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叔宝之弟在唐朝做宰相,曾助李世民登上皇位,因与同僚吵架被免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隋唐两朝创建后,为平衡关陇集团的势力、收拢江南民心,曾拔擢过一批南方士人来做高官,这批人大多出自萧氏、陈氏皇族,而陈叔宝的弟弟陈叔达,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陈叔达是南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自幼相貌出众、才气甚佳,才十几岁的时候便能在宫廷宴会上即兴赋诗、援笔立成,令当时的大诗人徐陵惊叹不已(“善容止,颇有才学,在陈封义阳王。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仆射徐陵甚奇之。”见《旧唐书·陈叔达传》)。等到后主陈叔宝登基后,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并相继出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等要职。

陈叔达自幼相貌出众、才气甚佳  

陈叔宝在位期间荒唐至极,导致国势迅速衰落,从而给隋朝的进攻提供机会。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陈朝覆亡后,皇室成员被集体迁往长安,其中便包括陈叔达。不过在隋文帝在位期间,陈叔达却并未得到任用,他在政坛上的再度崛起,还要等到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在位期间,大量拔擢江南士人为官(这也是关陇集团跟隋炀帝决裂的一个重要诱因),其中陈叔达便被起用为内史舍人,参与诏令文书的草拟,数年后又外放为绛郡通守,成为坐镇一方的军政大员。数年后,晋阳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并派兵攻打绛郡,陈叔达深知李渊必成大事,所以很识时务地便投降了他。 

唐高祖即位后不久,便任用陈叔达为宰相

李渊久闻陈叔达的风度、才识,所以在将他招致麾下后,便加意对其拔擢、重用,刚进入长安后不久,便任命陈叔达为大丞相府主簿。陈叔达与记室温大雅一起执掌机密,参与起草军书、赦命及禅代文诰,在李渊代隋建唐过程中,将“笔杆子”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李渊非常欣赏陈叔达的才能,所以在登基称帝后,便立刻任命他为黄门侍郎,次年又进拜其为宰相(纳言,后又升为侍中)。

陈叔达为相期间,大力推荐、拔擢江南名士,对唐朝收拢江南民心、尽快完成统一裨益良多。不仅如此,陈叔达很有宰相风度,每次奏事时言语明畅、极有条理,建议合理可行,由此屡受高祖赞赏,而满朝官员也往往为之瞩目,视其为朝臣的典范(“言语明畅而有条理,每次奏事,满朝官员为之瞩目。”引文同上)。

李世民能被立为太子,陈叔达功劳甚大

唐高祖在位期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因与秦王李世民之间势若水火,便多次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诬陷李世民有不臣之心,并唆使高祖贬斥秦王。唐高祖被儿子蒙蔽,欲惩治李世民,幸好有陈叔达出言阻止才作罢。“玄武门之变”后,陈叔达又向高祖谏言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得到皇帝的首肯。

唐太宗即位后,因为陈叔达有翊戴之功,便加授他为光禄大夫,并继续留任宰相。陈叔达跟朝中同僚的关系都很好,但唯独跟另一位宰相萧瑀“不对眼”,时不时在朝堂议事时发生龃龉。某日在御前商讨军国要事时,陈叔达跟萧瑀再次吵翻天,若不是皇帝厉声喝止,恐怕早已扭打成一团。唐太宗对陈叔达、萧瑀大失仪态的行为无比震怒,索性将他们全都罢相,时在贞观元年(627年)。

陈叔达因与萧瑀争吵,被同时罢相

陈叔达被罢相后,一度意志消沉,不久便以母丧丁忧为名辞官,直到五年后才答应复出,并出任礼部尚书的职务。此时的唐太宗倍感愧疚,便慰劳陈叔达说:“卿在武德年间曾为朕慷慨进言、排解危难,朕时刻铭记于心,如今让你担任礼部尚书,就是想以此作为报答。”

没想到陈叔达对此却并不领情,而是淡淡地回复到:“微臣当时只是在为社稷着想,并不只是为了陛下。”太宗听后虽然不悦,但还是对陈叔达连连称赞(“久之,拜礼部尚书。至是太宗劳之曰:‘武德时,危难潜构,知公有谠言,今之此拜,有以相答。’叔达谢曰:‘此不独为陛下,社稷计耳。’”引文同上)。

陈叔达死后,被唐太宗追赠为户部尚书

陈叔达复出数载后,因家中丑事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因为不想张扬陈叔达的过错,便让他回家休养,只保留闲散官职。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故,谥号为缪(属于恶谥)。后来,朝廷考虑到陈叔达的功绩,便追赠他为户部尚书,并改谥号为忠,算是给他在地下留下足够的颜面。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