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倭寇祸害中国200余年,越剿越猖獗,为何戚继光仅用7年便平定?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自元朝中后期开始,到明朝中后期为止,在长达200余年的时间内,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为患极深,虽然元朝、明朝皇帝多次出动大军进剿,但每每劳而无功,并导致倭寇的势力愈发猖獗。直到名将戚继光横空出世,倭寇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克星”,并最终被扫荡一空。那么,倭寇是怎么来的?戚继光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完成肃清倭寇的艰难任务?

倭寇之乱形势图

“倭寇”是对侵略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各地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产生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年-1392年)。当时,在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大名们组织起大批流浪武士,与中国境内的不法商人勾结,在中国、朝鲜沿海及南洋进行劫掠,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所以称呼他们为“倭寇”。而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名将,他平定倭寇的事业,从奉命入浙开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原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管理屯政,后经直浙总督胡宗宪的推荐,升任浙江分守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以抵御愈发猖獗的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戚继光深感正规军纪律败坏、战斗力极差,根本不足以抵抗倭寇,遂在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士兵,经层层筛选后,最终组成一支人数达4000余人的“戚家军”。

戚继光画像

“戚家军”组成后,戚继光在保存义乌子弟勇猛剽悍性格的基础上,用最严格的军纪、最职业化的训练方法来训练他们,使其成为一支军纪严明、职业化水准极高的队伍,跟军纪涣散、贪生怕死的正规军迥然不同。正因如此,“戚家军”的战斗力极强,临阵杀敌时都能做到舍生忘死,每每令倭寇胆寒。

与此同时,戚继光还用最先进的武器来装备部队,不仅包括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朗机炮和大口径的加农炮-发熕等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还配备鸟铳、倭刀、铁甲等中近程攻击和防守装备,其先进程度绝对是东亚第一、世界前列。这些装备,既能保证尽可能多的消灭倭寇,又能起到减少本方伤亡的效果。

由于倭寇的活动范围多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常常令明军防不胜防。而闽浙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作战,由此导致倭寇屡剿不灭。有鉴于此,戚继光开创性地设计出“鸳鸯阵”,从而彻底解决对抗倭寇的最大难题。

“戚家军”以军纪严整、战斗力强著称

“鸳鸯阵”以12名士兵为一作战基本单位,其中1名队长手持令旗站在阵前,指挥全队士兵的进退。2名士兵站在队长的前面,其中1人手持长盾牌,1人手持藤牌,用于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以便掩护队长和后队的前进。除此之外,这两名士兵分别装备标枪、腰刀,必要时可与倭寇近身搏斗。

站在队长左右两侧的,分别是1名手执狼筅(音同显)的士兵。狼筅由南方生长的大毛竹制成,“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视之粗可二尺,长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势遮蔽全身,刀枪丛刺必不能入”(见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杂集》),端的是保护自己、击杀倭寇的利器。手持狼筅的士兵,除了用于直接刺杀倭寇外,还承担着掩护前面盾牌手的推进、后面长枪手进击的任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鸳鸯阵”示意图

在队长身后,紧跟着4名长枪手,用于支援盾牌手、狼筅手,用长枪刺杀倭寇。紧随4名长枪手的,是2名手持镗钯(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的士兵,主要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倭寇进行迂回攻击,则与其进行近身搏斗。站在队尾的还有1名伙兵,主要为队友提供伙食和后勤服务,一般不参与战斗。

“鸳鸯阵”的长处在于,它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通过整体配合的方式杀敌,并且阵形随地形、战斗需要不断变化,异常的灵活多样,端的是无懈可击。“鸳鸯阵”演练成熟后,戚继光率“戚家军”进剿倭寇,在台州之战(1561年)、福建之战(1562年)、兴化之战(1563年)、仙游之战(1564-1565年)等战役中连战连胜,杀伤十余万倭寇,战果极为辉煌。

“戚家军”得胜图

仙游之战后,为患中国东南沿海200余年的倭寇基本上被肃清,戚继光因盖世功勋,被晋升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地,以抵御漠北的鞑靼骑兵。戚继光在蓟州任职期间,“戚家军”易步为骑,并且全部配备火枪,由此成为中国史上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戚家军”在北疆同样战绩辉煌,曾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领的三万铁骑、长秃率领的五万兀良哈铁骑,每每令敌军闻名丧胆。

本文图片全部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

史料来源:《明史》、《练兵实纪杂集》、《明史纪事本末》、《戚少保年谱耆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