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风凉啦!上海人的夏日情结

 欲穷千里目399 2020-07-09


上海人的夏日情结

每天炎炎烈日下的汗留夹背,大家最享受的大概就是躲进有空调的地方,让自己凉快一下。而在资源缺乏的70、80年代,在没有空调的那些日子里,上海人的夏日生活别有一番味道。

“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历史视频资料

在没有空调,缺少风扇的那些年,上海人夏日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纳凉,俗称“乘风凉”。一到傍晚,弄堂里挤满了乘风凉的邻居,李家爷叔、张家阿嫂,还有里里外外追逐嬉闹的小伙伴。大家聚在一起,边乘凉边聊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一般乘风凉也是有门道的,得找个风大凉快的地方,高楼下面的弄堂口总是聚集着最多人的地方,因为风力大,上海叫这个是“穿堂风”。乘风凉是上海人的一种情结,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夏日的凉意,也蕴含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谊。

上海人弄堂口乘风凉

乘风凉有几件工具是少不了的,竹躺椅、竹椅、蒲扇。一把折叠式的躺椅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之一,品质好些的是竹制的,够结实够凉爽,一般都“孝敬”家里的长辈和男主人,有时家里的孩子倍受宠爱,也能在长辈的允许下,躺上去凉快凉快。弄堂里齐刷刷地排成一排,打着赤膊,讲究的还配上一杯浓茶和无线电。

折叠式竹躺椅

男人睡躺椅,女人就坐竹椅,说说笑笑、聊聊家常。说到这把蒲扇是小编最喜欢的物件之一,它的作用可大了,男女老少都喜欢。大人们自顾自地摆动着扇子,可以扇扇风、赶赶蚊子,偶尔还能用扇柄“抓抓痒”,妈妈们的扇子还能手动调节风量,为自己的孩子周到服务。

竹椅和蒲扇

夏日里自然要吃些透人心脾的夏令食物。比起现在各式各样的美食,那时吃过的食物更有回味。第一道当时是大西瓜,那时候最期待的一刻就是妈妈捧出大西瓜,一刀下去先听到嘎奔脆响的开裂声(大人们首先会根据这声响来判断这是只好瓜),然后沁凉嫩红的汁水被挤了出来,小孩子常常还有个特权,一切半个西瓜,用匙子挖着,把小肚皮塞得鼓鼓的。那时候没有冰箱,但大家还是能吃到冰镇西瓜,把西瓜浸在冰冷的井水里,上海人称为“井水西瓜”。

井水西瓜

在上海小囡看来,没有吃上一口冷饮,好像都不算完整的夏天。冰砖和加仑是比较高大上的冷饮了。撕开外面的纸皮,一股浓郁的奶香味扑面而来,用不锈钢调羹在雪白色的表面刮起长长一道。

冰砖和加仑

白色的香草味、粉色的草莓味和棕色的巧克力味,三色杯是大家比较喜欢吃的冷饮之一,因为买一个冷饮却可以吃到三种口味。有的会先吃自己最喜欢的味道,有的会把最喜欢的留到最后,有的还会把三种味道调一调混合一下,反正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三色杯

各种棒冰也是最消暑的食物之一,喜欢赤豆的会选一些重赤豆的来吃,关键就是赤豆的配比和含量不同。盐水棒冰号称是“固体盐汽水”,含有少量食用盐,可以快速补充夏天人体流失的盐分。后来有了冰箱,大家自制棒冰就成了夏日里最乐此不疲的趣事了。把模具洗干净,倒入配比的盐水和食材,然后就放入冰箱,进入令人期待的冷冻时间,一般DIY的棒冰吃起来更有味道,毕竟是自家出品。

赤豆棒冰、盐水棒冰

自制棒冰

娃娃雪糕可称得上是冷饮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了。不仅有纯纯的奶香,更特别的是它是一张娃娃的笑脸,有时被冰冻得变形了,“娃娃脸”会被挤压得瘦瘦的、歪歪的,像是“转基因”的样子。

脸型正常的娃娃雪糕

“转基因”的娃娃雪糕

还有盐汽水、桔子水也是夏日的一种符号。

夏日饮料

那时候娱乐活动相对比较单一,偶尔社区组织放一场露天电影,小孩子们最起劲了,拿好自家的小板凳,早早在广场上占好位置,热闹的不得了。

露天电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