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译、刘昉助杨坚夺取帝位,深受其信任,为何最终被贬斥或杀害?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杨坚之所以能篡位成功,心腹郑译、刘昉居功至伟,也正因如此,两人深得隋文帝的器重,获得高官显爵,一时间荣耀无比。然而没多久,郑译、刘昉便遭到隋文帝的抛弃,最终落得被贬斥或被杀的结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位人物。

郑译字正义,出身于数百年名门望族-荥阳郑氏,家世极其显赫,祖父郑琼在北魏官至太常,父亲郑道邕在北周官至少司空(即工部侍郎),堂祖父郑文宽娶北魏平阳公主为妻,与北周太祖宇文泰是连襟(宇文泰的正妻元氏,是平阳公主的姐姐)。郑译博学多才,不仅通晓音乐,而且善于骑射,由此深受宇文泰的欣赏。

周武帝画像

周武帝即位后,郑译从给事中士做起,因为能力卓越、办事老到,由此受到皇帝的器重,被提升为御正下大夫,继而转任太子宫尹。在服侍太子宇文赟期间,郑译与同僚刘昉结为密友,合力帮助宇文赟巩固储位,由此令后者感激不尽。周宣帝即位后,郑译以翼护之功得到超拔,被进拜为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

刘昉是博陵郡望都人,父亲刘孟良官至大司农,因跟随宇文泰平定关中、奠定北周基业,由此成为开国元勋。周武帝在位时,刘昉以功臣之子的身份进入东宫,侍奉太子宇文赟。刘昉很善于迎奉讨好宇文赟,因此深受后者的宠信。周宣帝即位后,刘昉进拜御正大夫,与郑译一起受到重用,以至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见《隋书·卷三十八》)。

周宣帝画像

从郑译、刘昉两人的履历来看,他们都可谓周宣帝的心腹,而之所以最后投靠杨坚,帮助他篡夺宇文氏的江山,无非是认为北周气数已尽,想尽早搭上杨坚这个“贵人”,为自己捞得开国元勋的名号罢了。除此之外,郑译跟杨坚还是同窗好友,出于私人友谊,他自然希望能由老同学出来主持局面,这也算是人之常情。

正因如此,在周宣帝病危之际,郑译、刘放便捏造遗诏,宣布由杨坚出任丞相,以辅佐幼主宇文阐处理朝政(“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见《隋书·卷一》),时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杨坚执政后,任命郑译为相府长史,刘昉为相府司马,将相府事务全部交由他们处理,可谓极度信任。

隋文帝画像

然而,郑译和刘昉生性浅薄、贪财如命,一旦操弄权柄,便开始大肆索贿受贿,影响很恶劣,令杨坚甚是反感。不久,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叛,杨坚打算派郑译或刘昉担任监军,与名将韦孝宽一起出征,结果郑、刘二人都利用各种借口推辞不行,令杨坚无比失望,自此便开始疏远他们。

次年(581年),杨坚篡位称帝,郑译、刘昉虽然已不再受到重用,但依旧被加官进爵,享受的待遇相当优厚。不过,由于刘昉手中没有任何实权,先前巴结、攀附他的人全都消失不见,令其每日里郁郁不平,最终竟与柱国梁士彦、宇文忻图谋造反,准备推翻隋文帝。刘昉等人的阴谋尚未实施便被人揭发,最终被下令处决,时在开皇六年(586年)。

刘昉因谋反被诛杀

跟刘昉的情况相似,郑译失宠后也是郁郁难平,便悄悄地叫来道士章醮(拜表设祭),以祈求福分,结果被府中的奴婢告发。隋文帝对郑译的举动虽然很愤怒,但鉴于他昔日的大功劳,并没有处死他,而是将其贬斥出京,不久又将他废为庶民。然而郑译比刘昉幸运,被罢黜没多久便重入仕途,担任开府、隆州刺史,并奉命参加撰写法律。

数年后,郑译因体弱多病,遂向隋文帝请求回京调养,并得到后者的批准。郑译返京后,隋文帝恢复他的官爵(上柱国、沛国公),并命他制定音乐。郑译精通音律,编成3卷《乐府声调》进呈隋文帝,因成果斐然深得后者赞赏。在朝期间,隋文帝经常宴请郑译,并跟他畅谈往事,关系相当融洽。

郑译一度被贬为庶民

然而,郑译并没能久居长安,在制定完音律后不久,便奉命出任岐州刺史,并最终卒于任上,终年52岁,时在开皇十一年(591年)。郑译病死后,隋文帝甚是惋惜,不仅命郑译之子郑元璹继承爵位,而且还派使者去吊唁郑译,为他上谥号曰达。跟刘昉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相比,郑译虽然曾遭贬斥,但最后却得以善终,并且死后备极荣哀,人生也算是相当完美了

史料来源:《隋书》、《北史》、《资治通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