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明朝极不安分的王爷,令四代皇帝头疼,最终被扔到铜缸里烤死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这个王爷生性顽劣,在幼年时便遭祖父厌弃,但却是其父一度最喜欢的儿子。因在战场上屡建殊功,此人一度将要坐上太子之位,但最终却功亏一篑。此后,他便开始骄横放纵、屡起祸端,在成祖、仁宗、宣宗三朝惹出了不少的麻烦,最终被侄儿扔到铜缸里烤死,结局极为凄惨。这个令明朝四代皇帝无比头疼的王爷,便是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成祖朱棣的次子,仁宗朱高炽的亲弟弟,自幼生性凶悍、言行轻佻,太祖朱元璋在世时,便对这个孙儿非常厌恶(“性凶悍...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见《明史·朱高煦传》)。在朱棣诸子中,朱元璋最欣赏以儒雅仁爱著称的朱高炽,并亲自立他为燕王世子。不过朱高炽由于双腿行动不便,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个人形象很差,常常让朱棣感觉不满意。

朱高煦生性凶悍、顽劣,令四代皇帝头疼

朱棣既然对长子心生不满,自然便给次子带来机会。朱高煦不仅相貌颇肖其父,而且勇武绝伦,曾在战场上多次救助朱棣,后者在感动之余,曾经对他说过一句意味深长话:“努力吧,世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见《明通鉴·卷十三》)这被很多人视为朱棣属意由朱高煦接班的信号。

然而等到朱棣篡位称帝后,却考虑到朱高炽仁慈贤明,而且又是父皇亲自指定的世子,而朱高煦虽然屡建奇功却过失太多,所以权衡再三,还是决定维持原状。朱高煦感觉被父皇当猴耍,便屡屡口出怨言,还时不时地在京城闹事,影响恶劣。

朱高煦自幼顽劣,被祖父朱元璋厌恶

朱棣对朱高煦既失望又担心,为防止他闹出更大的乱子,便把他赶到乐安,非有诏旨禁止他在入京。朱高煦对于老爹的良苦用心根本不买账,心怀怨念之余,便积极策划谋反,朱高炽虽多次致书劝诫,但后者仍不肯悔改(“徙封乐安州,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引文同上)。

等到仁宗、宣宗顺序即位后,非但没有追究朱高煦的罪行,反而对他刻意笼络,希望他就此打消造反之心,安安生生地做王爷。可朱高煦却把兄长和侄儿好意当做软弱的表现,在一番紧张地部署之后,还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举起了反旗。

朱棣为防止朱高煦出乱子,把他赶到乐安

宣宗获悉朱高煦造反的消息后,听从大学士杨荣的建议亲征,很快便打到乐安城下。城中军民听闻皇帝亲自来攻,很多人便想着倒戈,将朱高煦抓获后献城投降。朱高煦刚刚竖起反旗,便发现已经是穷寇末路,为避免落得被出卖的下场,便亲自献城投降。就这样,一场本来会给帝国带来大动荡的叛乱,竟然离奇地收场。

朱高煦被迫投降后,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不过宣宗念及朱高煦是自己的亲叔叔,不忍心将他处死,只是将其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算是给他们留了条活路。

按说朱高煦犯下的可是灭门大罪,如今却得到宣宗的宽宥,可称得上幸运至极。如果识相一点的话,朱高煦应该洗心革面、真心忏悔,给侄儿留下一个好印象,争取早日减刑。可朱高煦是个狂妄至极、死不悔改的主儿,不久后便因为一个作死的举动,把自己和儿子们送入鬼门关。

仁宗做太子时,差点被朱高煦夺去位子

原来宣宗某日闲来无事,便起驾到西安门,看看朱高煦改造得如何。等到了囚所,宣宗对叔父嘘寒问暖,关切的不得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者却趁皇帝不注意,伸出一脚将他绊倒。皇帝一时间狼狈至极,反观朱高煦却是得意洋洋。宣宗怒火中烧,便让侍卫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兜头扣住,想把他困在里面。

没想到朱高煦天生神力,只一会功夫便用头将铜缸顶起来,并扔倒在地。宣宗见状怒不可遏、杀心顿起,便命人将朱高煦锁在铜缸中,然后在周围点燃木炭,最终竟然将叔父活活烤死在铜缸中。随后,宣宗又下令处死朱高煦的几个儿子,算是彻底消除心腹隐患。朱高煦被杀时,年仅46岁。

宣宗将朱高煦烤死,并杀光其子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见《国朝献徵录·汉庶人传》。

史料来源:《明史》、《国朝献徵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