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为何至死都不称帝?原因大概有三点,你比较信服哪一个?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曹操穷其一生掏空了汉帝国这座“百年老店”,位居人臣之极,只要稍微向前跨出一小步,便可上身登九五,成为统治亿万民众的皇帝。但令人费解的是,曹操竟然至死也没有迈出这一步,最终也没有登基称帝,这究竟是为何?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概有三点:

1.道义上的牵扯

曹操性格复杂,甚至可以说分裂,他虚伪而又真诚,暴虐而又仁慈,多疑而又信任,偏狭而又宽容,愚蠢而又聪明,言谈行事常令世人摸不清头脑,不按套路出牌。等到曹操坐上魏王的位子,天下人都认为他很快便会再进一步,摘掉东汉的牌子“另起炉灶”。可偏偏在此时,曹操却选择悬崖勒马,就此打住,似乎用行动向世人宣称:孤就是与你们这帮俗人不一样,这皇帝孤偏偏就不稀罕做!咋地?

当然这纯属我个人推断,其真实原因大概还是源于道义上的牵扯,来源于曹操不不愿背离初衷,不愿否定自己的过往。这看似很荒谬,但从曹操的复杂性格去分析,却未尝没有合理之处。曹操参加关东义兵讨伐董卓,及后来西迎献帝迁许,再然后征二袁、平刘表、击孙刘,都打着“尊奉汉室”的道义旗号,这旗号是曹操起兵的资本,起初也是曹操的精神信仰,虽然后来渐渐成了思想包袱,但曹操却终究不能、不忍抛弃。

因为一旦抛弃这安身立命的道义,便是对自己过往历史的全盘否定,正所谓“贞妇白头失守,一生清苦俱非”,曹操焉能没有畏惧?正因如此,曹操才会说出那句很经典,也很意味深长话:“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

2.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是个浪漫现实主义者,有宏伟的理想抱负,也有冷静的现实权衡,《述志令》可以看做是曹操的人生“自白书”,而其全部处世哲学就凝练在“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这九个字。“慕虚名”既是指辞官辞爵以博取谦退自抑的“美名”,亦是指在已身为帝国实际主宰的情况下,还要去谋求那如处“火炉”之上的皇帝位子。“处实祸”既是指失去权势后“己离兵为人所祸”,亦是指为谋取帝位需背负道德骂名。

更何况,此时的曹操并未一统天下,尚有孙刘两大集团与其对峙抗衡。如果不称帝,曹操尚能以汉相的名义对孙刘两家“发号施令”,把他们对自己的攻击视为对整个汉帝国的“叛逆”行为,并为自己的任何行动披上合法的道义外衣。一旦称帝,放弃对孙刘名义上的“控制权”不算,还将背上“篡逆”、“僭位”的骂名,反而给孙刘以攻击的口实。如此权衡再三,曹操觉得再进一步风险太大,代价太高,不合算、划不来,于是就此打消称帝的念头。

当然曹操也可能仅仅是搁置称帝的念头,待平定孙刘后再称帝也未可知,这不仅是曹操的志向,而且也是手下很多人的主张,比如其心腹大将夏侯惇。据《曹瞒传》及《世语》载,当初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等人认为应该先削平孙刘两家,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等到曹操去世,“惇追恨前言,发病卒。”由此可见一斑。

3.没有规划

曹操由将军、郡守、刺史,到司空、丞相,再到魏公、魏王,一路向上,一直前冲,但达到人臣之极的位置后,他似乎产生了迷茫、困惑,人生完全没了新规划。该不该更进一步,能不能称帝,常常令曹操踟躇、犹豫,除了道义上的牵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处世哲学,以及孙刘两家的对峙,其内心深处肯定还有一些顾忌,或许是人心,或许是难以名状的天命。

既然位居人臣之极,既然已是帝国实际上的主宰,既然汉帝国仅剩一块牌子,“另起炉灶”称帝,会不会显得“多此一举”?而且就算是称帝,那么新生的帝国该以怎样的面目示人?会跟汉帝国有大多本质上的区别?这些曹操可能想过,但恐怕最终都没有理出头绪。他或许在等待,但具体在等待什么,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清楚..

就这样,在踟躇犹豫中,曹操走完了自己的余生,正如他的葬所不明一样,关于他为何不称帝的真实原因,也一起埋入了地下,空留后人妄加论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