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刘伯温还明智的奇才,帮朱元璋夺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终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明初大谋士刘伯温因善于谋划,在民间被演绎成一位神机妙算的奇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刘伯温虽然聪明过人,但却没能猜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终落得被毒死的下场,结局令人唏嘘。其实就明哲保身而论,刘伯温跟同时期另一位大谋士朱升相比,的确相距甚远。那么,朱升是怎样的奇才?他最终因何得以善终?

朱升生于元朝初年,是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宁县人,自幼勤奋好学,由此学业大有进步,年纪轻轻地便考取进士,成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元朝末年,朱升经人荐举,出任池州学正,在职期间整治学官腐败现象,并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一时间风气大变,颇有成绩。

朱升在元末曾经出仕,后隐居教学

朱升任职三四年后,便赶上红巾军首领徐寿辉等人在蕲州、黄州一带起义。因为池州遭到战乱的波及,所以朱升便携带家眷到石门隐居教学,并暗中观察时局的走向。此时江南诸侯纷起、遍地烽火,竞争到最后,基本上便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大势力,而朱升最终投靠的“明主”,正是朱元璋。

1358年,朱元璋攻取徽州后,将朱升隆重地请到幕府中,并向他求教进取之道。朱升察觉朱元璋有人主之相,便向他提出三条、九个字的创基立国策略,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深受朱元璋赞许(“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见《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朱升向朱元璋献上九个字的战略方针

从时局来看,朱元璋虽然占据苏南浙北富庶之地,但南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两大劲敌,周边还分布着为数不少元朝残余,再加上还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若朱元璋贸然称王,势必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按照朱升的建议,朱元璋暂缓称王的节奏,而是沉下心来在境内加强防守、发展农业,并伺机侵吞对手的地盘,由此逐渐做大做强。

1363年,朱元璋通过鄱阳湖之战击杀陈友谅,在消除最大的外患之后,才于次年(1364年)称吴王。两年后,朱元璋派人暗杀韩林儿,自此成为境内最高领导。1367年,朱元璋又消灭张士诚,成为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次年(1368年),朱元璋又发出“北伐中原,驱除胡虏”的口号,并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末,元顺帝逃往漠北,明朝基本上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朱元璋在朱升的辅佐下,最终夺取天下

随着朱元璋地位的攀升,作为高参的朱升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在建国前便已出任侍讲学士、知制诰,奉命同修国史。明朝建立后,朱升又出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制诰、编制礼乐等工作,朱元璋大封功臣时颁布的诏令,大多便是由朱升起草、拟定的。

此时,朱升已是年逾七十的老翁,朱元璋考虑到他劳苦功劳、年纪老迈,便特许他不用每日上朝,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尊重(“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大封功臣,制词多升撰,时称典核。”引文同上)。

朱元璋虽然苦留朱升,但后者还是辞职归家

按照常人的理解,朱升对明朝的建立立下奇功,理应接受皇帝授予的高官厚禄,安享富贵至极的晚年。然而,这位世事练达的聪明人,深谙“兔死狗烹”的道理,在明朝建立后才1年多时间,便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辞呈。朱元璋舍不得朱升,便对他屡屡劝留,但无奈对方去意坚定,便只好放他归家。不久,朱升在老家病逝,终年72岁。

据明人笔记《翼运绩略》记载,朱升在向朱元璋辞职时,曾请求皇帝赐给儿子朱同“免死券”,以备将来犯下死罪时能活命,明太祖感念朱升劳苦功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朱升辞职后,并没有回到老家休宁居住,而是迁徙到南直隶(今江苏省)的盐城,并尽量隐藏行踪。

朱升墓

但让朱升没想到的时,在他死后15年,户部侍郎郭桓等人盗卖官粮案爆发,由于涉案人数极多、所涉数额极大,所以明太祖一怒之下,竟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员全部处死。当时,朱升的儿子朱同担任礼部右侍郎才1个月时间,但依旧被牵连其中,最终竟被杀了头。可见,“免死券”是否管用,最终解释权还在于皇帝本人。

史料来源:《明史》、《翼运绩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