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辰溪:丹山石刻映照大酉文化,五宝田人耕读传家,七姓瑶 敬山敬水敬祖先

 风吟楼 2020-07-09

辰溪篇  预告片

丹山石刻映照大酉文化

辰溪虽藏身群山,却是湘西地区历史上较早建立县治的区域之一。    

大山深处的辰溪,自西汉建县以来便开始了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都将诗文题刻于丹山绝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迹。

据记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前往江西为官,曾途经辰溪,游览大酉山,写下了诗作《钟鼓洞》。

相传,辰溪大酉山,是尧的老师善卷的归隐地。尧死后传位于舜,舜想将帝位让贤给善卷,却被他拒绝。大酉洞,据说是西周时期周穆王藏书之地。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有书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千余卷书简,藏到小酉洞和大酉洞。西汉后,这些书简得以保留。

“善卷归隐”和“二酉藏书”的传说,让大酉山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顶礼膜拜。

抗战军民 同仇敌忾

抗战时期,长江流域一些大城市沦陷后,辰溪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沦陷区的军政单位、厂矿企业 和学校纷纷迁到辰溪,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抗战遗址。

1938年,汉阳兵工厂的职工和家属携带设备,迁到湖南辰溪。工人们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日以继夜地生产着枪弹,把一批批汉阳造步枪子弹送到了前线。

南庄坪 汉阳兵工厂旧址

同年,湖南大学师生从长沙迁至辰溪。辰溪人慷慨捐出县城附近龙头垴的山地,给师生们作为教学用地。

龙头脑 湖南大学旧址

抗战后期,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辰溪及周边几个县的百姓们用一年的时间,靠人力挖掉半边山,建成了皂角坪飞机场。

皂角坪 抗战军用机场旧址

五宝田人 耕读传家

五宝田村的一砖一瓦都显示着曾经的富有,深宅大院的柱础、门梁、照壁上都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古朴庄重。

院落的走廊,天井,村中的道路,大多都用珍贵的石材----玉竹石铺砌而成,全国罕见。

在五宝田村民心中,村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位于村口的“耕读所”。院内有一栋两层小楼,楼上读书,楼下备耕。生动诠释了萧氏家族“楼上读书以正心,楼下耕耘以谋生”的古训。

耕读所门上由萧氏掌门人题写的“三余余三”四个字,苍劲有力。“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余三”意即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食,指留有余粮,以备饥荒。

2010年,五宝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七姓瑶 敬山敬水敬祖先

七姓瑶,是聚居在湖南怀化的一个瑶族支系,因其姓氏分别为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故称“七姓瑶”。不同地区的七姓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茶山号子是辰溪罗子山等地区的瑶族同胞们,最初在挖油茶山时喊唱的劳动号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瑶民们挖茶山时唱起这种劳动号子,能起到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

2008年,辰溪的茶山号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代表性传承人,米庆松开始教年轻人学习茶山号子。

罗子山等地区七姓瑶的瑶民们,会在每年农历十月份,换上节日的盛装,选一处高地,祭祀盘王和他们的救命恩人“高坡大王”。

黄溪口镇等地区七姓瑶的瑶民们,则是每年农历五月中旬,在沅水之上举办“划龙船”活动,其中最精彩的是“掐龙船”。

沅水、辰水之上,一只只硕大的龙船随处可见,鳄鱼首,蟒蛇身,飞燕尾,造型奇特,大气磅礴。村民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稻田养鱼,是辰溪人的传统。

每当稻田起鱼,辰溪当地政府就会举办稻花鱼文化节。游客们参加摸鱼大赛、比拼稻花鱼烹饪厨艺、畅游稻田公园,富有情调的乡村旅游新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辰溪休闲、观光。

辰溪县有一支由民兵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行走在乡间,为村民们解决后顾之忧,帮他们脱贫致富。

如今,辰溪县的志愿服务队已经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他们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把振兴乡村文化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辰溪县也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