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肠病对药组药举隅 | 胃痛的必用药是什么?降胃气最佳药是什么?

 愚公移山之志 2020-07-09

导读:今天学习于己百先生治疗胃肠病的经验对药组药,看看能不能为你的临床提供一些思路。

于氏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独特,擅长内、妇、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尤其重视味少力专、疗效确实的对药组药的使用。

现举治疗胃肠病证常用对药组药的经验,以示于氏熟识药性、选药精当的特点。

01
杭芍、炙甘草、木香、白芷

杭芍、炙甘草即《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具和血补中、解痉止痛之功,为仲景治疗腿脚挛急的专方。

于氏用此方,不仅治疗腓肠肌痉挛小腿疼痛,不安腿综合征小腿酸、麻、胀、困、虫爬样感觉等病症;

而且还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疼痛,如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溃疡病的脘腹疼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骨质增生症颈、肩、腰、膝、足疼痛,以及脉管炎、静脉曲张肢体疼痛等病症,均能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长于调中去滞、行气止痛,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痞满之证。

白芷,辛散温通,行气和血止痛,又入阳明经,是于氏治疗一切脘腹疼痛的必用之品。

四味合用,共奏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之效,宜于各种胃肠病症引起的各类证型脘腹疼痛的治疗。

02
桂枝、细辛、川椒、白芷

四药为伍,具温中散寒止痛之效,用治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喜食热食、遇冷食凉疼痛发作或加重等证,凡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溃疡病等由于中焦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者,用之皆宜。

桂枝辛散温通、和营通阳,宜于胃寒气滞或中焦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一般消化不良、胃肠炎属寒证者皆可用之。

于氏临证以桂枝为主,配伍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细辛、川椒与“脘腹疼痛止痛所必需”的白芷,奏温中散寒通阳、行气和血散瘀之效,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03
元胡、川楝子、白芷

元胡、川楝子(一名金铃子),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金铃子散”,功能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胸腹胁肋疼痛的治疗。

于氏临床常以金铃子散合行气和血、擅治胃肠诸痛的白芷,取疏肝和胃清热、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胃脘胀痛,痛引胁肋,中脘嘈杂,嗳气频作,口苦等证,疗效可靠。

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病症,属肝气犯胃所致者,用之效佳。

04
代赭石、莱菔子;莪术、莱菔子

代赭石、莱菔子,具降气和胃、消胀除噫之功,宜于慢性胃炎之胃失和降的胃胀、暖气、呃逆治疗。

代赭石质重苦寒而沉降,功能镇逆降气,“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味辛能行散,种子又可下气,具顺气开郁、降气化痰之功。

于氏将代赭石、莱菔子合用,是取“苦辛通降”之义,用以调和寒热,开通气机,消胀除噫。

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虚气逆引起胃脘胀闷、纳呆食少、嗳气呃逆等证,用之皆有良效。

莪术、莱菔子二药合用,功能消食除积,行气止痛,适用于食积、食滞或中虚食滞不化的腹胀、腹痛治疗。

莪术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兼以消积。消积不仅能活血消癥积,同时亦可破气消食积,可用于中虚饮食不节所致食滞不化引起的腹胀、腹痛证。

于氏认为:“凡术药皆能健脾补中,但白术益气健脾,曰补脾;苍术燥湿发汗,曰行脾;莪术行气消滞,曰运脾,乃同中有异也。”

莪术配伍莱菔子,奏消食行气、除积止痛之效,用治急性胃炎、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或慢性胃炎中虚食滞不化所致脘腹胀满、疼痛等证,疗效确实。

05
煅瓦楞、海螵蛸

二药为伍,有良好的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肝胃失和、气郁化火或脾胃湿热所致之胃脘灼痛(挖心)、吞酸(吐酸)等证。

凡食道炎、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引起的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疼痛、胃脘灼痛、泛酸等证,用之皆宜。

于氏认为:“食道、胃脘灼痛,多因火热、虚火引起;泛酸、吐酸,又因寒湿之邪壅滞,或饮食不节,脾胃失和,肝郁化热,夹胃液上行而成。”

瓦楞咸平,海螵蛸咸涩、微温,现代研究两者均含大量的碳酸盐,能中和胃酸,故有制酸止痛的功能。

因为食道、胃脘灼痛与泛酸、吐酸均属火热为病,总由肝气所致,所以,于氏临床常在使用疏肝泄热作用的金铃子散的基础上加用煅瓦楞、海螵蛸,如此标本兼治,临床用之,屡试不爽。

06
炮姜、焦楂

炮姜功同干姜,但经过炮制,性味由辛热变为苦涩温,故温里作用减弱,而长于温经涩血,温中涩肠,适用于虚寒性出血与虚寒之腹痛泄泻。

于氏临证,凡宜于干姜温中散寒止利者,均易为炮姜。

焦楂“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止泻痢”(《随息居饮食谱》),具健胃消食化滞、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宜于食滞泄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病证的治疗。

因此,二药合用,温中散寒消食、行气和血止泻,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症所致的泄泻腹痛、下痢赤白、大便稀软,皆可奏效。

07
乌梅、椿根皮

乌梅味酸,涩肠而生津,炒炭又可止血,宜于久痢不止、阴津损伤,或便下脓血之证。

椿根皮苦涩、性寒,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性收涩而能止血,用于湿热所致之久泄久痢及血痢之证。

二药合用,清热凉血、涩肠止泻,宜于湿热下痢、痢疾赤白、小腹下坠等证的治疗。其配伍原理,正如《医说》所言:“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之故。”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于己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士卿等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