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后代在清朝最后一位封侯者,穷困潦倒,竟然盗挖十三陵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历代王朝开国后,为标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收揽前朝人心以示尊敬,往往会加封前代王室后裔,让他们祭祀先祖的宗庙,有时还会赠予封邑,这种方式被称为“二王三恪”制。“二王”即封前两代王室后裔为王爵,“三恪”即封前三代王室后裔为侯爵。不论是王爵还是侯爵,在封地内均可以使用前朝服色、正朔、称号、礼仪,俨然“独立王国”。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至元明清三朝,则只封前朝后裔以爵位,其中朱明皇室的后裔,在清朝被封为一等延恩侯。延恩侯爵位世袭,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但此时已不能穿着明朝服侍,不能采用明朝正朔,不能采用明朝祭礼,且必须提前向有关部门申请,“呈明前往”,跟元朝之前做法相比,实在是有名无实。同时,各代延恩侯每年能支俸银610两、俸米305石,生活标准跟前几代相比,也是大幅度“缩水”。

尽管如此,延恩侯在起初,毕竟还是个有地位的爵位,而且身份属于旗籍(汉军正白旗),每年还能支取数额不菲的俸银、禄米,对于无德无才的朱明后裔来讲,不啻于一份“美差”,所以觊觎者依然很多。从1724年朱之琏(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裔)开始受封,到1929年朱煜勋被取消爵位为止,共有12人担任过延恩侯。

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的名片与照片 

一开始,满清对朱明后裔还算客气,延恩侯还能得到足够的尊重,但时间一久,便没人再拿他“当盘菜”。到了清朝末季,承爵之人受到的俸银、禄米远远不及当初的标准,生计开始出现困难,到最后竟然落魄到衣食无着的窘境,尤以末代延恩侯朱煜勋为甚。

满清覆亡12年后(1924年),废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偶然间看到一份“宫门抄”(专用于公布朝廷内外大事的文件,即“邸报”),内容为“朱侯今天去明陵祭祖;延恩侯完成了祭扫明陵的使命,回来向皇上谢恩。”庄士敦大感惊奇,经询问后得知,这延恩侯便是朱煜勋,在清朝灭亡后依然从小朝廷领取微薄的俸银,并履行祭扫明陵的职责。

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 

庄士敦很好奇,便向溥仪建议召见朱煜勋,以了解此人的近况及内心世界。于是在当年924日,朱煜勋奉旨觐见溥仪,从住处羊管胡同进了紫禁城。此时的朱煜勋贫困潦倒至极,为了保持侯爷的“体面”,特地向某位前清遗臣借了一套官服,怀揣名片,大清早就赶到紫禁城面圣。溥仪见到朱煜勋后,只是勉慰客套一番,便打发他去见庄士敦,以满足后者好奇之心。

朱煜勋跟庄士敦畅谈一番,给这位洋国师留下朴实敦厚、礼貌自尊的好印象。庄士敦出于对朱煜勋的好感,便跟他讲以后准备找机会回访一番,结果却被对方坚决推辞。朱煜勋坦言自己生活潦倒、居处破败,会给洋国师造成不便。庄士敦无奈,只要请求为朱煜勋拍照留念,并得到后者同意。

溥仪老照片 

同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仓皇避难于天津。又过了些时日,听闻皇帝遭难的朱煜勋,深感当初圣恩浩荡,竟然借钱坐车到天津探望溥仪。此时的庄士敦仍在溥仪身边,在目睹这略近荒诞的一幕后,不由得在日记中大发感慨:“我想,在他跪在大清流亡君主之前,延恩侯的名字从未使他的状况好转过,但他还来此忠诚地感谢‘延恩’,而不久,皇上(指溥仪)也就同他一样,陷入隐姓埋名和贫困潦倒的境地。”

五年后(1929年),彻底失去俸银收入的朱煜勋,以“生计奇窘,无法维持”为由,向有关部门申请政府救济。内政部经研究其呈文,决定取消他的承恩侯爵位,而委以明陵保管委员之职,月俸为大洋50元,并列入财政部预算。按照当时的购买能力,1元大洋可以买16斤米,以今日米价2-4元计,50元大洋可购米800斤,合人民币1600-3200元,仅够维持两人基本生活所需。

朱煜勋曾住过的羊管胡同 

无奈朱煜勋家中张嘴吃饭的人口较多,这微薄的薪水难以满足所需,为解决生计困境,竟然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伙同他人一起,盗掘十三陵中某位皇妃的墓地。案件被查处后,193310月,有关部门下令撤销朱煜勋的职务,并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置护陵警察所,并抽掉陵户为警察。从此,朱元璋后裔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朱煜勋的下落最终也不为人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