可对于这个结果,我虽然稍微有一些失望,但也一直不曾觉得“落榜能决定我随后的人生”,所以考虑再三,还是选择“这次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于是谢绝了身边人的好心,与父母一道寻了个专科就去报到了。

那年暑假,家里面的整体氛围确实略微有点冷淡。但原因并不是落榜,而是父母因为曾强烈建议我报那个双料,所以心怀愧疚。

我想,大多数父母在经历“本来是好心,但没想到办成了坏事,还害了孩子”这样的状况时,内心都会愧疚吧。毕竟,在他们的心中,还是希望能尽可能的为孩子遮风挡雨、能尽可能的给孩子最好的、能尽可能的让孩子顺顺利利。

这份诉求,一方面是来源于爱,一方面与父母在尘世间摸爬滚打见多了黑暗有关,而还有一方面,则是源于父母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生命的延续。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可当孩子越长越大、需要面对的越来越多,父母能做的越来越少,甚至很多时候完全干涉不了时,这份诉求就会因为越来越难以像“孩子想吃冰棒,我这就去买给他”这样轻易就被满足,而催生出焦虑与不安,并希望借着焦虑与不安的影响,使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将失控变回可以掌控,以收获诉求的“继续被满足”。

于是,碍于焦虑与不安的影响,旗开得胜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寓意。

但说起来,最终的考试结果与“父母是否穿旗袍”并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努力,更多的是父母在“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尴尬的状况里,为缓解自己的焦虑、协助自己渡高考这个“劫”而进行的。

当然,他们并不是不爱孩子、不关心孩子的未来,而是在“干涉与掌控”这个范畴,他们能做的只有这些。

“父母能做的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虽然它读起来确实有些感伤,可却代表着,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干预将越来越少、子女将逐渐开始面对和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些年的辅导经历中,我遇到过不少学生时代被称之为“好孩子”的朋友。

其中不少在谈到曾经经历,以及“好孩子”、“乖孩子”、“乖”这些字眼的时候,内心都会泛起一些对父母的怒意与恨意。

乖巧与听话,并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而是建立在牺牲自我与压抑自我这两基础上。

人生的头些年,我们确实需要父母对我们有较多的约束,可在父母能做的越来越少的时候,如果父母仍旧执意进行干涉,那我们已经萌芽的自我意识,便会认为这是“外界对我们生存的威胁”,并会因为威胁和不得不继续自我压抑,而衍生出愤怒和怨恨。

我并不否认,父母在诸多层面确实是要比子女更成熟,可当“能做的越来越少”这一天到来时,其实代表着“是时候从子女的生活中退出来了”。因为父母“能做的越来越少”,也就对应了“子女能做的越来越多”。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父母为了缓解因失控带来的焦虑,而继续强势干涉孩子、孩子因为能做的虽然增加,但依旧不多,以及父母的干涉,便连尝试与练习的机会都失去了。那在面对自己人生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有一种潜意识的不自信,以及习惯性的渴望获得来自父母的认可。

那么,这种模式,如果遇到了落榜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段时间的腥风血雨在这时候都是小事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实属正常,而最重要的是,父母会因为落榜,而对孩子有更多的干涉、孩子会因为干涉,而觉得自己不被支持,进而变得更加没有信心、孩子虽然处于“能做的越来越多”这个时期,却因为干涉,而什么都不能做,进而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父母处于“能做的越来越少”的阶段,却还是勉强自己去干涉,则必然需要承担莫大的焦虑与压力;子女因为干涉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则始终难以成长起来,难以逐渐掌控自己的人生;父母过分关注干涉,没能传递给孩子“当下真正需要的东西”,延缓了孩子的成长;孩子活在“干涉与追求自我”这对矛盾的消耗中,不仅难以成长,还很容易越来越倒退。

若干年后,父母上了年纪,能做的变得更少,而孩子依旧撑不起整个家庭。那未来几十年的命运,确实就被两天决定了。

但我想你也看到了,决定“命运”的并不是落榜这件事,而是背后我们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

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去过好;自己人生中遇到的问题,只能自己去解决。而过好和解决,都不是如写考试那般,动动笔、动动手就可以了,它要求我们有实实在在的能力。

“能做的越来越多”,其实代表着我们拥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拥有了更多在“还有人罩着我们时”试错的机会、拥有了更多通过犯错,获得经验和教训的机会。

抓着这些机会,我们自然能使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的成长。

这时候,可能确实会有父母的一些阻挠、内心里的忐忑和不自信,可在“能做的越来越多”时去成长,要远比进入社会再去成长、再去试错、再去通过犯错自我修补付出的代价少。

如果抓住了这些机会,让自己真的慢慢成长了起来,那落榜带来的影响就会变得非常有限,或者说,它会自动变成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诸多波澜中的一小部分。

而那时候,人生的掌控权已经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的生活也更多的是由自己来决定。

从落榜到专科、从专科到专升本、从专升本一直到现在,这一系列经历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我们要把人生握在自己的手中”。

落榜、发挥失常,确实是挺让人难过的事情。但路还长着呢,可能性也还很多,千万不要因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失去对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信心。而如果经历这次跌宕,能让我们主动选择去尝试抓住自己的人生,那其实反而因祸得福。

毕竟最终,只有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才不会就那么轻易的被考试成绩、生活起伏主宰了命运。

而有幸不用经历落榜打击的朋友,也请不要把自己置身事外。

因为既然落榜不能决定人的命运,也就代表着“金榜题名”同样不能。因为最终,学历只对社会有用、对生活无用,而生活只在意我们自己有多少能力,以及能否一定程度的掌控自己与自己的人生。

看起来有些殊途同归,不是么?

所以,不要被跌宕束缚了脚步,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许多自己能做,且需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不要陷进情绪里太久,处理好需要自己解决的事情,人生才能往前走;

所以,不要因为有了结果而自我放纵,人都是要逐渐实现“自我约束”的。

这三个方面看起来挺空泛的,但实际它的意思是:

你可能会在如高考、学习、感情、工作等方面碰壁,可你还有接下来的人生。而你的人生始终在你的手中、你的生活始终由你决定,并且你始终拥有改变的机会。

最后,希望你能早些开启,并掌控属于自己的人生。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