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近南的历史原型,被郑成功比作诸葛亮,晚年因遭受排挤抑郁而终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当中,主人公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被设定为一位义薄云天、正气凛然的大英雄形象,为完成“反清复明”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陈近南在历史上有其真实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郑成功赞誉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大谋士陈永华。

郑少秋饰演的陈近南

陈永华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在清军攻闽时出逃,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并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赏识、推荐。郑成功将陈永华招来谈论时事,结果发现他谋略深远,惊奇之余称赞他是当世的“卧龙先生”。这次会谈后,郑成功任命陈永华为参军,这一年(1648年),陈永华才15岁。

十年后(1658年),郑成功规划北伐事宜,结果诸将大多认为此事难成,唯有陈永华力排众议,并力挺郑成功联合鲁王朱以海的大将张煌言,沿海路进攻江南。陈永华对时局清晰的分析令郑成功赞叹不止,于是在出征期间命他留守厦门,以辅佐世子郑经,并告诉郑经要以师礼对待陈永华。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为摆脱困境,将注意力转向台湾,于1661年跨海收复宝岛,并对其进行大力经营。在此期间,陈永华作为他的谋主,帮助其制定法律、职官系统,立功极多(“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一》)。

郑成功欣赏陈永华的才能,将其比作诸葛亮

1662年6月,郑成功去世,遗言由弟弟郑袭即位,并下令诛杀有罪的郑经。但在陈永华等人的辅佐下,郑经却在同年12月击败郑袭,成功地夺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郑经上台后不久,更大的考验便接踵而至,而帮助他渡过难关的,正是谘议参军陈永华。

原来,荷兰殖民者虽然被郑成功赶出台湾,但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为达到夺回该岛目的,便与清朝建立军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联军趁郑氏集团发生内乱、人心不稳的机会,发兵攻打金门,在乌沙头重创郑军。此役过后,清军顺势占据金门、厦门,迫使郑经退军铜山城。次年6月,荷兰军队又跨海占据鸡笼(基隆)。

此时,郑经军中降清者甚多,就连郑经的亲信也多劝其归降。郑经对降清一事犹豫不决,便向陈永华征询意见,结果后者替他分析形势,称若贸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话,便会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经营台湾,以等待反攻的时机。郑经觉得很有道理,便依计行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路线图

1664年12月,清荷联军由金门出发进攻台湾,结果中途遭遇台风无功而返。事后,康熙帝下令暂停进攻台湾的计划,转而实行极为严厉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结束。5年后,因为补给困难和缺乏商机,荷兰人被迫退出鸡笼(相关情况见《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郑经退居台湾后,陈永华认为当务之急乃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保障岛内有足够的精英来辅政安民、反清复明(“择地建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材。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见《台湾外纪·卷十三》)。郑经认为很有道理,便命陈永华主管此事。

“全台首学”-台南孔庙便是陈永华所建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则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规定凡适龄子弟须入学就读。与此同时,陈永华还推行科举制度,并按照考试结果任职、升迁。经过数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后的台湾岛,日益变得文明开化。

郑氏政权撤回台湾9年后,“三藩之乱”爆发,郑经遂趁此良机,与耿精忠会师伐清,并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相当于宰相)的身份,辅佐其子郑克臧监国。“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时间(1673-1681年),由于联盟内部勾心斗角,导致反清大业无果而终。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在大陆的据点再次被悉数拔除,无奈退回台湾。

陈永华的木雕神像

郑经退回台湾后,岛内的政治倾轧日渐加剧,陈永华在同僚冯锡范、刘国轩的排挤下辞职,并在龙湖岩隐居,没多久便郁郁而终,享年才46岁,时在同年七月。陈永华去世后,郑经不仅给予他“文正”的谥号,而且还亲临吊丧。陈永华死后,葬于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又迁葬泉州。

史料来源:《清史稿》、《台湾外纪》、《台湾通史》、 《郑氏关系文书》、《清前期荷兰遣华使团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