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8975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doc
2020-07-09 | 阅:  转:  |  分享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课程代码:18975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探讨了教师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理解掌握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卫生及其维护、教师的人际关系特点,理解教师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考生从事教师及其相关的工作、学习相关的课程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清楚地认识和理解教师的基本心理特点,掌握教师心理的基本规律,形成关于教师心理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教师心理现象,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师心理问题。

2.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教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所用教材共包括五章,第一章是绪论,是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部分,侧重论述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本学科的特点;第二章是教师的角色,主要论述教师的角色意识、角色冲突及其解决;第三章是教师的心理特征,主要分析和阐述教师心理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以及教师在观察、记忆、思维、注意、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特殊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第四章是教师的心理卫生,阐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分析教师常见的不适当行为和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第五章是教师的人际关系,重点介绍师生关系的特点、作用、师生冲突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或方法,还介绍了教师其他的人际关系。其中,第二、三、四、五章是教材的重点部分,涉及教师心理的基本侧面,包括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具体地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能掌握教师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以及教师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理解教师的角色意识、角色构成和角色冲突,掌握教师群体的基本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发展条件,掌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维护方法、教师基本的人际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考生还应掌握教师健康心理的培育、基本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方法,其中包括教师角色心理的培育方法、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方法等,以便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实际的指导。同时,通过学习,考生还应形成科学的教师发展观。

考生应达到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识记是指要求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教师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结论等;理解是指要求正确理解本大纲和《教师心理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结论的内涵及其联系,能够解释基本的概念,理解基本方法的适用范围、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的基本要点,鉴别各种观点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教师心理规律对教师发展的意义;应用是指运用所学的教师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规律和原则等,分析和解决教师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能根据教师的心理活动规律,分析和解决教师典型的心理问题、角色冲突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掌握教师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才能用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发展,并为进一步的心理辅导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它可以作为“学习心理与辅导”等课程的先期课程。另一方面,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需要首先学习“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课程,它们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或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需要识记教师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范围,理解教师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关系,应理解教师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结合实际,理解教师心理学基本的研究原则,重点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分析法等),在识记、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特点的基础上,能实际地应用这些方法,研究教师的心理现象。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重点)

识记: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观察法的定义和分类;实验法的定义和分类;调查法的定义和分类;测验法的定义和分类;分析法的类型。

理解: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师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法实施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法的优点和缺点;实验法的特点和局限性;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应用调查法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测验法的基本要求和局限性;分析法的特点;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应用:针对教师的某种心理现象或问题,应用上述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次重点)

理解: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和要求;发展性原则的内涵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三)教师心理学与有关学科(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的联系(一般)

理解:教师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联系;教师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教师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教师的角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理解和掌握角色、角色冲突等概念,掌握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或内容,理解教师所扮演的基本角色或教师角色的构成;牢固掌握教师角色冲突的基本类型以及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基本途径或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和掌握培育教师角色心理的途径和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教师角色的构成、我国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途径、培育教师角色心理的方法(重点)

识记:教师角色冲突的概念;角色技巧的概念。

理解: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构成教师角色的基本方面及其基本要求;我国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角色内部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教师所承担的基本角色、所面对的基本的角色冲突;指出有效地解决教师角色冲突的基本途径或方法、有效地培育教师角色心理的方法或途径;知道怎样加强角色学习,正确认识教师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怎样加强角色训练,熟练掌握和运用角色技巧。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次重点)

识记:角色意识、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的基本概念或定义。

理解: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所包括的基本内容。

(三)角色的一般概念、关于教师角色的其他分类、威尔逊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类型的分析(一般)

识记:角色的基本概念或定义。

理解:角色对社会和个体的意义;其他(如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分类;威尔逊划分的教师角色冲突类型。



第三章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能理解和掌握教师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条件,清楚地认识教师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特殊能力特征,理解这些特征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教师在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及其培养、教师的情感特征及其培养、教师的意志特征、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影响、教师的特殊能力及其培养(重点)

理解:教师观察力的品质;教师记忆力的品质;教师思维能力的特征;教师思维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注意力的品质;教师情感的特征;教师意志的特征;教师的气质特征;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师个性特征的影响或作用;教师具有的特殊能力;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教师表达能力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机智的表现。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教师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情感、意志品质,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性格,如何培养教师的特殊能力等。

(二)教师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次重点)

理解:教师心理特征形成的客观源泉;影响教师心理特征形成的因素;教师的职业性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对教师心理品质的要求。

(三)教师在认识过程方面的心理特征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情感特征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意志特征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一般)

识记:观察和观察力的定义;记忆和记忆力的定义;思维的定义;注意的定义;情感的定义;意志的定义;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定义;气质的定义;性格的定义;能力的定义;能力的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理解:教师的观察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师的记忆力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的思维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教师的注意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教师的意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性格特征的一般表现;性格的分类;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第四章教师的心理卫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切实掌握心理卫生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衡量方法,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了解教师常见的不适应行为和心理异常现象,形成对教师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切实掌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能结合实际,分析如何有效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教师常见的不适应行为;教师常见的心理异常现象;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重点)

识记:教师心理异常的概念;心理挫折的概念。

理解:教师常见的不适应行为;常见的教师心理异常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包括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敌对、嫉妒、暴躁、孤僻的特征和表现;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和鉴别教师常见的不适应行为和心理异常现象;在生活中,形成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科学认识;结合教师的实际,分析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包括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

(二)心理卫生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衡量方法(次重点)

识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卫生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心理疾病、人格障碍、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验的概念;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社会适应判定法、生活适应评定法、症状评定法)的特点。

理解:冲动型人格的特征和表现;偏执型人格的特征和表现;强迫型人格的特征和表现;癔症型人格的特征和表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心理卫生的含义、心理卫生的目标、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一般)

识记:心理卫生的概念。

理解:心理卫生的目标;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五章教师的人际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掌握教师主要的人际关系,理解教师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功能,特别是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能够对教师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学分析;同时,能结合实际,分析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以及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分析如何在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教师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教师人际交往的功能、师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重点)

识记:师生冲突的概念;移情性理解的概念;角色互换的概念;第一印象、光环效应、刻板印象、自我投射的概念;教师的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

理解:教师人际交往的功能;师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师生关系的类型划分;民主型、慈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型五种典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效果;教师领导方式的分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典型的教师领导方式的特点和影响;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特别是关于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构成的理论观点;师生冲突的原因;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和鉴别不良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领导方式;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师生冲突;分析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条件)。

(二)对师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科学认识、教师的其他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教师建立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条件(次重点)

理解:对师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科学认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特点;影响教师人际关系的因素。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教师应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如何在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学校领导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分类以及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类;冲突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一般)

识记:人际关系的涵义;人际关系反应类型的概念;冲突、建设性冲突、破坏性冲突的概念;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不同角度和交往的媒介范围对人际关系的分类;舒兹对人际关系需求和人际关系倾向的分类;霍尼对人际关系反应类型的分类;冲突的分类。

理解:影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因素;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类别;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人际关系的特点;研究人际关系的意义;冲突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部分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二、教材

1.指定教材

高明书: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本部分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本部分1-7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包括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师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9 第二章 教师的角色(角色的概念和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角色的构成;教师的角色冲突及解决;教师角色心理的培育) 20 第三章 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教师的心理特征) 20 第四章 教师的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概述;教师的不适应行为与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20 第五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概述;教师的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教师的其他人际关系) 21 总计 90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部分1,3,4,6项由省考委统一规定。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理解”为0%,“应用”为%。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面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能够严格控制条件,探测条件变化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心理测验法

参考答案:C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